运营新人成长中的困惑和决策

2015年,是我进入职场的第一年,职位是「运营专员」。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短短的五年前,关于「运营」,我们今天熟悉的绝大多数东西当时都不存在或者不广为人知。

那年,「数据化运营」的系统梳理可能还只存在于少数几个人的脑子里,大多人每天在微博、微信、app和网站中的工作,都只是凭感觉和经验在维护。

那年,要等三年多的时间,国内才开始先后风靡让人一头雾水的「增长黑客」、「海盗模型(AARRR)」、「私域流量」等概念……

那年是五年前,那时候其实什么都有了,只是很少有人把它们总结下来。

这五年期间,绝大多数运营的细分方向都有人逐步做出了总结,「运营」这个职业也开始走出「荒野模式」进入「实验室模式」,开始走向难以想象的专业化道路。

运营新人成长中的困惑和决策

但对于现在才开始进入职场的新人而言,这个职业方向看起来仍然喧嚣、繁杂甚至模糊。在他们很多人眼中,职业方向枝枝蔓蔓、心中困惑无穷无尽、未来的道路坑坑洼洼,每走一步都因缺乏方向而难以抉择。

本文就是为了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梳理运营从业者可能会遇到的典型困惑,并尝试给出决策的依据。

运营新人成长中的困惑和决策

一、困惑一:是否选择运营作为职业方向

我们用「穷举法」和「典型分析法」来做这个决策。

1. 「穷举法」

这种方法是指尽可能罗列运营职业方向的优点和缺点,直到再也想不起来。

在优点这一边,用五角星打分,特别喜欢的打2个五角星,比较喜欢的打1个五角星,没有太大感觉的不用处理;在缺点这一边,用三角形打分,特别不能容忍的打2个三角形,比较在意的缺点打1个三角形,没有太大感觉的不用处理。

打完以后,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其实最重要的是考虑自己难以容忍的极端特点。我罗列一下我认为的优缺点,大家可以自己补充:

1)优点

  • 待遇比一般行业偏高
  • 一线城市招聘需求较多
  • 工作内容涉猎范围广
  • 互联网公司官僚氛围轻
  • 工作更能发挥创意和主动性
  • 职业方向仍然在成长期
  • 大多人都能从中找到合适的职业定位

2)缺点

  • 互联网公司加班尤其严重,压力巨大
  • 北上广深杭机会较多,其它城市相对少,没有退路
  • 小型互联网公司不够规范,对新人成长不友好
  • 大多工作繁杂、初级,难以塑造能力壁垒
  • 职业不够成熟和标准化,容易迷茫

打分完毕后,如果你是有明显偏好的人,对比其它已有的职业方向备选,很容易做出决定。对于难以容忍的缺点,可以尝试寻找解决方案,或者想办法规避。

比如我,是一个不太愿意处理人情关系的人,对体制内工作有许多不好的印象,期待更自由地发展,也愿意承担压力和风险。所以互联网方向非常适合我,几乎不需要太多考虑。

2. 「典型分析法」

1)情况1

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回老家考编制或公务员;另一个是去北京的互联网公司做运营,请问我该怎么选?

分析:这两个方向是完全不同的,选了一条路就很难再选另一条。

在拉勾网搜索「运营」,切换地域看一下,北上广深杭招聘需求比较多,成都也还可以,但其它城市都很少,包括其它各大省会城市也很少。

选择这个方向,你会发现,过几年累了,想退回老家都很有困难。

如果你对这一点比较在意,请选择回家;如果老家附近的城市在沿海或者是内陆比较大的城市,体制内的职位工资还是蛮不错的,社会地位也高,而且可以有很多时间经营家庭和个人生活。

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如果你仍然想尝试,未来几年就需要为留在一线城市或到可能存在机会的二线城市制定好应对方案。

2)情况2

我没有其它太好的选择,在考虑「运营」职业方向,但不知道这个方向未来是否有前途。

分析:

大多数的初级岗位:

「运营」是一个细分方向极多,差异化非常大的职业方向,而且容纳了大比例的低端岗位,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是很难真正成长起来的。

但你的前途也在其中,任何方向都是这样的,我们都需要高度警惕,确保自己不卡在低端,确保自己不是在吃青春饭。

职业发展周期:

运营这个职业处于明显的拐点之上,从中国互联网出现到前几年,绝大多数运营从业者做的都是日常事务,更加类似于产品的维护和策划,依赖经验、兴趣和一些天赋。

这样的工作是没有太多能力壁垒的,可替代性极强,属于「青春饭」,迅速就有年轻人取代你。但近几年的精细化运营趋势重新塑造了这个职业,这个职业变得更加依赖知识和技术,更加需要科学的工作思维和方法。

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和「内容」、「数据」和「营销」相关的运营工作,下面我们会详细解答。

自己规划成长路径: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没有成熟的方向摆在那里供选择,哪怕是大厂的晋升体系都不可靠,很大程度上需要你自己来摸索。

你需要先确定,自己愿意承受较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自己做事的主动性还是蛮强的,是一个能够自己探索前进道路的人。至于职业方向规划和成长路线的问题,下面会给你一些建议,是可以规避掉一些问题的。

3)情况3

已经打算好选择互联网方向,我在考虑做运营还是做产品,或者去学个数据分析,我不太能决定。

分析:

这个问题不值得太多犹豫,如果有机会做产品,就去做吧,做几年想转运营也没有太大障碍;如果想学数据分析,就去学吧,想要成为好的运营,第一重要的能力就是数据分析。

做产品是一个好的选择,做产品然后转运营是可行的;如果有机会做产品就选择这条路,比绝大多数直接从初级运营做起要好很多。

做数据分析师,走向工程师方向的人极少,大多人的定位都是「业务数据分析师」,直接和业务强相关,和数据运营非常贴近,所以,从这个方向切入也很好。

不过你的职业目标如果是运营负责人,就不要过于贪恋技术,而是更关注业务,也要小心不要因为自己擅长数据分析,在公司被限定住,变成一个辅助性角色。

二、困惑二:进入运营职业方向的切入点

我们从「切入方式」、「行业方向」、「技能方向」三个方面简要说明。

1. 「切入方式」

我们给几种切入方式评一下优先级:

运营新人成长中的困惑和决策

第4优先级是很多人选择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不够好。

小白没有任何特长和经验,不从校招进去,求职运营岗难免有许多坑,而且进去之后很有可能从事非常初级的重复性工作,比如许多审核中心会招很多人,但请谨慎选择。这时候,所谓学习,很可能只是空谈,成长的代价太大。

第1优先级,能进入校园招聘的公司相对不错,而且公司会更重视培养,整体上是风险较低的一种方式。

第2优先级,各个领域都有很优秀的垂直细分产品,而且会有机会在读书期间长期实习,甚至远程兼职,如果你做得比较好,公司是很可能挽留你的。也可以成为平台重度用户,你对产品很了解,而且能力看得见,很容易入职进去。

第3优先级,经受过很好的专业培训的人,和小白是完全不一样的,许多就业导向的课程也有面试指导和公司推荐。而且,这个方向可以多角度切入,比如运营、产品、数据分析、网络营销等,最后都可以重新切回运营这个职业路径中。

2. 「行业方向」

如果你搜索杭州的职位,会发现大比例的职位都是「电商」和「游戏」方向,在北京搜索则更全一些,还有「教育」、「内容平台」、「金融」、「工具」等行业方向。

在我看来,最典型的是四类:「电商」、「教育」、「游戏」、「内容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大的行业方向不代表工作的「技能方向」,虽然行业的影响较大,但「技能方向」才是我们每天具体做的工作。

各个行业方向其实都不错,很多人会有自己的倾向性,比如不玩游戏的人选择「游戏」方向的可能性很小,有一部分人就是特别偏爱「教育」或「金融」,优先按照自己的偏好来就可以。

另外,值得提一下的是,有许多「工具」类产品的工作是2B的,近几年有许多产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2B方向和2C方向的运营工作有比较大的不同。

3. 「技能方向」

几乎所有运营工作都可以归为三类: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但按照市场上的划分,运营方向真的非常多。

运营新人成长中的困惑和决策

大多运营岗位,都会交叉涉及多种技能方向,比如「微信运营」就明显涉及到内容运营、用户运营、线上活动运营,甚至涉及一些数据分析相关技能。

如果你有能力自己选择的话,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选。但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或产品怎么样,在职业生涯前期,「技能方向」涉及的多一点挺好的。

毕竟你的职业目标至少是运营主管和总监,不可能在某些方向上完全没有经验。

三、困惑三:战胜日常运营工作的平淡

绝大多数人刚进入职场都是从做具体的执行型工作开始的,短暂的适应期过后,一切都会归于平淡,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重要瓶颈。

问题大概分为两类:

  1. 缺乏价值感和成就感
  2. 陷入大量琐碎工作

下面给大家几个建议:

1. 用SOP把基础工作标准化

目的:尽可能减少琐碎工作

比如客服工作中会遇到的典型问题往往就那么一些,审核中需要的注意事项也是很少几条,微信的编辑发布也可以程式化,KOL用户的维护流程和应对方式也可以整理出来、琐碎的社群运营更加需要标准化流程……

标准化可以大幅度减少处理工作的时间,也更方便交接或授权给其他同事。不要觉得这样做让自己的工作有了危险的可替代性,你的能力不是在这里体现的,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2. 理解运营工作的加法和乘法

目的:找到平凡工作的意义

运营的大多日常工作都很琐碎,今天你可能完成了一篇课程推广文案、后台审核了两个小时内容、回答了几个用户的产品使用咨询。

这一件一件小事堆积起来,构成了我们一天又一天的工作,这是「加法」的视角;如果从「乘法」的视角来看,则会不一样。

你认真打磨的课程文案,让咨询量提升了10%,这10%在整个转化流程里有可能非常重要,特别是课程质量、投放渠道都很不错;但文案是薄弱环节时,公司可能会因此带来很多的收入。

你审核了两个小时内容,把非常优秀的几篇内容推荐到了首页,做了今天的一次更新。但你的产品日活UV有30万,你的这项简单的工作至少会影响到上万人视野中的内容。

你回答了几个用户的产品使用咨询,发现有个问题可能非常典型,反馈给产品经理做了修改。这件事很小,但可能让用户体验在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得到了一点点提升。

运营新人成长中的困惑和决策

流程转化中的乘数效应、用户数量带来的乘数效应、时间长度带来的乘数效应,这都会让你有不同的视角,知道自己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影响力很大。

3. 优化迭代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方法

目的:专注自身的完善

工作不久之后,我们一般都能发现自己身上有明显的问题。

比如:许多擅长思考的同学,在执行能力上出现普遍问题;许多同学执行起来很认真,但你不告诉他们要做什么他们似乎永远意识不到;有的同学不擅长甚至害怕沟通,在冲突面前生硬对抗或轻易妥协……

这些基础素养方面的每一个缺点,对我们的未来都有很大的影响,都需要我们花比较长的时间努力克服。

另外值得投入时间琢磨的是工作方法,比如你负责每天在微信编辑其它同事给的文章,如果你把正常需要的时间压缩一半而不能降低质量,你会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

如果你在阅读的视觉效果上要求很高,你可能研究的东西就远超几个排版样式,有很多人就把可以插入到文中的「知识卡片」研究得风生水起。

之所以把职业素养和工作方法放在一起,因为这两项都是从工作转移到关注自身。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这两件事情都可以做,而且都极端重要。

4. 从「业务闭环」的高度重新看待工作

目的:从宏观角度寻求工作价值

从具体的工作来看,每一项工作可能都很平凡,但如果能形成一个小的「业务闭环」,不仅代表你对工作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而且你以后很可能在公司可以独当一面了。

比如:你的工作是线上课程中的一环,你逐渐熟悉线上课程的整个闭环,对需求分析、课程设计与制作标准、教师挖掘与沟通、课程物料制作与营销、销售与售后人员培训等工作非常熟悉;虽然每一部分都很普通,但因为形成了闭环,并经过刻意总结和训练,你就有了不一样的竞争力。

比如:你的工作是单调的内容审核,你可以逐渐熟悉内容审核团队组建、绩效考核制度、审核的机制和技术、各种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业内其它解决方案。

因为形成了业务的闭环,如果有一天有机会让你组建或管理一个这样的团队,或者制定一个新产品的审核机制和工作流程,你完全没问题。

「业务闭环」突破了从具体工作出发的思路,让你从真实的业务角度塑造自己的能力,能够hold住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只是处理一个任务,这才是现实工作中最需要的能力,也是你走向管理层必备的成长方式。

四、困惑四:运营技能划分与成长路径

这个问题我曾经在《运营人的成长与竞争力模型》这篇文章讲过,这里会有部分重复,我们把所有运营工作粗略划分为两类:认知型方向、知识型方向。

认知型方向:

考验的是我们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考验我们的见识和经验。如果你能把别人想不明白的事情想明白,别人考虑不到的问题考虑清楚,落地成方案并执行下来,你就会比别人厉害。

整体上这是一种软实力,你需要用具体的东西向别人证明,证明你确实不是吹牛,这很有难度。很多人都是很有想法,但落地不下来,你拿出来的东西就没有说服力,这是很多聪明但过于年轻的从业者会遇到的瓶颈。

知识型方向:

考验的是我们在某一方面专业知识上的积累,这种知识一般不仅专业,而且实用。这些知识一般学起来比较有难度、耗时间,你会但别人不会,这就是一种肉眼可见的能力壁垒。

整体上这是一种硬实力,你不需要向别人解释太多,只需要证明自己已经把这些知识掌握得很扎实了,如果以前已经用它们做过许多事情,会更有说服力。

但这些硬实力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靠,专业知识虽然难,但一般具体而数量有限,一旦某项专业知识特别有用,就会有相当数量的人在短时间内突破这层壁垒。

但不可否认的是,除了从「业务闭环」的宏观思路培养自己的竞争力之外,「知识型方向」也是我们可以巩固能力壁垒的方向。

运营新人成长中的困惑和决策

下面,我们专注于「知识型方向」,因为大多人的迷茫在于没有认识到这类方向的存在,从而陷入低水平的工作中。绝大多数人都应当尝试向这两个方向收敛,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壁垒。

在运营工作中,我设计了两条属于「知识型方向」的职业成长路径,一条侧重「内容」,一条侧重「数据」:

  • 内容生产+首席知识官
  • 数据运营+增长专家

1. 「内容生产+首席知识官」

随着这几年产品标准和技术的趋同、用户获取成本的提升,「运营」往往成为互联网业务成败的「胜负手」,而大多运营工作的「起手式」都是「内容」。

文章创作、文案写作、编辑排版、信息图设计、知识卡片、短视频编辑、音频栏目、课程制作、内容生产模式运营等等,都是「内容生产」的一部分。

在这些方向中,涵盖写作、设计、剪辑、策划、数据可视化、专业知识等技能,很有技术含量,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传统的文字工作。

在精细化运营的时代,几乎所有公司都有优质内容饥渴症,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才。从个人角度来讲,用一些很好的方式传播自己的思想和产品的价值,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因为在大多人眼中,这个方向需要依赖一些天赋,如果你能找到一两个垂直领域,设计一条自己的成长路线,并一路坚持下去,这样的能力壁垒是很少有人能轻易突破的。

「首席知识官」是一个略微含糊的说法,这个角色是为社会承担知识储存和知识探索使命的。

或许你想运营一个抖音或微信公众号、或许你想做某个垂直细分领域的教育品牌、或许你是类似keep里的运动健身专家、或许你服务于一个少儿护肤品公司……

不管你做的是什么,你的产品都需要有擅长内容生产+专业知识的人做「首席知识官」,培养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创造极大的流量、品牌和营销优势。

在这个领域,大家要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使用哪些产品,都要来问你。

就像日常医学知识我们相信「丁香园」,怎样做产品我们相信「、当面听过行业顶级的专家和企业家的许多观点、近距离见过几位明星或公众人物……

他们都无一例外,比想象的要普通,甚至有些在别人眼里闪闪发光的人还挺讨人厌的。

做了许许多多事情之后,发现想做成任何重要的事情对大多人来说都挺难的,不管你身上已经有多少光环。他人身上那些让你觉得遥不可及的光环,不过只是一闪而过的幻影,或者只是成年人都普遍擅长的虚张声势。

所谓成功,可能只是来源于微小差异的反复叠加,这种微小差异平凡到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可能是一个思维方式、某种工具、一点经验、一次机遇、几分韧性等等,重要的是「反复叠加」,让你和你的团队在这些高频动作中快速试错和成长。

《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说:我阅人无数,没见过有人天赋异禀。

见过这个世界,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平凡,你才能真正克服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恐惧。

3. 执行的时候不要思考

我见过很多优秀的人缺乏执行力,从职场新人到高层管理者都有,他们往往很擅长思考,但做起事情来却执行不到位。

为什么他们擅长思考却不擅长执行呢?

答案就在问题里,因为思考阻碍了执行。思考能力当然很宝贵,但「边执行边思考」却非常可怕。

一方面,工作方案往往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不做完谁也不知道是否能达到预期;另外,即使我们已经客观评估了做事的难度,真正做起来往往还是比想象的困难很多。

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就很难克服自我怀疑,怀疑这个方案不太行吧、那个谁提出的质疑可能是对的、我这么做是不是太笨了、事情比想象的还要多呀、我做这个有意义吗、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领导这样安排是有病吧、我这样的人能做好吗、我先做点别的事情吧……

在不断的自我怀疑和自我拷问中,绝大多数人很快就被吓住或崩溃了,很多人就会陷入停滞,最后一刻突击完成或者根本无法完成。

我们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思考欲望,如果经过思考、讨论和沟通后,方案确定了、工作步骤自己也分解好了,做的时候就尽管做,不要思考对不对、行不行的问题,像一个程序一样执行就好。

4. 立刻出成果才有机会继续下去

学习,讲究日积月累,结果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很难立刻出成果。

但做事,讲究单点突破,集中资源先摘取容易获得的「低垂的果实」,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出一些成果,然后你才有机会优化迭代,才有机会摘取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那个果实。

没有阶段性、不断产出的成果为你续命,在大多公司里,可能你连继续做下去的机会都没有。

5. 你的成长和沉淀是第一位的

如果你活在鱼缸里,努力保持原样很重要,但如果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成长就是最重要的。

绝大多数人经过五年、十年的工作,回过头来看,其实没有太大的进步,只是或好或坏地适应了那么一两个岗位而已。

成长是通过不断地沉淀实现的,最好的沉淀方法是写作。如果不写下来,就像没有文字的古老年代,人们的智慧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歌谣来传播,真正能留下来的东西很少。

通过写作来沉淀,沉淀你的经验、方法、分析、复盘,你的每一次成长都能结出晶石,会让你逐渐走到新的世界里,那个世界是靠想象和说话达不到的。

 

本文作者 @内容工程师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