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新基建指南——中小企业品牌、公关、内容等基础体系建设方法论
最近跟挺多中小型企业的高管们有过沟通,基本都是关于品牌、公关、内容等方面的。我一方面感觉很欣喜,他们终于有这样的意识了,另一方面,他们完全不知该如何下手的懵逼状态,也让人很忧心。
但是凡事,有了态度,也就有了起点,今天我就跟大家梳理一下,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怎么去开展自己的品牌、公关、内容方面的工作。
01 写在前面:觉醒之力,崛起之源
为什么会觉醒?三个字:天花板。两个字:瓶颈。
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并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发展过程中既没有战略的规划,也没有现代化管理的思维,更没有风投的介入与指点。白手起家,从个体生意开始慢慢扩张,是他们的常态。
在经历了前些年的发展红利后,竞争从无序变成有序,野蛮生长的路子逐渐失效,优胜劣汰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劫后余生存活下来的中小企业们,既坚强,又脆弱。这个时候,他们惊恐的发现,自己的业务,遇到了瓶颈。
想去拓展业务,发现极难,能啃得下的渠道都已经七七八八了。想沉下来搞产业搞研发,发现搞了也没用,甚至搞出来跟市场需求南辕北辙。想抓管理,参加几个培训班,回来照猫画虎,天天带团队喊口号拍巴掌。
这些困境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对品牌的不尊重,对市场的不尊重。对于从顺境中发展起来的企业,尤为如此。误把行情当能力,也是很多老板们的共性,刚愎自用的背后,其实是无知与浅薄。
- 不尊重品牌,你去跑的每一笔业务,都只有两个下场:成为别人的陪跑者,或者赚委屈钱。
- 不尊重市场,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只有三个结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如不做。
能看到这里,说明你确实很勇敢,能直面血淋淋的现实,能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的丑陋,那接下来,我们聊聊品牌、公关、内容。
02 为什么要搞新基建?
1. 为什么要搞品牌?
一个字:因为穷。
这个穷字不仅扎眼,还可能颠覆了你的常规认知。做品牌不是要花很多钱吗,为什么反而做品牌是因为穷?或者,穷还怎么做品牌?
再穷也要吃饭,再穷也要做品牌,这是一个道理。
没有品牌,你卖的就是个只对用户具备使用价值的“东西”,你有品牌,你卖的才是有商品属性、有可延续性的“产品”。越穷越该做品牌,因为你穷的时候、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做品牌反而是最经济、最实惠的事情。因为你没什么可失去的,没什么需要你持续去巩固的,你只需要做从0到1的事情就行了。
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在用户可能看到我的地方都安排上品牌的露出了吗?
- 我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对品牌了如指掌了吗?
- 我的品牌在所有的地方都是同样的视觉形象吗?
别嘴硬,80%以上的中小企业连这三点都做不到。那你还犹豫什么?
- 品牌,是你区别于浩如烟海的卖方市场其他产品的唯一标志。
- 品牌,可以让你的企业不依托于某款产品、某个人、某个客户、某次活动。
- 品牌,可以让你辛辛苦苦一手搞起来的基业,不会轻易被搅局者或败家子毁掉。
- 品牌,可以让你在有形的业务增长的同时,积累下无形的资产。
2. 为什么要搞公关?
为了让你能用更低的成本在商海里拥有姓名!
很多人对公关的了解非常非常肤浅,要么就是“公关小姐”那种公关,要么就是“危机公关”的那种公关,不是GHS,就是搞流量,不是搞救火,就是周一见。先收起对公关的偏见来,听我简单定义一下什么是公关。
公关,就是让别人为你说话。区别于品牌的自我吆喝,公关更多的是依靠外力来传播你想传播的。一百次自卖自夸的吆喝,一千次硬广对用户的影响力,也不一定能赶得上一次披着权威、官媒、专家、大V外衣的宣传更能让用户信任。
- 你想想为啥带货都要找李佳琦薇娅罗永浩?
- 你想想为啥明星做点公益都要去发通稿?
- 你想想为啥车企特别喜欢找一群媒体人来搞品鉴会?
或许你会反驳,苹果乔布斯、小米雷军、华为余承东、乐视贾跃亭……(好像混进来奇怪的人)他们开发布会都是亲自上台讲呀。没错呀,但是台下坐了多少媒体人呀,之前的全方位通稿早就已经布置下去了呀。谁还记得何润东8点20发这个梗?
这就是公关。
所以还是问自己三个问题:
- 你的潜在用户能在哪些地方看到或搜到你的品牌/你的产品?
- 他们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是你想让他们看到的吗?
- 有人在网上发你的负面吗?
你辛辛苦苦打造的品牌,你辛辛苦苦建立的人设,甚至你费尽心机构建的企业价值观,没人看到,更没人知道,停留在自嗨的阶段,你想了半天觉得是因为早会的时候员工喊的声音不够大。你甚至会觉得委屈,然后不由得感慨:酒香也怕巷子深。
走出巷子有很多办法,你可以修路把巷子拓宽变成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大路,这叫渠道开拓;你也可以去外面贴海报,拿个大喇叭循环播放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巷子这一家卖酒的,这叫投广告;当然,你还可以找人抬着轿子拉着酒,大大方方、体体面面的带你走出去,这就叫公关。
3. 为什么要做内容?
为了让你是个完整的公司。
内容引流,内容获客,是这些年的热点。别把内容理解的太狭义了。
我希望你可以这样定义内容:一切讲品牌、讲产品的,带有公司痕迹的,不论形式,不论软硬,不论发在哪里,不论直接输出还是间接夹带,都可以称作内容。
这样看来,你做的产品内外包装、DM单展架、朋友圈配图、电商的产品详情页、促销活动介绍的H5、官网的一个快讯、公众号的一篇推送、找KOL发的种草、找媒体发的一篇通稿、员工自己拍的一段产品演示视频、老板高管发的一条朋友圈,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内容。
内容,是让看到内容的人和潜在的可能看到内容的人,受到影响,在记忆中建立印刻并不断强化印刻,更重要的,内容也是支撑起你品牌的丰度和深度的必备基础,也是品牌价值观最直截了当的载体。特别是在一些耐用大件消费品的领域,依托内容解决信任问题,才能提升转化。
如果一个健身房天天在会员群里发《每天3分钟,一个月瘦20斤》,如果奔驰宝马整天推送《铁皮太薄不安全——不能买日系车的30个理由》,如果一个做养生的隔三差五发个朋友圈《吃猪血抗雾霾》……你还能信他们吗?
“好产品自己会说话”这句老话绝对没错,但那是在销售过程结束,进入用户体验环节之后,才会奏效。这个年代,再好的产品,没有与之匹配的内容,就是哑巴。
其实公司在正常运营的过程中,就已经在不断的创作和输出内容了,但是大部分的公司还停留在“解决有无问题”上,觉得要有人来写东西了就招个文案,觉得同行都在做抖音那我也找一个会拍短视频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毛病,不是改不了,而是根本没想到改。
老规矩,再问自己三个问题:
- 你官网谁负责维护?多久没更新过了?
- 你发出去的内容会让别人觉得你足够专业吗?
- 你和员工发出去的所有东西,都能让用户在产生兴趣后马上找到你吗?
还不相信内容引流吗?我能让新打造的品牌号当月引50条以上的客资。而且转化率高到爆。为何?因为专业的内容输出、用户立场的人设,解决了信任的问题。
03 中小企业新基建指南——中小企业品牌、公关、内容体系建设方法论
最近基建这个词很流行,动不动就来个基建狂魔。基建是什么?就是看不出来有什么用,但是没有就会死。你开车在公路上,不觉得公路有什么希奇,但是村里不通公路,注定贫困落后。你在家打电话,不觉得信号有多重要,但是小区没有基站,全都没法打电话。
对中小企业而言,如果说搞工厂、搞钱、搞团队,是老基建,那么搞品牌、搞公关、搞内容,这些就叫新基建。
前面说了这么多,可能你理解了,也可能你没理解,这都不重要。接下来我要告诉你该怎么做的事情,才最重要,无脑照做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你有很好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你也可以修改完善,找到更适合你的方法。
当然,如果你预算非常充足,很有钱,也可以不看,因为我只擅长教你怎么省钱,不擅长指导你怎么去花钱,更别说烧钱。
1. 中小企业新基建之品牌篇
(1)查漏补缺
品牌有多少个落地点可以承载,你能想到几个?
翻开你花了大价钱做的VI手册,先从头到尾看一遍,把里面的VI应用项目都找出来,看看你做到了多少?
腾讯公关手册部分目录
这里强烈建议大家看一下《腾讯公关手册》。制定好自己的相应的规章制度之后,让人力跟公关负责人一起去宣导和贯彻。中小微企业更应该好好做这一步,毕竟人不多,客户也不多,但凡有一两个人搞坏一次名声,你积攒多年的商誉也就白瞎了。
操作起来也不难:
- 先设定高压线和言行准则,例如应对记者采访、面对客户投诉,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 设定好公关的工作范畴,换句话说就是其他部门的哪些动作,需要让公关部“过一下”,以确保安全无忧;
- 细化公关工作,做好向上管理,比如老板高管要出席什么场合搭配相应的着装,他们的朋友圈里什么可以发什么不可以发,事无巨细,公关要循序渐进的、由上而下的,让公关思维渗透到全公司每个人的日常中去。
(5)正确管理公关部门
先说团队。在团队的选择上,可以允许他没有经验,但是必须,必须,必须有敬畏之心。公关的基本原则,就是敬畏之心,没有这个特质的人,就别搞公关了,会把企业害惨的。
另外,一个好的公关,应该是外柔内刚,不惹事,不怕事,谦卑自省,谈吐自如,善于换位思考,并且能够对对方的各种情绪进行把控,一个标点符号都能看出情绪变化(包括面对面沟通、电话、文字等多种情况下)。当然如果还能相貌堂堂/一脸正气/面善无害,更是加分项。如果还能够长袖善舞明眸善睐那就更不得了了——不过这种人估计你也请不到,他们多半自己创业了,例如我的一个前领导。
那些习惯趾高气昂,缺乏同理心的人,也别搞公关了,你连在企业内部的生存都是问题,怎么能指望你去代表企业官方向外界发声。
再说目标。
任何部门都必须要有KPI,这个KPI要可量化可监控,既要规定干什么,又要规定干到什么程度,否则这个部门一定会沦落成吃干饭聊八卦的尸位素餐部,严重的还会干扰其他部门的士气。
公关同样如此,但是公关的KPI不太好设定,除了内容质量和传播覆盖之外,还应该有一个一票否决的点,那就是危机应对,危机难免会出现,应对好了发奖金,应对不好直接绩效打0分都没问题。
管理公关部门,是很考验老板和人力的水平的事情。因为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太习惯于向下管理了,但是公关,既向上,又向下,而且是先向上,再向下。
跟各位老板高管们说一句,就算你有一百个不情愿,也要听公关的意见。至少,千万别穿个T恤短裤运动鞋出席一些正式场合,得体的着装不是在拘束你的穿衣自由,而是让你更体面的融入一些场景。也千万别在朋友圈里随便发《震惊!XXXX》等一系列危言耸听的东西,这只会让你被外界贴上“没文化”的标签,甚至被有心之人利用。
3. 中小企业新基建之内容篇
前面也说了很多内容营销方面的事情,但是在我看来,做内容,其根本目的是让企业、品牌、产品有所沉淀。虽说承载内容的是数字化的东西,但互联网是有痕迹的,是可以长久保留的,是可以依托内容,让品牌和产品,在互联网上形成XYZ轴的立体矩阵的。
- X轴是时间,是历史,是你一路走来的风雨兼程;
- Y轴是产品,是实力,是你由平凡到不凡的进化;
- Z轴是战略,是模式,是你多年运营企业的理念更迭。
内容,是与品牌同样重要的软实力,是无形资产,是细水长流的慢慢积累,更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编年史和备忘录。
这几年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互联网,甚至是移动互联网,“眼见为实”早已不是金科玉律了。我们重新回顾一下消费者/用户的决策路径:
有购买需求——寻找合适的产品——了解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以支撑决策——决策(买/不买)
如果是耐用、非标消费品,在决策前还要加一个“体验”环节。
以我最熟悉的定制家具为例。用户会在装修前就去了解定制家具,上网搜索,知道自己可以定制哪些家具,然后了解各种门道,也就是所谓的做功课,然后会锁定几个品牌,并去门店看样品、选花色、沟通方案,再去搜搜口碑评价,问问过来人,综合参考,最终决策。
这其中内容起到多大作用呢?从了解产品的阶段就开始了,通过你所创作的内容,不断去强化潜在用户的信任度,再结合不同形式不同渠道的内容,最终形成用户自己的判断标准,最终做出决策。说到底,这个信息获取极其容易、极其方便的年代,用户们早已免疫了导购的滔滔不绝,官网的天花乱坠。
你想一下你所在的行业,用户是怎么决策的?你再想想如果你要买个什么产品,你是怎么决策的?有没有最近想买房、买车、买表、买大牌包包、装修、买家电、买手机、买电脑、买文玩、买宠物……的朋友,不妨打开自己的抖音看一下,都给你推荐了什么。这就是内容。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可口可乐的那句名言,“哪怕公司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要可口可乐品牌还在,就能迅速东山再起”,而作为一个内容运营部门或内容运营者,也应该相信“哪怕公司一分钱的推广费用都不给,靠内容的持续创作,也能获得足以体现自身价值的流量与业绩。”
(1)内容平台与内容形式与内容类型的梳理
内容平台主要分为两种类,自有平台和社交平台。
自有平台就是自己能完全掌控的那些,当然也分私域的和公域的。例如你的官网就是私域的,而你的官方微博就是公域的,你的微信公众号可以认为是私域的(除非遇到黑天鹅,比如你的某一篇文章突然爆火让你出圈了),你的抖音帐号就是公域的。
看出区别来了吗?私域平台,缺乏海量的流量,更多的是定向流量,或者带有目的性的流量,你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只有你自己可以发声,有人留言你可以删,公域平台,都知道流量超大,但是绝大大大大部分都不属于你,而且所有人都有权利在上面发布对你有利或有害的讯息。世间安得两全法啊,真是一头都不能放。
社交平台,是个广义的概念,主要包括UGC类的平台,如知乎、头条;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还包括传统老字号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新晋的秀晒炫平台如小红书、大众点评。
还有一些内容平台是依附于电商的,比如微淘、京东号等等。当然传统的媒体类平台也不能忽略,比如大家都会看的36Kr、亿欧、本身性格偏内向,并不那么喜欢在公开场合,与一群人一起PK,甚至会掩藏自己的想法。
这就对内容团队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因人而异的去保护每个人的创作愿望与激情,他疯就陪他一起疯,他静就陪他一起静。
但是大家不要把“内容复用”和“照搬照抄”等同。内容复用,我们要调整的是结构,我们要改变的是方向,是硬度,而不是简单的搬运拼凑。
仿写、重写、改写这些基本功必须具备,每个人的写作风格也要逐渐固化,待团队创作节奏基本稳定后,还需要针对不同的平台的用户调性来做更精细的调整,比如知乎喜欢“行业专家”权威背书的硬核文章,小红书喜欢“潮流达人”的现身说法,B站喜欢“懂梗玩梗”的调侃科普……不一而足,先不用去关注这么多细节,到了那个阶段,自然就会去动脑筋了。
3)借鉴
首先说一下,我并不是不尊重原创,我更不支持抄袭,甚至我极其反对抄袭这件事。我知道有很多博主们靠抄袭我的东西都能恰烂钱,我能不反对吗。但我不反对的是借鉴,是拿别人的idea来为己所用。特别在陷入灵感枯竭的情况下,看看别人都在写什么,都怎么写,现在又有哪些爆红的梗可以用,又有哪些热点可以追。
搞内容的人,允许你有人文气质,但是不允许你有文人的穷酸傲慢,你得把心打开,多接触多看看,这也是维持内容“网感”的好办法。
(2)目标制定
给内容团队制定目标,是个相当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为什么?一来,那些搞内容的,不愿意被数字所束缚,因为很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忙了半年精心打造的内容,乏人问津,但是突然有一篇无心插柳的,反倒爆了。二来,就算你要搞量化指标,他们也有无数的方法去实现达标。
你不懂,你的老员工甚至高层们也不懂,外行指挥内行,要么是乱指挥,要么是被耍的团团转。
来听我的,你该这么设定目标。
工作任务标准化、定量化,这个就不多说了,还是那个老方式,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半年,每一年,你在这些时间点上,要输出怎样的内容,必须要做好规划,并且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来完善。这里特别说三个大家不注重但却非常重要的点。
1)内容落地率超过80%。
除了特别软的,纯讲知识的,用来给你的某些人设号、专家号吸粉的内容之外,请务必在每一个内容上,大大方方的加入落地的东西,可以是一个电商页面二维码,客资表单页的二维码,可以是对应的短链接,也可以是一个导购销售的微信二维码。不同的内容平台,对挂外链有不同的要求和规范,这个自行调整。
总之一句话,让用户在看到你的内容之后,能第一时间、迅速的看到商品详情,了解到价格,并且能做出购买或决策的最后几步动作。
但是实际情况呢?发个朋友圈热热闹闹的,又是图片又是文字的,看完了,心动了,去哪儿买?不知道。你总不能指望用户自己去京东天猫搜你的品牌吧?说白了,你不配。还有一些挂个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的,或者放微博二维码的,你总算有那么一点上道,但是这样依然是无效的,因为路径太长了。
记住,你的内容团队提交的工作报告里,都要体现出来,所产出的每一篇内容,究竟对应到了哪个落地页,这个比例有没有超过80%。
2)内容转化业绩不低于内容团队的运营成本
这就说到钱了。很多企业主觉得,内容团队没必要,做点虚的东西,又不产生效益。那么反过来,如果内容团队能产生效益呢?能自己养活自己呢?不给你企业增加额外的人员成本呢?你这个算盘打的好,那咱就想办法实现。
- 首先上面有落地页,落地页你可以做小尾巴,所谓的uid,这个的作用是厘清访客来源,证明确实是被内容引导过来的,那么这部分的业绩,你要算到内容团队头上。
- 内容团队本身要有运营人员,他要及时与内容的读者们产生互动与关联,经过各种运营维护转化,最终实现成交,这部分的业绩,你也要算到内容团队头上。
- 内容团队除了为自己做事情之外,还可以开放自己的创作能力,给到其他各个部门,其他部门可以来约稿、约拍、约发布,而这些,都是有市场行情的,这部分,都应该算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流转,是要产生公司内部的费用进出的,这部分产生的入账,也要算到内容团队头上。
以我的经验,内容体系相对成熟之后,内容团队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给企业增加额外的负担,就算你搞阿米巴,都不虚。
3)在市调与客研数据显示中,内容的渗透率要超过80%
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下市场调研的重要性。搞市场,搞品牌,搞公关,搞内容,都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抠脑壳就能抠出来的,不去一线,纯属扯淡。每个月至少有一次去一线的深度调研访谈,是非常必要的。你要去设身处地的,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客户都是啥样,看客流有多少,看周边竞品都在干啥……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去听客户关注的是什么,去听一线的销售人员都是怎么应用话术,去听同行都是怎么评价你的……用自己的脑子去想,去想销售落地过程中还有哪些欠缺,还能怎么优化完善,去想之前的活动方案活动政策是不是真的切实执行下去了,下次方案该怎么调整……你还要放下身段,去拦住客户跟他们聊天,总之能做的事情非常多,但我很气愤的一点是,很多人并不把市调当回事,象征性的过去看两眼,中午接受一顿请吃饭,回来写个毫无意义的报告,就交差。
扯远了,说回来,内容团队的目标制定,其中有一条就要跟这个市调直接相关,要让内容真正起到价值,就需要让内容渗透到每个环节。内容团队应该具备的用户思维,这里所说的用户绝对不只是终端用户,内容团队所面对的用户,除了他们,还要有为销售环节上各个不同角色用内容进行赋能的能力和计划。所以你市调的时候,要去了解这些角色们,他们对内容的评价如何,是不是真的有切切实实给到他们需要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是不是真的补全了他们销售中的内容短板。让别的部门来给内容团队打分。
好了,考验你管理能力的时候又到了。内容团队,很容易被当成是一个后勤支持部门,其他部门一定会提出很多需求,并且一个比一个都更着急。然而呢,内容部门的产出能力有限,先满足谁呢?我的建议是,内容团队应该直接向总经理/CEO/COO汇报。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下内容团队的建设。
(3)团队建设
内容团队,顾名思义,得由会创作内容的人来构成。很多老板或者高管有个误区,就是觉得,害,都读过高中大学的,都学过语文的,谁还不会写点东西了?但实际情况恰恰是,超过2/3的人,根本不具备写作能力,让他们把一句话说利索了都难,更别说写一篇超过600字且没有明显结构问题和逻辑问题且能清晰表达出主题意思的文章了。
所以,不管你是招人,还是内部挖掘,一定,务必,让他带着作品来——可以是公众号的推文,可以是自己写的文章,可以是在其他公司写的稿件,也可以是视频的脚本。最低标准是,能让你愿意读完,读完了还能觉得有收获,还没有太多的废话口水话。
到这里可能有人问了,公司不是有文案吗?让他们来做不就行了?完全不一样,文案负责的是“把话说漂亮”,而内容要做到的是“把话说进受众的心坎里”。文案是“把话说了就行了”,内容则是“把话说了还要转化成销售”。
换个角度来说,文案起不到支持全公司每个部门对外输出的功能,而内容,必须要体系化的去支撑起公司的对外输出。再一点,文案不需要运营,而内容,运营甚至比产出更重要。
所以内容团队的组成,至少要有两个人。一个人,扎扎实实的创作,一个人,勤勤恳恳的运营。当然,再给他们委派一个又能创作又懂运营的人负责管理,就更好了。
创作人,他需要知道该创作什么,什么形式,什么平台,什么调性;运营人,他需要知道该把创作的东西分发到哪里去,怎么去设定发布频率,怎么去确定运营数据和设定目标,怎么去跟内容的读者观众们进行有效的互动,以及明确接下来的转化流程。
内容团队的管理者,需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内容中台”。让内容团队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台部门,源源不断的去接受来自公司层面的上级部门、公司内部的平级部门、公司内部外部的下游用户的创作需求,有序的产出,高效的运营,最好的情况,就是把内容部门变成一头奶牛,吃下去的是需求,挤出来的是能实现落地转化的各种内容。
中台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建库,内容团队发展到后面,绝不能只依赖于一两个主笔的灵光乍现,而是要形成一套完整的选题与编撰机制,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库,有库的存在,哪怕团队十个人里有八个都休假了,另外两个人也能够完成满足最低需求的内容产出。
什么是库?说最简单,就是积累的题材、热门的话题、用户的关注点、其他部门提出的内容需求、产品的卖点、活动的亮点、公司的大动作、企业社会责任事件……所有这些,都分门别类做好归档,久而久之,这个库就是你的创作源泉,也是你的中台之宝。
举个例子,比如你卡壳了(这对内容团队而言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翻开一看,两年前写过一篇关于产品知识的科普软文,现在,你觉得你对此的了解更深刻了,能写出升级版的产品科普了,OK,创作的题材就有了——顺便还从1.0到2.0,把更优质更专业的内容给到用户。
再举个例子,公司的某部门需要内容团队尽快创作一条视频,针对他们的需求,你可以从库里面迅速找出对应的脚本,或者重新做一个简单的搭配组合,很快就能交出新的脚本来。中台,是个利人利己的赋能型事物,也是一个让团队的努力有所体现和积淀的事物。
(4)不断学习
这句好像是废话,但是仍然要强调。做内容的,你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产品的深度了解+对原理的深刻认识+对用户的准确把握+对竞品的透彻分析+对市场动向的敏锐嗅觉+对热点节点的迅速反应,额外再加两个:对公司战略的了解+对其他部门痛点的关切。
看看有多少要学的吧。现在搞内容的都是年轻人,他们学习能力、模仿能力、精力体力,都很强,你要不学习,就等着被淘汰吧。做内容的人,一定要有这个底气:在这个行业里面,在这个城市里,做内容,我说我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得,打了鸡血,听懂掌声。至于书单,我就不推荐了,有个小的学习方法教给大家,三个字:找共性。找到行业里公认的做内容做的最好的几个,去总结他们内容的共性,各家不同的特点。
比如设计师阿爽的短视频,为什么那么火爆,运营是一方面,内容本身又有哪些优点?说真的,对做设计的人而言,我们看到那些视频可能嗤之以鼻,但是对做设计相关的内容的人而言,这就是一条绝好的范式。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而且是不分早晚的,我不提倡那些读书会、分享会的形式,因为每个人学习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学习,必须是内容团队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要求。请负责人一定要好好关注这个指标,不会学习不懂方法的,你可以指导他,但是对于不爱学习的,就让他离开团队吧。
04 结语
絮絮叨叨写了一万九千字,有些点写的详细,有些点写的粗略,其实品牌、公关、内容,无论单拎出哪一个来,都有太多太多可以讲的,而且每个公司也有不同的关注点和疑难杂症,没关系,只要你愿意跟我一起思考,我们可以随时探讨。欢迎评论留言,私信聊天,带着你的具体问题来,我给你更落地的解决方案。
作者:曹彦,C轮公司内容总监、市场总监、品牌公关总监。定制家具行业10年老炮儿。
本文作者 @曹彦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