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产品和交互中,需要掌握的六种重要思考方式
编辑导语:在学习产品和交互中,我们是靠着一点一滴成长起来的。但是这些成长的过程文件你都保留以及迭代了吗?如何才能加速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自己在工作中的思考方式以及做事方式。作者分享了六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希望对你的成长体系认知有帮助。
去年学会了利用印象笔记写每日复盘总结以及写读书笔记。细细回来,这一年看了不少的产品和交互的书,也做了不少的读书笔记。加上平日里自己的总结记录已经有500多条。
无论是产品知识还是设计知识,对自己都有很不错的提升。因此特地记录下来这些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关于产品学习的看与做
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成本已经非常低了,不论你想学习什么都可以快速找到相应的教程带你入门,你能够很快的掌握到很多小技巧,例如“五分钟学会原型绘制”“一文掌握流程图绘制”等。
但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即使你看了很多类型的小技巧,但你在实际的设计中并没有联想到那些小技巧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运用,最终并不能帮你解决实际的问题。
正如上面漫画所描述的,我们很多时候都停留在看和了解的阶段,但了解知识并不代表能够运用知识。正所谓“知易行难”,你可以通过搜索渠道去了解一个艺术品是怎样制作的,但要你亲手去制作这个艺术品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从知道怎么做到能够做出来这个过程,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先把最近了解到的更切合实际的一个学习模型分享出来给大家看一下。
这其中,“知”代表知识/知道,“能”则代表技能/能力。为什么我们在看了文章后也始终练不好某项能力,就是因为我们特别容易地度过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却很难迈过从有知无能到有知有能的阶段。
为什么?
因为学习是有瞬间快感的,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你有时候会因为看到了一篇好的教程而觉得很开心,又学到不少。但要实际运用就一定需要练习。而练习却是一个持续、缓慢而又渐进的过程,甚至充满着挫败感的过程。如果你受不了挫败感,也就一点都不愿意练习了,更不要谈熟练了。
到今天,也许你在产品的了解度上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产品技能层面却显得很缺乏,你可能是太享受学习的瞬间通透感了,却受不了练习阶段充满挫败感的一板一眼的死磕,也就无法将你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因此,练习是一个必须经过的过程,即使是你认为很简单的东西,你依旧需要用30%的时间理解知识,然后用70%的时间去练习运用知识,才能最终掌握。
二、工作经验到底代表着什么
想必大家都看过上面这个段子,自己之前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工作经验到底代表着什么。工作两年和没工作的人相比有哪些优势,以及和工作五年以上大佬的相比又存在哪些差距呢。
先来举一个之前的设想:如果一个具有十年经验的人,把他这十年学到的精华浓缩一下传给另一人,那这另一人岂不是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就学到十年的经验。答案是怎样的呢,假设一个有十年经验的大厨,将其最精华的做菜流程都传授给其弟子,那么弟子是否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够比肩师傅呢。
这个答案应该更容易回答,自然不太可能,虽然弟子能够清楚其做菜流程,但更细节的东西,比如对火候的理解,对味道的理解,对色泽的理解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最终做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大不一样。
同理可以类推到设计师或者产品,那么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和经验较少或没有经验的人相比,到底具备哪些优势呢。
基于目前自己的理解来看,技法层面能够拉开的距离随着工具的简易化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而更多的优势则是在于对于自我设计方法论的积累,解决项目新问题的方法体系,与上下级沟通的方式方法,以及对于项目进度和落地的整体推动能力和对于新事物的研究和深挖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很有用但却看不见的软实力。
你可以很快临摹出大厂的设计界面和交互动效,但你却不能理解在这个设计决策的背后经历了哪些故事。
就像你在质疑为什么大厂的界面还原度那么高,自己公司做的东西的还原度就很不理想一样,你不知道背后为了保持较高还原度设计师和前端工程师进行了怎样细致的沟通和协同,为了能够实现一个小动效而采用的落地格式是什么,以及他们的限制有哪些。
这些踩过的坑在我看来就是经验带来的最为宝贵的东西。
三、学会记录时间,避免忙碌而无产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感觉一天的时间被排的满满当当,但一天结束后却发现自己的整体产出却很少,时常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效率太过低下。自己也曾经历过那么一段时间,虽然很忙碌,但实际的产出却很低,总感觉处在一种瞎忙的状态。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避免这种状态呢,或者说应该怎样去处理这样一种情况。在读过《认知突围》这本书后,找到了自己的理解。我们需要学会记录自己的时间清单,我们都学过理财记账,却很少提及记录自己的时间花费清单,只有通过观察记录,你才能看到更为真切的自己。
我们可以拿一天时间去刻意记录真实生活中一天的时间花费,以及单位时间内自己所做的事情。哪些事情是重复的,哪些事情是无需花费太多时间的,去衡量一下自己花在每件事情上的时间。
观察自己到底是被哪些事情耽误了时间,或者说有哪些事情是重复低效的。是大大小小不断的会议,是各种信息的干扰,还是找参考或者执行上花费过多的时间。
比如你在设计一个页面时,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在想法调研阶段,找参考阶段以及页面落地设计时分别花了多少时间,这样你才能更好地评估自己在哪方面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有什么更好的改进方法。
找到你浪费时间的最多的那个点,花时间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案,从而能够在后面做事情时提高你的单位效能,以解放自己的时间来完成更有价值的事情。
要记住你所产出的价值大小并不是根据你所花费的时间来计算的,而是根据你最终的结果来看的。也许你晚上多学习了两个小时,但你可以想一下你白天有没有浪费了两个小时。如果拿深夜的学习或者工作时间来代替白天的,那么确定深夜的效率高过白天吗?
四、学会将碎片知识体系化
想必大家的微信里面都关注了不少公众号,每天输出的干货确实也带来了不少的价值。我们每天利用空闲时间看看相关的公众号推送,收获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情不自禁点个“在看”并加入收藏。我也一样,但其实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让公众号的干货经验对我们的价值更大一点。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平时收藏的目的,大致应该是想在我们需要用得上相关知识的时候,能够更快的找到它。但你的收藏那么多,每篇文章带给我们的知识点又不尽相同,你能够保证在需要时找到它吗。任何不经过自我加工处理的内容,只能称为信息,不能称为知识,因为你在需要时并不能有效调用它。
就像收集素材一样,你应该为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归类,把每篇文章中你认为精华的地方,成体系化地记录下来,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当你下次需要用到这个知识时,能够快速的找到,并且无需浪费时间看整篇文章(如果有需要,你可以贴上这篇文章的链接,从而更详细地查看当时的完整内容)
就如下图展示一样,你需要将那些精华内容归纳到你自己建立的知识体系中去(目录结构仅供参考)。
当你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在后续的阅读学习中,遇到优质的内容就可以更好地记录它,最重要的是当你需要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非常快速地找到它。
五、你的素材库是有效素材库还是无效图片集
作为设计师或者产品,我们大部分人都养成了每天搜集优秀设计稿的习惯,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每天往自己的素材库里面补充新作品时,我们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所建立的素材库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为我们要做的东西提供灵感来源。换句话说,我们素材库的建立能否有效解决我们的灵感创意问题。
曾经有很多次我在自己的素材库中找素材时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素材,细细想来发现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你的素材库分类不够明确并且有的素材未及时整理,所以在找寻灵感来源时不能及时找到。并且随着时间越累计越多。导致最后再重新整理素材时要耗费大量时间。
处理方法:
a. 可以先学习一下怎么去给自己的灵感库分类,需要你自己建立一套分类的规则。尽量做到不重不漏,这样你在查找素材时才会更加快捷。
还有一个取巧的方案,就是去学习那些大神的分类规则,他们的分类一般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所以以他们的为参照可以避免自己的分类太过零乱(但有一点需要你明确,即使是大神整理的结构,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分类方案,你需要在后续的设计生活中去根据你的整理方式来调整目录结构,使得整体的素材方案能够更便捷地为你服务)。
b. 养成每天定时整理收集素材的习惯,把素材及时归类,避免堆积过多。你会发现,每天花费五分钟时间来解决你的素材分类,会比之后给你集中整理素材节省大量的时间。
每月养成定期清理素材的习惯,对于一些不必要的素材可以及时清理,以及随着你审美的提高,及时剔除一些不必要的素材。保持素材库素材的整体质量。
第二,虽然对素材进行了分类,依旧有时候难以找到我们需要的素材。
处理方案:及时对素材添加标签(标签也可以建立适当的规则,方便后期的持续更新)。
为素材添加标签是为了便于利用搜索来为我们找寻灵感。回想我们平常找灵感用的最多的方法便是去灵感网站上搜索,例如花瓣,Pinterest等,既然搜索是最快捷的一种灵感找寻方式,那么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素材库打造成一个小型的搜索网站,而标签的存在便为我们提供了搜索的基础。
这个小型网站的所有素材都是经过自己精挑细选得来的,所以搜索出来的结果基本都是符合自己要求的素材,建立这样一种灵感库,会为我们之后的灵感搜集提供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样的方式,你可以将你的素材库打造成一个存储和组织素材的系统,从而在你需要相关素材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被你调用。
六、养成复盘总结的习惯
总结复盘一个可能大家很早就听过的话题,因此在这里不过多讲解总结的方法,而更多的是想说明一下怎样落地执行去养成总结的习惯。
大家都听过“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的结论,但其实真相更残酷。《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在2009年的研究发现,一个行为变成习惯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是66天,但不同行为所需时间相差较大,从18-251天不等。具体根据人的差异性不同来决定。
我们一些计划或者习惯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每次坚持都需要靠意志力去完成,而意志力一旦耗尽你便坚持不下去了。所以为了保持习惯能够被我们持久的坚持下去,我们需要将想要的习惯缩小,缩小到几乎不怎么耗费我们的精力,专业术语来讲则叫“微习惯”。
听起来是不是很扯淡,很多人会说这种习惯养成和不养成有什么区别。对的,就是要你觉得这个习惯的养成毫无难度,你才能坚持下去。
很多人一想到总结就是一篇文章,觉得很是繁琐,自己写不出来,索性便不再总结。但其实总结可以简化到就是一句话而已,一个随性的想法,一个偶然间的灵感,只要它能表述你的心得体会,都叫总结。而一句话最多耽误你两分钟时间。
习惯能够坚持下去,最重要的点就是要保证你在最不想做下去的时刻,依然能够不费力地去完成它。你要知道,这种能够一直坚持带来的“成就感”会比你因为完不成计划得到的“失落感”重要的多。
而且,通过微习惯你会发现,你总能够“超额”完成计划。比如在写完第一句话后,感觉自己还可以写几句话来完善今天的总结,促使你更好地去记录思考。
当然每天只写一句话也没有关系,365天下来就有365句心得体会,而且我的这篇文章的核心来源,也是从我每天的小总结中整理出来结合自己的读书笔记完成的。
七、写在最后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让自己对过去的思考做一次总结,毕竟又一年快要过去了。所以写一下对自我成长体系的认知。但自己的思考终归有限,虽然已经自我检查和修改了几次,但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希望大家包涵,也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欢迎留言和交流~
作者 @阿东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