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总监想离职,担心走后公司会黄?

不要低估企业对你的赋能,更不要高估你对企业的奉献。

这句话大家根本不需要用情绪来修饰,这压根就是一个很朴素的常识。

昨天有个产品同学和我语音聊了一个多小时,95年的他已经做到了某创业公司的产品总监,综合各种因素后,他还是想趁着“金三银四”换份工作,可又拿不准主意。

他最大的困惑是:担心自己离开后,公司会受到重创,从此一蹶不振,自己岂不成了公司和同事眼中的罪臣?

在深度了解他的工作情况后,镜同学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同学其实是陷入了一个很常见的认知误区。

而这个误区总结来说,就是上面这句话:不要低估企业对你的赋能,也不要高估你对企业的奉献。

先简单脱敏介绍下这个同学的情况:他是95后,产品科班出身,只有两份工作经历,一份是某大厂的产品经理,第二份也就是现在的工作,是在某200多人的创业公司,任职产品总监。

通过交流得知,他产品思路很好,能力不俗,人也很勤奋,一路做到了产品总监,现在带近20多人的团队。

据他所说,老板人很好,唯一的缺点就是用人观念过于传统,舍不得高薪养人,不少猎头挖他,薪酬是他现在的两倍还多,我相信这是个事实,而且,我觉得不少产品同学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他的矛盾是:他现在的经济压力很大,涨薪无望,再加上已经做到产品总监岗位,成长效率很低,所以想离职。

因为老板器重,一路拼搏过来,带领的团队是公司的小半壁江山,担心离职后会被老板埋怨,一手带出来的团队因此受重创,公司经营受影响,甚至黄了。

深入交流之后,我发现他的最大问题是“两个认知误区”和“一个道德绑架”,我们可以从沟通交流的三个核心问题窥见一斑:

一、经济压力大不大,需要客观去评价

我们在理性分析事物时,一定要避免被情绪裹挟,我向来主张用事实说服事实,用科学、量化的数据来分析,反对情绪对抗情绪。

事实模糊而又被情绪裹挟,这是第一个认知误区。

这个同学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压力大,房贷、车贷等多,仅此而已,就用这样的描述下了经济压力大的结论。

我告诉他,经济压力大只是你的结论,但是不是客观我觉得值得商榷,但,如果我得出这个结论,绝不会仅从表面的经济现状推导,至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 经济压力的大小如何?

比如说,所谓经济压力一定是收入和开销(或者期望开销)之间的落差,那对于开销有没有过理性分析?当下的开销和以后的开销是否有分类?

另外,有些开销可能是投资,那对于开销和投资的界限是否合理?投资型的开销,是否会带期望收益,期望收益如何?这些有没有决策模型来支撑。

2. 经济压力是短期还是长期的?

有没有为经济压力分析后持续时间,是短期能渡过还是长期饥荒更大,是雪花很快融化还是雪球越滚越大?这些直接影响后续决策质量。

3. 经济压力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比如说,所谓经济压力是否只是有看的见的房贷、车贷,有没有没有察觉到的机会成本等等,是不是存在有意或无意的疏忽,幸存者偏差?

二、公司黄不黄,要看公司处于的生态位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兵,这个朴素的道理很多管理人员总是选择性失明,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忽略了一个道理:公司的发展,很少以个人的奉献来驱动,主要是看公司所处的生态位,大概率由市场大势推动。

比如说,风起风停的K12,比如说船起船落的P2P,在大势面前,CEO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不信你看看罗永浩和俞敏洪。

根据这个同学的描述,我得知他们公司并非是技术平台型公司,也不是靠技术来驱动,反而是靠拿项目盈利,或者说,企业盈利和增长是由业务来主导的。

虽然,他说业务就一个总监带着三五个业务经理,整天悠闲自在,但不要忽略有时候业务资源本身就是工作成果的一部分。

虽然,该同学带领的团队不小,加班不少,付出很多,但是,你们公司在市场的生态位是业务标签,而你在你公司的生态位却不是业务口。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对公司的奉献净值远远不如业务总监,这个道理虽然很难接受,但却是事实,你所处的公司环境决定了你的价值驱动不可能太大。

当然,如果你的价值足够大,大到将公司的增长模式由业务驱动切换到了产品驱动,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也问他了这个问题,他自己也说,他的能力远远不足以撬动公司商业模式的切换。

所以,明白了这个朴素的道理,那你还会幼稚的觉得,你的离开会把公司干黄吗?

三、忠肝义胆是好事,但大可不必自我道德绑架

众所周知,镜同学打心底敬重每一个像我一样有情有义的峡谷热血少年。

这个同学也反复提到,公司对自己很有感情,自己也很舍不得团队和环境,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期,离开了感到对公司不负责。

要深度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至少应该有两个认知前提:

1. 离开不是剧终,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合作延续

很多同学觉得离开了原来的成长环境,就像割袍断义一样,甚至与公司老死不相往来,我认为这是没有掌握开放系统的精髓。

镜同学以往的三家公司,不管是和同事,还是和老板,都一直是很好的关系,我们都在既有的资源上继续互相扶持着,相互促进。

过年和一个老朋友喝酒,他说他现在就是之前公司最大的编外业务人员,有好的资源都会介绍给原单位。

这不就是很简单的道理吗:人虽然离开了,但合作却持续发展。

所以,要学会放下历史包袱。

2. 对公司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很多时候,我们只考虑他人,而看低对自己应有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缺乏理性的思维,大概率带来的结果就是后悔和遗憾。

可以看看《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你会明白,建立平等对话的基础是持续性的价值互换。

当然,优秀的你一定要会辩证来看问题,这绝非是教你自私,而是你不应该过度剥夺本该投入自身的注意力,你不强大,很难有平等对话,你强大了,朋友自然就多了。

古人说,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又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看,事物的发展自古都是有前提和次第关系的。

明知道现有的环境对自己发展无益,还自我道德绑架,置自己于观念的高地,这是犹豫不决,实在不是成年人该有的决策。

成年人应该学会对自己负责,理性成长,而后要有担当。

你看,有很多事情,我们得不到正确的决策,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证付出,而是我们忽略了理性分析的基础。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面有段话,很有启发:民意调查包含了两方面的信息:新闻本身和新闻的来源。当然,你关注更多的是新闻本身,而不是其结果的可信度。

如果分辨不清认知来源,看不到问题本质,决策就很难成功。

最难的就是找平衡,就像这个同学的择业思考一样,既不要低估平台的赋能,也不要高估自己价值。

合理评估最重要,但总是很难。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对这个同学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至少值两百大洋呢。

事实证明,我还是低估了自己呀。

你看,合理评估很难!

#作者#

产品大峡谷,公众号:产品大峡谷。七年B端产品经理,供应链物流与金融领域,擅长需求设计、业务指导、商业观察等。

本文作者@产品大峡谷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