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感到无聊,这里有一篇关于无聊的文章

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一场流行病让很多人都与无聊建立了新的关系。

人们被要求呆在家中,减少旅行,和亲友们的相聚也变少了。即便已经有了疫苗,“无聊生活”依旧将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盔甲。

人们不喜欢无聊。但一些科学家和评论家却表示:无聊,并非一无是处。

01 无聊:古老的命题

20世纪30年代,美国纽约市立学院的心理学教授约瑟夫·巴马克( Joseph Barmack),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无聊”的心理学实验。他想了解工厂工人如何处理单调的劳动,以及如何防止随之而来的疲劳感。

他把一些大学生带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实验室,让他们做一项单调重复的任务,同时测量血压和注意力等变量。实验前,这些学生都服下了安非他命,这是一种中枢神经刺激剂,用来治疗注意力不足引起的过动症,以及嗜睡症和肥胖症等。

这个实验发现:在服用这类药物后,人们即使在做极度无聊的事情时,消极的情绪和态度也有所减轻;而在另一个实验中,金钱也会带来类似于药物的效果。

巴马克教授思考的是一个人类社会中的古老问题。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就捕捉到了无聊带来的不安感:“同样的事情要持续多久?人们肯定会打哈欠,睡觉,吃饭,还会渴、会冷、会热。难道这都没有尽头吗?”

在中世纪,无聊被称为阿西娅(acedia),它被神学家们认为是一种恶习——“因为无聊代表了对宗教职责的忽视。”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鲁坦斯大学哲学与社会系博士后约瑟法·罗斯·贝拉斯科(Josefa Ros Velasco)说,后来在19世纪和20世纪,无聊又被认为是工业化或资本主义的产物,是上层阶级的疾病。

“今年是个无聊之年。”最近,她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无聊研究协会,专门针对当下社会的无聊情绪进行研究。

如果你把视线转向文学或哲学,你会发现,无聊往往被认为是个人、道德或社会的失败。哲学家叔本华(Schopenhauer)在《论存在的虚无》(On the Vanity of Existence)中写道,无聊 “就像一只猛禽,盘旋在每个无忧生命的头顶”。

人们对无聊的评价,从罗马帝国到中世纪,再到今天,一直在变化。

现代很多研究都表明,长期处于无聊和一些糟糕的后果有相关性,比如抑郁症、焦虑、赌博、辍学、以及冒险和冲动行为等。

最近,美国记者卡德拉·皮尔-路易斯(Kendra Pierre-Louis)在新媒体项目“元素”上发文称,容易感到无聊的人们,更倾向于打破社交隔离的规则,他们更可能举办过社交聚会,或者不太遵守公共卫生部门建议的社交频次。

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一项调查也发现:无聊,是人们遵守防疫条例的最大障碍。

那些有“无聊倾向”的人,也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太健康的策略来应对无聊,比如酗酒、吸毒,或者过度依赖电子产品,比如游戏或社交媒体。

这些论调都暗示着,无聊会把人带向不好、阴暗甚至毁灭性的地方。然而,在越来越多人抱怨无聊的今天,人们对无聊的认识,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面了。

02 作为保护和提醒机制的无聊

翻看今年的英语报道,我们会发现,很多作者和编辑都希望能在这个“无聊之年”挖掘出无聊的积极面,他们试图将无聊时刻重塑为一种释放创造力和生产力的状态。

比如,《卫报》一篇题为 《为什么无聊是好事》的文章,将今年描述为 “无聊的繁荣时期”;BBC也在5月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到“无聊如何激发创造力”;《哈佛商业评论》也发文拥护“无聊的创造性优势”。

那么,它究竟是一簇点燃创新精神的火花,还是一种不好的精神压力呢?

最新的研究将无聊理解为一种信号,它表明你当下所做的事情对你而言没有意义,没有抓住你的注意力——这是一个中性信号,无聊并不会直接导致好的或坏的事情发生。

当代美国哲学家安德烈亚斯·埃尔皮多罗(Andreas Elpidorou)把无聊比作肉体的疼痛:它给人不好的感觉,却是一种警示信号,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对疼痛的反应,则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要么继续做让你疼下去的事情,或者寻找不同的方法让痛感消失。

丰富的创意实践可能会为你提供积极的工具,用以对抗无聊。如果你喜欢艺术、写作或音乐,并为这些爱好腾出时间,当你感到无聊时,它们就会为你所用。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些人可以把无聊当作创造力的源泉之一。美国记者马努什·佐莫罗迪(Manoush Zomorodi)在2017年写了一本书,讲述了无聊如何成为自己的创作工具,这本书的名字叫《无聊与辉煌:如何利用放空解锁最有生产力和创造力的自己》。

但无聊这种状态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的东西能引发创造力。

虽然无聊可能有好处,但它并不是一种人们想要在其中徘徊、或者寻求的状态结果。“这是一件需要努力克服的事情,就像一种边缘状态。”加拿大约克大学临床心理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家约翰·伊斯特伍德(John Eastwood)说,如果有能力应对无聊,它才会给我们带来益处。

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声称自己的生活因宗教信仰而更有意义的人,经历着更少的无聊时刻。“我们认为这表明,赋予生活的意义感可以防止人们感到无聊。”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温拿德·蒂尔伯格(Wijnand A.P. van Tilburg)说。

除了无意义感之外,注意力缺失可能也是造成无聊的原因之一。“简单地说,当我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或不能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找到意义时,我们就会感到无聊……这两方面中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引起无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艾琳·韦斯特盖特(Erin Westgate)说。

03 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无聊

如果能认识到无聊对心理健康的价值,或许能帮助人们找到一些行为的意义,或许也能更宽容地对待无聊时刻。

现代生活中,人们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总是被书籍、电影、Netflix、烹饪或互联网包围,经常处于“想找事情做”的状态,却没有任何活动能坚持下去。

为一个无聊的人提供一个清单,列出他们可以做的所有事情,能解决问题吗?“这就像告诉一个溺水的人赶紧游上岸。”伊斯特伍德说,“无聊的人知道有事情可做,但这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他们不想做那些‘可以做的事情’。”

也就是说,无聊的人,总想做点什么,但却没有某件明确的事情想做——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曾用“指向欲望的欲望”(the desire for desires)来精辟描述这种感觉。

20世纪30年代,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征服幸福》中,写了一章关于无聊的内容。他认为,无聊在现代社会并没有变得更普遍,但是人们却越来越害怕无聊——因为害怕,所以它越来越成为一种威胁。

这一点在今天仍然适用。

当我们害怕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时,我们更有可能从这种感觉出发,走向一种会带来问题的行为。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说无聊是万恶之源。但伊斯特伍德认为,克尔凯郭尔的意思是,它之所以邪恶,是因为我们无法容忍它。

容易感到无聊的人往往会更经常地胡思乱想,或者让无聊带来地负面情绪在他们的脑袋里疯狂地循环。当他们刚开始感到无聊的时候,就会琢磨自己有多无聊,有多讨厌,他们无法摆脱这些想法。

也就是说:害怕无聊的人,反而更容易感到无聊。

完美主义者也可能会更容易感到无聊,因为他们试图找到“最好“或“正确”的事物,他们试图找寻一种解决无聊的完美途径。

人们行为背后的潜在动机也会影响无聊感。伊斯特伍德把人分成两种:一种是以快乐最大化为动机的人,一种是以痛苦最小化为动机的人。

试图将痛苦降低到最少的人,总是会构想某件事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的因素,这会让他们在身体上或心理上不舒服。而想让快乐最大化的人,则不断地寻找让自己快乐的机会,却不那么在意任何潜在的痛苦。

伊斯特伍德指出,如果你在这两种特质上都很极端,那你可能就更容易经历无聊的时刻。

“对于快乐最大化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不会有足够的快乐或刺激。”伊斯特伍德表示,我们日常生活里必须要做的那些琐事,比如洗衣、纳税、洗碗、社交隔离等等,在这种人的生活中,会变得无比枯燥。

而对于寻求将痛苦降到最低的人来说,他们则会避开许多潜在的、令人不舒服的遭遇,迟迟不做出行动或改变,进而陷入单一和缺乏变化的环境。

04 无聊也是环境的产物

人们对无聊有一种归咎于个体的迷思——有一种说法是:只有无聊的人才会感到无聊。但是,个体的性格差异并不足以解释无聊在不同人身上的反应。

在韦斯特盖特设计的一项实验中,有些人宁愿电击自己,也不愿单纯地坐在房间里思考。如果说无聊是行动的一种动力,那么在面对无聊时,人会选择积极或消极的行为,也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在那项实验中,被试者们能够化解无聊的唯一方式,就是电击自己。

这让人们开始思考环境对无聊感受的影响。在韦斯特盖特实验室一项尚未公开发表的研究中,她和同事考察了美国不同州的人的无聊程度,对地区性无聊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在社会生态多样性方面程度较低的州,人们更容易感到无聊。而这些州有更高的酒精和毒品使用率,以及更高的毒品相关的死亡率。

“还不能对此做出因果性的解释。但这暗示着,无聊并不只是个体差异的结果。特别是在美国,我们社会的主流声音要求你必须坚强,能够承受不良情绪,让你不要屈服于无聊。”韦斯特盖特说,这种社会期待会让人们意识不到,如果换一个环境,无聊将变得更容易对抗。

由于现代社会“效率为王”的心态,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当我们感到无聊时,就会转向社交媒体、电视或网络等娱乐方式。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都是解决无聊的成功良方,但现在也许不是了——我们的时间被填得太满了,以至于我们现在不去考虑哪些才是我们真正喜欢的,真正让我们感到充实的。

当我们从狂热的活动中抽离出来,如果拥有大段的时间去无所事事,本是一种健康的反应。“但现在人们常常把无所事事等同于无聊。对我来说,这是对无聊的根本误解。”伊斯特伍德说。

05 重塑自己的机会

“我不认为无聊会让我们变得有创造力。我们必须独立地培养和专注于创造性活动,不管我们是否感到无聊。”滑铁卢大学认知神经科学教授詹姆斯·丹克特(James Danckert)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试图解决无聊的建议清单,但是这些途径都非常个人化,因为它们取决于你个人的兴趣、个性和环境。

不过,他还是给出了一些一般性的建议:冷静下来, 尽量不要让无聊的状态激起不安和焦躁;心态可以成为对抗无聊的工具,在无聊时刻到来的时候,它会让你对自己少一些评判,少一份恐慌。

无聊也可以被当作一个了解自己、重塑习惯的机会。

考虑一下你的家庭环境,给自己多一些有创意性的活动选项——即使在不无聊的时候,也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完成它们。这可能会让你对无聊有所准备。

当然,在新冠期间,如果一个人遵守严格的社交隔离准则,这一切可能依旧远远不够。你可能还是会感到无聊。伊斯特伍德和丹克特建议称,在这些情况下,无聊至少可以提供一些时间来反思最重要的事情。

范蒂尔伯格和他的同事也发现,追忆往昔可以为一些人提供解闷的解药。反思你的过去,以及你重视的时刻和人。“这些记忆会给生活赋予意义感。这似乎确实解决了那一刻的无聊。”蒂尔伯格说。

生活中总是会有无聊的时刻。

眼下,人们可能要学习的,是与它共处,与它打交道,而不是天真地“倡导”或者“回避”无聊。

 

作者:王大牙;微信公众号:全现在(id:quanxianzaiAPP)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V3wySwx_3rd9Ju1DYEGgAA

本文作者 @全现在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