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身万达后,时光网的“泛娱乐生态”是不是黄粱一梦?

时光网是中国起步最早的电影网站之一,后来逐渐将业务扩展至在线票务、宣发推广、电影衍生品销售等诸多领域。但在外界看来,深耕11年有余的时光网,亮点依旧停留在垂直于电影领域的强媒体属性。而用户对于时光网的潜在认可,很大程度上,仍是对于资讯和影评使用习惯的依赖,购票和持续产生消费的需求并不强烈。所以纵使拥有流量和用户,但缺少大众消费的支撑,时光网的商业化之路乏善可陈。

“万达的电影,一律满分”

  四个月前,万达院线发布公告称,其以 2.8 亿美元的价格全资并购时光网。万达方面表示,时光网是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影视媒体及电商服务平台,可以为电影观众提供媒体资讯、评分影评、在线购票、正版衍生品等电影服务体验。与时光网携手后,万达计划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级运营能力的一站式电影营销媒体及服务公司。     

超级产品经理

万达全资并购时光网(时光网CEO侯凯文)

  颇值得玩味的是,本次收购,万达方面 不设对赌协议,且为全现金交易。  此举意味着,虽仅溢价7倍的时光网可能在万达接盘后,依旧面临亏损的局面。 而万达壕举的背后,可能是进一步抢占时间窗口,缩短时间流程以尽快促成交易。  使人不得不联想到,不久前阿里巴巴创新娱乐版块宣布( 阿里大文娱集团 ),将以阿里大数据为基础,加大力度整合阿里生态体系内资源,打通IP开发全产业链,为IP消费品销售开辟全新渠道,冠名以“阿里鱼”。  至此,除了BAT再一次齐聚统一战场,牢牢构建起自己的战略同盟外,万达终于赶上了末班车。  与引起行业热议的并购行为猜测不同,普通用户谈起本次合作,他们关心的既不是,对于万达来讲成本更受控制的影片营销成本,或是时光网的衍生品与万达自身业务合作的互补。而恰恰是对于时光网之后,其是否还能继续保持三方中立评分网站的担忧。 所以,有不少网友戏称,“今后有关万达的电影评分,在时光上一律满分。”

“11年亏损,今年将盈利,故事听起来还不错”

  借着张艺谋导演好莱坞巨制《长城》的东风,11月14日,时光网时隔四月之后,盛大举办了主题名为“移动电影生态产品”的发布会,被外界视为,对于收购行为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超级产品经理

时光直播电影《长城》发布会

  用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的话来讲,“年轻化,场景,和移动生态是万达未来的战略,万达将基于大数据和移动数据技术来打造电影生态圈,合并后,时光网将会成为一个平台型公司。”  在发布会上,时光网发布了" 一站式满足电影业内人士数据需求"的全新版的移动产品Mtime  PRO (B端产品) 。  依托庞大的目标用户为基础,凭借在影片营销推广多年积累的经验,时光网将继续发力,为制作方、发行方提供全方位的宣传营销+数据服务,同时意味着万达超7000万庞大的影院会员观影群体和时光网的亿万线上用户将进一步融合打通。  建立在庞大的会员体系下,加上线下定时,定点的影院的真实数据采样,二者结合将产生最准确的用户观影数据。PRO版产品的推出,旨在帮助偏上全面复盘电影发行、放映过程中电影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了解电影目标观众群的特点。  为了服务日趋年轻化的电影观众群体,时光网同步推出了针对“电影行业的内容直播平台”Mtime LIVE (C端产品)。  谈及与同类直播产品的差异化,时光网CEO候凯文表示,MtimeLive有三个特点,一是主要以电影原创内容为主;二是直播内容是分发给其他直播平台的;三是“将直播视为一个科技工具,它把电影从媒体、票务、衍生品全部都串起来”。  可能是为了凸显时光网未来战略、重心,方向的正确性,在正式阐述前,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有意强调了,在票补、影片质量以及票价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票房收入及增长呈现放缓的趋势。这一表态,无疑为业界普遍看好且是时光网重点的电影衍生品业务,增加了行业背书。  除了直播和专业版数据产品,万达院线还将联手时光网共建视频平台。视频平台将主打电影,电视剧,体育直播三块内容。  基于万达所拥有的多项体育赛事转播权,以及收并购的各类影视剧制作业务,以及与片方独家的合作关系。  共建内容平台,提供分账合作的模式,似乎也存在不错的、可以想象的盈利空间。    电影娱乐体验、个性化场景体验、移动端及时的互动形式,时光网通过多项业务产品,支撑了万达构建全新移动电影生态圈的愿景。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去年双方初步合作时所提及的:

“双方全面展开电影电商 O2O 业务,利用移动互联网将电影衍生品、电影推广与线下影院无缝连接,创造电影电商新模式,更好地服务片商、影院和观影大众”。

  至于最终的盈利能力,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表示,时光全年的报表是盈利的,他并不担心。也是,新的时光网,以大数据为基础,围绕优秀影视发行宣传、内容平台搭建、泛娱乐产业三大体系,逐步向全产业链发展,泛娱乐生态体系初露锋芒。 对于素有“影评界的榕树下”之称的时光网来说,继11年亏损后,终于也具备了可以讲故事的能力。

“玩好直播不容易,互动模式最重要 ”

   似乎自17之后,随着映客,花椒,一直播的入局,直播几乎成了每一款产品的标配。而对于直播来讲,直播的主题,题材,互动方式,体验,都是决定直播产品是否具备盈利能力的考核标准。   毋庸置疑,垂直细分领域的内容将会拥有广阔的前景和变现能力,直播最后也会形成与资讯,音频,短视频多元化的内容互补格局,进而平台确立规则,打通从内容到变现的路径和方式。但前提是,需要先完成粉丝和关系的沉淀,缺乏了社交生态,直播仅仅是一个具有工具属性的产品。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数千家的直播平台,至今只有陌陌,一直播等少数两三家实现盈利。   时光网的Mtime  live, 更像是其媒体属性的延续,并不具备互动价值,更丰富不了用户的决策消费场景。    对于直播平台来讲,关键在于内容的差异性而不是落地渠道的缺乏。  不太理解的是,对于原创电影内容,报道具有独家资源的时光网,可以对电影发布会、开幕式红毯、媒体探班、幕后花絮,明星探班等活动进行第一时间的直播报道。 这在电影行业卡司效应明显的背景下,对粉丝群体的引流无疑是一个利好,也是最为核心独特的资源。时光网却一反常态,积极把自己的独家内容分发出去,稀释其价值。 对于时光网来说,现阶段的中心仍是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升规模化获取用户的能力,从而把流量转化为实际的收益,带动衍生品,在线票务等业务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放弃核心内容,追求内容共享平台,似乎有些得不偿失。    尽管多次提及用户年轻化,但时光网依旧忽略了90后,甚至00后年轻用户对于直播互动方式的个性化要求。中规中矩的产品设计,演示时草台班子式的主持人直播串场,都是其急需规范和改进的地方。(  直播的互动方式,对单位时间内信息传递的质量、数量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一个case,奥运期间,映客花了不菲的价格邀请到了,素有“行走的表情包”之称的傅园慧做直播,却因为尴尬癌式的主持人而频繁冷场,深受诟病。)

超级产品经理

时光网客户端内置直播功能

  虽然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表示。 “网红不是我们的价值,我们更关注内容本身。”   但年轻用户推崇的网红效应,其价值,不在于其颜值表象,而在于作为头部用户,优质内容生产对于平台的“号召”及互动产生的粘性价值,以及所产生的极低获客成本的优势。对于时光网来讲,明星亦是网红,亦是电影领域的重大活动与事件。   而时光网面临的问题,其实并不是签约网红降低人力成本,也不是直播导致带宽成本过高,更不是多平台建立传播渠道。而是 重新定义直播在内容结构化分发中所占的比重和方式,是否能够带给更多新用户“沉浸式”的内容消费体验,从而提升平台价值 。  无论将来Mtime live 是走C端用户收费,(成为极低的获客途径,带动相关增值业务)还是面向B端用户收费(为片方提供电影营销服务,广告),其行业影响力,用户人数,停留时长,商业模式都是决定其体量,规模的重要因子。  至少从现阶段来看,直播对于万达来讲,仅仅是作为打造移动平台的附加功能,只是诸多业务的补充,对于时光来讲,也仅仅只是多了一个内容展示入口,多了一种营销玩法,还没有担负起发布会上所宣讲的,串联媒体、票务、衍生品全线业务的重担。

“衍生品市场考验运营能力,构建多样化市场”

   衍生品作为万达+时光网,品牌整合、娱乐营销联动、IP变现的最后一个闭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可否认,电影衍生品与其母体作品的风靡程度的相关联,依赖于广泛的销售渠道,以及营销场景的设置,加之短暂的销售时间窗口期,都为衍生品市场徒增了几分变数。对于线下体验店,或是电商精细化运营能力而言,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而衍生品市场的不确定性,还体现在其设计,生产规划的风险无法前置,所以大部分电影项目,为了测试市场需求,减少投入,控制成本损耗,都采取了众筹的模式以抵御风险。  一方面,时光的衍生品团队必须具备熟悉影视运作机制及判断内容的能力,同时具有持续获取头部IP衍生品开发授权的途径,另一方面,需要对供应链和物流有持续的覆盖和把控,以保证品控和体验。  但在万达强有力的资源扶持下,时光网似乎无需担心。

超级产品经理

万达院线总裁谈及衍生品布局

  大多数情况下,衍生品销售逻辑符合情感驱动决策的法则。所以线下设立场景体验的入口,让电影院的天然场景形成代入感,营造出更多可以想象的关联场景,刺激用户产生消费,也是十分必要的。  而时光网与万达结合后,衍生品电商衍生π并入影时光品牌。 万达的线下资源(院线促销场景设置)与时光网线上的用户行为,潜在消费倾向等大数据进一步打通。两者整合,伴以多屏互动,大屏直播的电影营销新玩法,基本覆盖了线下衍生品售卖的天然绝佳场景。  需要关注的是,这种 “院线+电商”的衍生品O2O模式, 并不是电影衍生品市场的全部 。对于奉行价格歧视原则带来的观影用户,获取流量入口(三方票务平台,豆瓣类影评社区,众筹平台,综合电商,视频平台“边看边买”模式)都会对这一庞大的市场进行二次分流。 

所以提高线上内容运营的能力,以构建区别于B端(院线)多样化的衍生品渠道,才是时光网下一步的重心,也是真正意义上产品壁垒。

 与豆瓣齐名的时光网,终于在成立11年后,大步迈向了其商业化之路,开创了集影讯影库、电影营销、在线票务、直播、衍生品于一体的电影电商服务平台,正式从单一媒体属性的产品,逐渐向平台型、生态型公司转型。

文/钱煜辰Milo

关键字:业界动态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