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上台分享,我犯了这3大错误
2周前,笔者以分享者的身份上台和大家聊了聊职业规划&选择的相关内容,这也是笔者人生中第一次面对面做分享,而此前更多地都是在以听众的角度去参加一些线下的产品分享。这次虽然是以分享者的身份出发,但自己却从中受益颇多,故写一篇沉淀复盘,希望今后可以在演讲层面做得更好一些。
在此前陆陆续续参加过为数不多的分享会中,我只对2个分享者有极深的印象,一位是某公众号作者Mandy,一位是来自于前支付宝技术总监David。
这两位的分享都是在2018年,为什么过去了快3年,笔者还能仍旧对他们印象颇深呢?
其实就是因为相对于其他分享者,这两位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切入点,而大多数人的分享都或多或少存在假大空、专业词堆砌、自说自话的问题。
Mandy是我第一次参加产品相关分享会上的一位女产品嘉宾,相较于其他假大空和专业技术词汇堆砌的分享者,她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即如何收集日常的产品灵感。其实会听分享的大多数都是产品小白,讲太多专业的词汇很难去消化和吸收,但是Mandy所讲对于小白既容易理解掌握,又很干货很实用,她收集产品灵感的方法直至3年后的今日,我都记忆犹新。简而言之,她演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切入点和选材,是非常适合听众的。
另一位David,是来自于前支付宝的技术总监,他的演讲主题是《当产品经理遇上互联网》。为什么对他印象如此深刻呢?就是因为在一众技术流中,他的演讲风趣而接地气,没有太多堆砌的专业词汇、没有高高在上的指点态度,他的演讲就仿佛你学有所成的表哥在和你讲故事,这种亲和的对话姿态让听众在轻松而有趣的氛围中引发了对产品经理的思考。总结来说,他演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亲和的姿态和有趣的语言风格。
聊完自己听过的分享,再回归到自己第一次的演讲,整体而言发挥平平,有一些亮点,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那么下面也就整体做一个复盘,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一些。
遗憾和问题总是令人印象深刻,那么就先捋捋问题所在吧。
一、问题
1. 价值描述过于抽象、缺乏吸引力
这里本身比较好的一点就是自己希望在传递方法论之前,能够先讲述该方法论的价值,即通过“学了这个有好处”来吸引受众。但是价值描述内容过于抽象,有点无关痛痒地告诉对方“学这个对你是有好处的、能够提升自我认知等”,但却缺乏实实在在的吸引力、没有切中受众的痛点。
就像家长命令我们做事都通过一句“为你好”的借口来敷衍一样,就算分享者是真的“为你好”去做了这次分享,但如若不能通过好的价值描述让你对这件事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通篇讲得再多也只是徒然。
而如果我们能够将价值描述部分设计地更为具体、落地和易感知,例如学了这个能直接帮助你业绩翻倍、薪资有涨幅等等,也许能更容易吊到听众的胃口、吸引他们继续往下看。
2. 设计互动环节时,未考虑参与难度及意愿度
参加分享会时,听众的预期本身就是以演讲者为主展开,故都是抱着轻松的学习心态前往;但是听众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表达欲,不希望全程都被演讲者“孜孜不倦地教诲”,本着互相尊重鼓励发声的观点,所以笔者在演讲中插入了2个互动小环节。
(互动一是自我剖析式的填空题)
(互动二是案例分析式的半开放选择题)
整体而言,第一个互动稍显冷清,第二个互动整体的参与度还是不错的。初衷是好的,但为什么2个互动的效果差异这么大呢?
有2个主要原因:一是题型问题;二是隐私性问题。
首先第一点,选择题框定了答案范围,而填空题几乎是完全开放式回答,那么相较于选择题,填空题自然就难以在有限时间内给出答案。这让我联想到了用户调研中的提问技巧,面对用户提问时,如果问题本身是是或否、A或B的选择题,用户更容易做出选择给出答案;而问题如果是开放式的问答题,那么用户就需要仔细梳理思路、框定答案范围、组织语言后再给出答案。2者之间的难度显然易见。
如果要改进的话,这里第一个自我剖析式的互动就可以由问答填空题优化为一份选择题表单(类似于心理测试),这样也许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了。
其次第二点,涉及到自我剖析式的内容涉及到个人隐私,参与者愿意公布分享的意愿自然会比较低。其实在开始分享之前,就有朋友提醒过我这里隐私性的问题,但是个人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分享稍稍施压、希望听众能够通过这次分享开始形成自我剖析的意识。
因为我们很多人的自我认知都来源于外界的评价,当我们太过于依赖这些评价的时候,往往就丢掉了最本真的自己。很多人可能直到成年了很久之后,才逐渐开始建立自己对自己的的认知和评价。因此,当时即使有涉及到隐私性的问题,个人还是执意保留了这一环节。
现场来看,大家几乎都有在思考和落笔,从希望引发自我认知的目的来看,已经初步达到了预期;但是愿意互动和分享出来的表现却不甚理想,这本身还是和答案的隐私性和私密性有关。
针对这一点,有位朋友在会后提出了一个很妙的优化点:轮流让每个人去选择说出自我剖析中的某一个小部分。轮流机制给互动赋予了一个“略显强迫性”的保障,但人人都要说,也有效地保证了公平;只选择说自己某一小部分答案,也能够有效保证个人隐私性,让大家更愿意参与进来畅所欲言。在这样畅所欲言的轻松氛围下,也能够加深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的了解和关系。
3. 演讲节奏较为平缓,缺乏张弛节奏
以前开会最多的就是需求评审会,只用踏踏实实地过需求就好;但是演讲不太一样,他就像你一个人在台上说单口相声,大家都在看你“演出”,当你整场演出节奏平缓、缺少张弛和高潮时,听众很容易就会跑神或是觉得无趣。
很明显,我的这场“演出”中除了互动环节有一点点气氛之外,剩余的部分都是内容分布很平均、演讲节奏比较平缓的状态。当然自己也不好意思去问大家是不是有些地方觉得无聊,但是换作自己是听众的话,可能就会有一种“你讲的都对,但是我可能没有太多记忆点“的感觉。
反思下来,这里还是需要根据受众的注意力和思绪来设计演讲节奏,而不是填鸭式地自说自话。
例如,人类能够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的最长时间在15分钟左右,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15分钟为一个小节点?前面10分钟以难度较高、需要仔细倾听和理解的内容为主,后面的5分钟就设计一个截止当前节点的总结和提炼,以此前出现过的结论归纳为主,既能让受众在这5分钟内精力可以有所轻松和放缓,也能给受众创造一个熟悉而颇具收获的感觉。
这里就突然联想到说唱音乐中定期会抛出的点睛之笔punchline,定期给予听众一个小高潮,让疲倦的聆听产生新的刺激和兴奋感,这样可能会让你的演讲更具节奏感和记忆点。
除了调整整体设计来优化节奏之外,还可以考虑通过在演讲中有意识的留白来提升节奏感,即讲完一个较难理解概念之后,需要进行短暂的停顿并进行反问式的交流。
为什么这种方式可以提升演讲中的节奏感呢?这是因为对于听众而言,一次演讲中肯定有一部分内容熟悉易懂,而另外一部分内容较为晦涩难懂。熟悉易懂的内容可以整场念稿、一笔带过,但晦涩难懂的部分就需要给予听众足够的思考和回味空间。这样从听众聆听和消化的角度而言,就能做到松紧结合,张弛有度。
最后提一个小故事,也是我想到通过这种留白的方式来优化节奏感的来源。
从初中高中开始,我就喜欢发现别人的口头禅、喜欢给老师起外号=。=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时,就随口讲了讲自己发现的一些其他同事的口头禅,没想到等自己这次演讲之后,那位同事就私下和我说也发现了我的口头禅(长这么大,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口头禅是什么)。于是就兴冲冲地问了她,得到的结果就是我特别喜欢说“举个例子”和“比如说”(吃鲸.jpg)。
后来,仔细想了想为什么自己在演讲中总会把这两句话挂在嘴边,其本质是认为自己所表述的内容对方可能没有理解,这里可能是低估了对方的理解能力亦或是低估了自己的表述能力,从而导致自己习惯性地想通过举例的方式辅以说明。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忽略了听众的接受程度。如果对方没有理解,举例说明自然是能够有所帮助;但若对方已经领会,再频繁举例反倒会显得画蛇添足、啰啰嗦嗦。同时,举例也可能存在不匹配、难以准确体现论点的风险,反而更容易让听者云里雾里。
所以,适当的进行留白后,再通过神情等表现去判断听者的理解程度。如果对方不甚理解,再考虑举例加以说明;如果无法判断听者是否已经消化理解,那么可以反问一下“这里有没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若答案反馈出确实存在疑惑,再考虑去进行举例。
总结完比较明显的3大问题之后,下面来简单说说本次分享中的一些小亮点。
二、亮点
1. 设立了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的设计其实是借鉴了此前一位同事的分享会。在他整个分享过程中,互动环节可以算作点睛之笔,整个分享都因为互动环节而变得有趣而轻松。在当时听完之后,我就决定了轮到自己上台时也要对应去增设一些互动环节。
2. 结构层次清晰
1、2个小时的演讲,内容其实还是不少。在这么多新知识的前提下,保证听众能够理解主题和快速消化,这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整个PPT中,笔者通过视觉效果对内容结构进行了较为明显的划分;同时,为了实现金字塔原理中“先入为主”的理念,在PPT标题、目录和论点归纳之处,都先清晰地列出总论点,再叙述子论点和论据。
这样,听众能更容易get到内容之间的关联、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更容易跟着演讲者的思路去思考。
3. PPT模版样式简洁有设计感
肯定有人会说:内容更重要,整这些花里胡哨的干啥。虽然PPT样式好看不算一个很大的亮点,但是笔者认为人人都喜欢美的东西,在符合自身风格和演讲基调之上,尽量让自己的PPT更好看一些,也是一个视觉上的加分项。当然,如果每次都花大量的时间在模版上,那自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未来有可能的话,可以找朋友帮忙设计一个自用的固定PPT模版,既能符合喜好、形成自己的风格,也能减少在视觉样式上的时间投入。
分享,从形式上来看似乎是演讲者在单方面输出,但分享前,演讲者需要系统而深入地再次整理既有知识和经验,分享过程中,也会通过听众的提问和疑惑再次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二次咀嚼和重新审视。由此来看,演讲者本身也成为了这次分享收获最多的人员之一,那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冰冰酱;公众号:setmefree
本文作者 @冰冰酱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