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摊业态的调研与思考

商品类别(一级分类)

看看都在卖啥商品类目(二级分类)明细

看看卖的商品明细地摊是否为新政刺激商户

新老生意人比例商品类目与新政商户的对比明细

在售卖商品上,新老生意人的倾向一些观察:

  • 打眼一看和印象中夜市地摊的经营类目差异并不大;
  • 小孩玩具是经营品类中摊位数量最多的;
  • 水果摊位有单一品类,也有复合经营的;
  • 新政刺激下的出摊经营者比传统生意人多了一倍;
  • 新政刺激下的出摊经营者集中在杂货,首饰,服饰三个大类目下;
  • 传统生意人在水果类目下扎实经营。

注意:我个人总结出「判定摊主是否是新政刺激下的商户」的标准,大家酌情参考。

  1. 摊位硬件(照明,收纳,收款等)成色新;
  2. 售卖态度体面,客气,保守;
  3. 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同行人;
  4. 高频玩手机。

以上几张图表现了群众对于摆摊经营的类目倾向,未包含收入情况(主要我也问不到)大家也可以在晚饭之后去周边溜达溜达也顺便验证一下我是不是在鬼扯。

二、我的观察

在开始第二部分之前,还是老生常谈谈谈用户思维吧。一个所有人都点头对对对,但是一做就错的部分。

我一直在互联网行业工作,自认为自己这部分的基本功还不错。所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无论你是想要成为产品经理,还是做点小生意,再或者开个小店,或者做大做强成为上市公司老板。必不可少的就是商业领域的基本盘——用户思维。我们要做一件事,可能有好多种方法。所以你能学到的方法是变量,但用户思维是常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用户思维,即看问题时永远从用户的视角去看。

举个例子:

法外狂徒张三三要开一家餐饮店,但是不知道卖什么。有一天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吃到了云南菜,发现挺好吃,于是就想到自己家附近也开一家自己满意的云南菜馆。决定了说干就干,选了无数个地址,终于精挑细选了一个人流量大价格合适的地方。开始装修,张三三之前是个企业高管体面人,希望装修高大上,有品质有记忆点。菜品价格在成本上加价50%,确定好菜单之后,也在渠道上推出了双人,四人,六人套餐。

开店当天邀请朋友圈里的好友前来试菜,高朋满座,花篮都摆不下了。当天全店菜品打6折,洋洋洒洒地搞宣传。风风火火地开头,本想着宾客满满挣大钱。折腾两个月入不敷出,歇逼了。

同样一个小区,中年男子马怂怂也想开一家餐饮店。他也不知道卖啥,他就跟在小区附近遛弯的住户聊天,你们家里几口人,平时为啥会出来吃饭。后来发现小区住户多数是刚刚结婚得子的青年人,生了孩子以后就把父母接过来照顾孩子。年轻人周末懒得做饭,就会去周边参观下下馆子,改善下生活。老人变更了生活环境,带孩子的同时就会有社交需求。自发的会有广场舞,爷爷奶奶溜娃群什么的。物业也会定期组织社区活动。

了解这些之后,马怂怂决定开一家中型家常菜餐馆,专门服务小区住户,解决家庭聚餐这个场景的就餐问题。地址就在家小区附近的广场这边,风格简单大方,什么大象老鹰银龙鱼那些拿样的装修一概不要。因为都是聚会场景为主,10人大桌和包间会相对多放置一些。

菜品定价根据周边居民消费水平而定,主打亲民路线,每天一个超低价清炒时令素菜。开业当天没有活动,自己去广场上跟广场舞团队拉拉关系,小区门口发发传单就完了。马怂怂是个浓眉大眼的精神小伙,每次叔叔阿姨来的时候迎来送往。大家都喜欢这个年轻,谦虚,目前还不富有的小哥。不出一个月,周边的叔叔阿姨都组织来这儿聚会,虽然辛苦但也经营地风风火火。

张三三没有用户思维,通篇的重心是“我想我猜我认为”。他做了一家只为自己服务的店,从选品,到选址,到定价,到活动全都根据个人感觉走,能成功基本靠运气。

马怂怂充分运用用户思维,细致收集情报。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而做事,没有一个多余动作,所有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客户们能够满意。

其实张三三的做法是现在90%的老板的思路,遇见一个个人体验非常好的产品就决定租下来场地,接过经营的大旗,在这里摆放自己的审美和品味。满腔热血地开店了,最后翻车。你问他是啥原因,他说被新冠疫情针对了,是是是你太难了。

美团做的《中国餐饮行业报告》,有一个数据,2017年结束的时候,北京有20.4万家餐馆,2017年关门11.4万家,新开张8.5万家。广州成都等20个城市的数据也大致如此。也就是说,中国一个城市的餐馆,一年将近一半关门,再开新的,然后再关,再开。

这就是中国餐饮行业真实的样子,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也是中国草莽创业的真实写照。

以上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用户思维带来的是立场和策略上的差别,并不是说用户思维就是万能的。但学会从用户的视角看问题是做好服务的第一要务,用户思维也是工作日常的底层逻辑。说白了,你想赚谁的钱,搞清楚他想要什么是我们的分内之事啊。

除此之外,地摊群体中有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比如卖AJ的潮流人士可能是不为赚钱是来社交的,卖小孩玩具的两口子确实踩对了夜市摊位小孩多的场景,但作为实际付款人的家长痛点就是处理家中的闲置玩具;卖首饰的小姐姐在摆放自己审美品位的同时也会有收入但更多也是守株待兔。如果他们在两两结伴相谈甚欢的摆摊能吆喝几句,可能会离能卖出去的生意人更近一些。

就目前我的观察,新政刺激下的出摊经营者中大多数没有做好准备,可能他们还要一段时间的心里建设吧。

泥牛入海走完这一轮,相信他们至少会踏出第一步。会少一点上班族的体面,多一点生意人的雷厉风行吧。

再感慨一句,用户思维这种基本功中的基本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的难啊。

三、政策背后的思考

在5月底的政府工作报告上看到从国家层面出台这个政策,我本人是悲哀和失落的。

一方面,为了文明城市,将地摊经济从管制,取缔到现在重启,而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另一方面,对国家层面出台的这条有些单薄的政策而感到担忧。

但理智告诉我还是要更客观地看待这一切。我之前很少来分析这种顶层策略,今天我也尝试来切入一下吧。以我个人认知,本次国家层面推出的政策主要目的有三:

  1. 底层老百姓就业托底
  2. 阶段性去库存
  3. 刺激消费

托底就是当短期内无法再就业时,摆摊可以成为他们的经济来源。人是需要希望的物种,希望之光一旦破灭,维稳的基本盘会产生震荡。基于这种考虑,所以这类政策就是不让底层人民断了生计,优先保障抗风险能力差的群体。你身边肯定有这样的群体,可能你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但你买煎饼,吃宵夜,做个保洁服务时他的形象一定会跃然纸上。

摆摊的人人都能做的低门槛生意,每个人进点货,过剩产能阶段性地消化一些。蚊子腿也是肉对不对。其实消费也是能去库存,但重点不在这里。真正做摆摊的还是原来那些人,重要的是那些政策刺激下尝试摆摊的人。等潮水退去,可能他们并没有卖出去多少东西,但至少已经发生一轮交易了。摆摊经济投入成本小,每个人投资500块,不论盈亏都是不痛不痒的,但政策影响下,很多交易是切实发生了的。

这里要说到前面凑热闹的那批人了,很多人摆摊目的不是生存,而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体验生活。他们的日子只是比以往艰难了一点,收入少了一点,但并不是过不下去。摆个摊跟跟风,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摆摊过程里跟朋友聊聊天,旁边的烤冷面,臭豆腐啥的它不香吗?从家门走出去,人就会消费的。

我没有资格在这里扮演导师,给你总结出摆摊的秘籍和干货,告诉你怎么参与到这次的摆摊大潮里。但我觉得只要人生不断有新的经历,那么做什么事情都是值得鼓励的。

如果你决定走出家门开启摆摊之旅,希望你保持开放的心态,俯下身子跟人做生意,打开双耳听用户的话,为3个小时的摆摊经历做个认真的复盘。以上那些都比刷一晚上抖音有意义。

我以前天真地认为世界就是我观察到的样子,但经历了波折才会发现世界依然存在太多被你过往经验遮蔽住的部分。可以大胆试一试吧。至少你还能贡献一份烤冷面,亦或是像我这样写出一篇文章,为经济复苏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最后分享出原数据有意向的同学可以自行下载,静待你们的更多发现。

https://shimo.im/sheets/DkKtqYchPcYJyH6Q/MODOC/ 《练摊调研》

 

作者:马曦文,公众号:maxiwenfine

本文作者 @马曦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