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大厂,还是进小厂?
职场也像个围城,在大厂的有些人想去小厂,小厂的不少人向往大厂。到底深蹲大厂,还是小厂?
我是一枚产品经理,在大小厂蹲的时间都超五年。我以个人视角,给大家分享一下在大、小厂的经历与感悟,供各位产品同学在职业选择时参考。
01 在大小厂工作的区别
1. 产品重要性
先说一下大厂,大厂会有很多事业部甚至事业群,每个事业部下也会有不同的产品。每个事业部、每个产品在公司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产品重要性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员配置、话语权、资源争取能力等等。这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在岗位上能否做出亮眼的成绩,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一般来讲,大厂的产品可以按“主要创收产品、次要创收产品、业务支持产品、战略布局产品、创新实验产品”分为五类。这五类产品由前到后,所获得的资源一般由多到少,在公司的重要性一般由高到低。
什么决定了所获得的资源多少及产品线地位高低?是你给公司创造的收入,以及公司对你的期待。下面展开说一下。
你这个产品线或事业部给公司创造的收入多,或者期望你挑起未来收入大头,当然对你重视,当然这个事业部的人员编制多,待遇一般也不差。所以你若在主要创收的事业部或产品线工作,在公司说话底气就显得足,甚至在公司内部都有自豪感。
假如咱俩在都腾讯工作,你在微信,我在腾讯地图,若咱俩职级不差上下,你显然比我牛的闪闪发光。(勿喷,没有歧视任何产品的意思,仅举一下例子)
本文说的业务支持产品,是指支持公司日常运转的自研产品。这类产品线中规中矩,它虽然不给公司创收,但是公司离不了它们。它们相对独立,若对大厂信息化建设感兴趣,入职这类事业部也是不错的选择。
战略布局产品、创新实验产品,这两类产品所在的部门或事业部,有些像公司内部创业性质的。这两类产品前期人员配备少,虽然背靠大厂,但是很多事情也是靠自己摸索。一个产品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并不是说背靠大厂成功的概率就高;有时候,成功率反而低。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便引出在大小厂做产品的区别,大厂的战略布局或创新实验产品,一般是小厂的唯一产品。
大厂是拨出一部分资源做这个产品,小厂基本全公司的资源都扑在这个产品上。
大厂可能抱着试一试或我也需要有这个产品的心态在做,小厂是使出吃奶的劲儿在做。
大厂如果这个产品失败了,大不了把人分流到其它产品线上去。小厂如果失败了,对公司来讲可能没有翻盘的机会了,甚至面临公司倒闭的风险。
当然,这里不否定一点,有时候小厂也会拿出几杆枪搞些新东西试试水。但是,一般就是尝试几个月,看到希望接着搞,一看不妙,立即止损掉头。不像大公司,那么有耐心,搞三五个月的小尝试,搞三五年的大尝试都可以。
所以说,哪怕市场上同一类产品,对大公司小公司意义是不一样的。若在大公司做战略布局、创新产品,要看团队的执行力、公司的文化氛围及管理方法。还要看产品遇到挫折时,公司高层及产品总负责人对这类产品的发展态度,是砍掉,还是不断试错继续做下去。
2 . 工作技能
在大小厂的工作技能的提高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在大厂,一般内部学习资源丰富、培训体系完善、工作流程规范。
我在某大厂时,公司内部有丰富的知识库和视频课程,关键是有专人审核,东西比较干,大多是工作硬技能直接相关的东西。分门别类整理的挺好,不是随便上传的零星文档和录屏。事业部内部,也会有自己的知识库和视频课程。
这些知识,对于刚入职的同学,还有大家的日常学习,帮助都很大。在日常工作中,若对工作有帮助,也可能花钱让员工去外面参加培训,也算一种福利了。
大厂的培训体系也非常完善,像我工作过的大厂,有自己的企业大学。大学会研制或外购一些职场通识类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经过认真打磨或精挑细选过的。公司会针对每个事业部轮训,并且是非常认真的,要纳入考核的那种。
这对于个人工作软技能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也省去了自己去网上找课程的时。再者,自己去找,有时候找着找着就偏了,学不到东西不说,还耽误时间。
还有,在大厂工作岗位划分的很细,这点儿不利于个人成长。每个岗位都能看清自己一亩三分田的边界,每天干啥活儿,哪些活儿属于自己该干的,是非常清晰的。若自己没有更多意愿或主动性,其实对个人发展不利。
在小厂就不一样了。小厂的学习资源,一般就是互联网,稍微好点儿的自己整个知识库,上传一些文档。其实,主要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对个人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与大厂相比,不能说哪个好,要因人而异,你若喜欢投喂式的,大厂好;你若想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小厂好。
再者,小厂一般没有企业大学,不会针对每个员工组织职场软技能的培训。若有培训,也是内部分享性质的,一般不会请外部讲师专门授课。小厂提倡在“在练中学”,在工作中遇到不熟悉的东西,提倡在实践中摸索与提高。
小厂虽然有岗位划分,但是业务变化快,有时候一个萝卜多个坑。比如产品经理,有时候会做一些运营、测试,甚至设计的活儿。这对拓宽个人能力面,非常有帮助。
3. 个人视野
不得不说,在个人视野提升方面,在大厂有很多便利性。
总体来讲,大厂是行业风向标,市面上有什么新玩法,新趋势,一般在大厂能先了解到。
比如有些大厂会有自己的研究院或行业研究团队,会把新趋势发在自己内刊上,甚至会开一些前沿讲座,都可以去听,也能拿到这些讲座的资料。
但是,大厂搞不搞这些新东西,能不能搞起来,另当别论。
再者,说大厂代表风向标,是从大概率上来讲的,不绝对。因为,有些新事物开始发生在大家都不关注的角落里,或者大厂看不上的小地方。当年马化腾想50万出售QQ,不就是个没被看上的例子吗?
大厂人才济济,资源丰富,在营销活动策划、产品推广策划上,不但组织周密、思路开阔,而且事后复盘、总结能力非常强。
比如你若组织或深度参与了京东618,或阿里双11,这对个人视野和能力提升肯定有相当的帮助。这种场面,小厂是无可比拟的。
还有,大厂有时会申报一些863、核高基项目,甚至国家会把重点项目指定给某大厂,若有机会参与一些这些项目,对个人视野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比如我在某大厂时,就参与了当时的863项目,这对开阔视野,的确是一种提升。
但是,在小厂能从如何使巧劲儿、如何把有限资源价值最大化、如何少花钱多办事儿,这几方面提升个人能力,也算是提升个人视野的一种方式。在资源紧缺情况下,把事儿做成功了,你的成就感也是满满的。
我在小厂,曾参与一个资源非常紧缺的项目,开始看不到一丁点儿成功的希望,但是这事儿在公司层面上只能成,不能败,自己只好全力以赴,边干边想策略,最后竟然成了,并且比预想的还好。这难道不是开眼界吗?这不仅是提升视野,更是拓宽认知边界!这种能力,我在以后工作中也会受益无穷。
4. 上升通道
上升通道这方面,很多人已经介绍过,我就简练的说一下。
一般大厂的人力资源部门都会制定全公司公布的职业上升通道。比如阿里的P序列、M序列,技术同学进入公司后按P序列定级,职能管理类按M序列定级,然后定期进行晋级评审。每级的评审标准比较清晰,相对客观。大多技术同学虽然不在管理岗,而是走专家路线,比管理岗的同学待遇并不低。
小厂就不一样了,比较灵活。大多小厂没有全公司发文的上升通道,而是根据贡献、表现和业务发展需要,对员工不定期晋升或调整。对于个人能不能晋升,要看有没有坑儿。一般情况下,薪资和岗位挂钩。
5. 工作氛围
尤其是跨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大厂流程比较严谨,沟通成本比较高。有时候一个小事情一套流程走下来,不下十封邮件。甚至每封邮件的收件人谁在前、谁在后,抄送谁,收件人的称呼、措辞都是非常有讲究的。
大厂也知道这种习惯不好,公司创立之初,一旦形成这种风气,后续就好像融入骨子里了,很难改。需要声明一点,我说的是我了解到的现象,不是所有的大厂都是这样。
小厂就不一样了,小厂相对扁平化。遇到着急事儿,喊一嗓子,若没有会议室,三五个人一起到茶水间,面对面沟通清楚,然后每个人该干啥,直接分头去行动。路子虽然野,但是效率高。
在我大厂时,说话办事,有时候要顾及人的情面,所以相对客气。刚到小厂时,我还有些不适应,因为工作起来真是对事儿不对人,任何工作的事情都是放在台面上当面说清,的确是不顾及情面。后来我就习惯了,感觉这种方式,挺好,毕竟都为了工作吗。
工作氛围的事儿,就说这些吧,再说多了,就把我的东家都得罪了。
最后,再重复强调一点,我的看法与经历仅代表我个人,不代表任何公司行为。既然是一人之见,肯定是片面的,仅供大家参考。
6. 发展风险
大厂可能会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也会砍掉产品线。至于小厂,风险更多了,商业模式没跑通、长期不盈利、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融资不顺、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等,风险多去了。所以,进大厂、进小厂都是有风险的。
大厂组织架构调整,砍掉产品线,意味着人员要分流。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先考虑内部分流到其它产品线,或者重组团队干一个新的事情。
遇到这种情况,看似不是大风险,但是若平均每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来一次,对大多数员工来讲,也需要很大的适应能力,因为每次都会面临重新磨合、重新适应的过程。这相当于在职业道路上,你做的是波浪线式的起伏运动,而不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小厂风险多,为何还要选择小厂呢?因为机会与风险并存。你想想,若小厂若发展的不错,是不是会有很多管理岗位?你若手握大量期权、股票,公司若上市了,是不是能获得丰厚的财务回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所以,小厂风险是多,但是发展机会多,也有获得高财务回报的机会。
02 到底选大厂还是小厂?
了解完大厂、小厂的主要区别,到底选大厂还是小厂呢?其实,进大厂还是小厂,这是一个双向选择。这样来说,个人只能把握一半主动权,那么咱就聊一下如何行使这一半主动权。
1. 初入职场
针对初入职场的同学,若能够获得大厂的机会,建议首选大厂。
有两个核心原因:
一是大厂培训体系完善,工作流程规范。初入职场,都有一个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这个过程若全靠个人摸索,容易走弯路,事倍功半,若能够从公司层面上获得系统化的帮助,事半功倍。
比如:有些大厂的校招入职,先围绕公司的方方面面做一个月的通识培训,然后再围绕目标岗位,在岗位上下游做三个月的轮岗实习。若是小厂,可能没有这些培训,负责带你的师傅大多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因为没有公司层面的详细规范。
二是大厂让人视野更开阔。初入职场前几年,对大厂核心产品、行业生态、大厂的运作模式,职场新人都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去学习、观察、思考、总结。身在其中,可以边学边感悟;若在小厂,你只能从网上找资料,支离破碎的了解大厂的这些东西。若在小厂,因为接触面窄,你对整个行业的理解也要慢很多,因为有些东西你直接接触不到。
再者,大厂有很多大牛,你能近距离的接触、交流,这对个人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所以,针对初入职场的同学,若能获得大厂的工作机会,还是强烈建议去大厂的。
2. 先在小厂工作了几年
对于毕业后,先在小厂工作了几年的同学,若小厂非常有前景,建议一步一个脚印的伴随企业成长,企业的发展就是个人的机会。
因此,无论是小而美的隐形冠军,还是蓬勃向上日益强大的企业,我建议都要留下来,这里面会有个人发展的很多机会。
发自内心的说,若能伴随一家企业从小到大,或从弱到强,是人生一大幸事。
若小厂发展的平平淡淡,或自己在小厂发展的中规中矩,若有机会,我建议大家在小厂积累几年经验后,还是到大厂去体验一番。这个阶段去大厂,无论从能力上,还是从职业视野上,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小厂,可能工作路子比较野,去大厂也能体验一下它们是怎么搞的,这样对比一下,能够查缺补漏、优化改进,能让个人工作能力更加全面。
在大厂体验几年之后,大小厂都经历过了,无论从能力还是视野上,都比较全面了。这个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资源、人脉等等,考虑继续做职业人,还是创业。
当然,在小厂工作几年,直接出去创业,也未尝不可,本文仅根据一人之见,说大多数情况下建议怎么做,具体到每个人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 先在大厂工作了几年
在大厂工作几年,可能不少人也有苦恼,大厂不少部门人员结构稳定,晋升机会少。面对这种情况,其实没有必要苦恼。与小厂相比,个人还是有不少选择的。
比如当大厂做新产品、组建新团队时,大家可以在内部寻求转岗机会。当新产品做的好,与在原部门相比,你的晋升机会会多一些。若外部能提供不错的机会,靠大厂的背书,你也能找到不少晋升机会或获得不错的待遇。
在自己在大厂若发展的挺好,建议持续做下去,持续蓄能与积累人脉。这样你的路会越走越宽,未来无论是在大厂做职业经理人,还是到外面去掌舵一个企业,还是自己去创业,都是不错的选择。这和伴随一家小企业步步长大一样,都是人生一大幸事。
03 写在最后
无论进大厂,还是进小厂,最终的目的都是个人职业发展,或着符合个人意愿。
不少人缺少在这两类公司长期工作的完整经历,对二者的优劣没有全面、深刻的体会,所以在面临选择时比较迷茫。
正好我有此种经历,所以拿来分享给大家。但是,一家之言,非常片面,仅供参考。
最后祝愿所有职场人,吉星高照、大展宏图!
#作者#
王晓明;微信公众号:产品人晓明。10余年互联网、ERP产品经理经验,擅长B端产品规划与设计。
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