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互联网需要“交棒”,产业互联网需要“脱网”
改造产业,而不是改造用户,已然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这便是产业互联网诞生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从产业互联网诞生的大背景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消费互联网的延续,依然是以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只不过流量对象从C端转移到了B端而已。
很显然,如果产业互联网仅仅只是局限于此的话,它必然会陷入到与消费互联网同样的怪圈当中,等到市场的风头一过,一切都将从头开始。
经历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洗礼,特别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玩家们并不会仅仅只是把产业互联网局限于此,他们更加愿意的是寻找到一条区别于消费互联网之外的全新道路。
抛弃流量思维,以全新的思维来探索和落地产业互联网,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赋能者和改造者,便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诞生的;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玩家们对于赋能者和改造者的定位同样是流量思维,因为他们为了兜售自己的解决方案,必然会首先获取流量。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开始通过资本布局的手段来获取流量,无论是线下的商超,还是线下的零售商店,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玩家们深度布局流量入口的痕迹;入股大型商超、遍地开花的互联网小店都是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经过了早期的乱战之后,产业互联网陷入了沉寂,并未真正出现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曾经人们寄予厚望的产业互联网似乎陷入到了沉寂,人们所期待的下一波红利并未真正到来。
一、受困于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步履维艰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举步维艰再合适不过了。
产业互联网之所以会面临如此困境,并不是说产业互联网是一个伪命题,而是因为消费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深远,最终导致了他们在落地和实践产业互联网的过程当中会自然而然地陷入到消费互联网的怪圈当中,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同样变成了消费互联网的代名词。
1. 平台思维依然根深蒂固,平台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加强
如果将平台模式看成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经典模式的话,那么,产业互联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去平台化。
按照笔者的理解,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平台,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产业互联网的组成部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平台和中心将不复存在;然而,在产业互联网已然成为发展潮流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玩家在用平台思维来落地和实践产业互联网,以至于产业互联网变成了他们继续做强做大平台的“挡箭牌”。
当产业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仅仅只是局限在此的时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便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而是变成了一个消费互联网的代名词,玩家们投身到产业互联网的大潮当中有且仅有一个目的;即借助产业互联网的手段继续来强化自身的平台,做大自身的平台,而不是去平台化和去中心化。很显然,产业互联网玩家们的这种理解和做法与市场是背道而驰的。
当产业互联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继续做大做强平台和中心,而不是去平台化和去中心化的时候,所有的努力仅仅只是为了给消费互联网续命,到最后依然还在消费互联网的阴影里前行;这是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了多年依然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欲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跳出平台思维,真正以产业互联网的思维来行产业互联网之实,从而真正进入到产业互联网的新时代。
2. 新技术方兴未艾,互联网技术依然大行其道
笔者始终认为,底层技术的不同决定了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不同,当底层技术无法根本改变的时候,纵然是再先进的理念都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当下,产业互联网正在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状态。虽然玩家们一直都在强调新技术在落地和实践产业互联网过程当中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布局新技术;但是,新技术的成熟和落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
当新技术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以为互联网技术续命为代表的发展逻辑的大行其道;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所谓的新生业态,依然是在以互联网技术为底层技术,依然是在以互联网模式为基本模式。
纵然是在产业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玩家们的所作所为一点都不像是产业互联网的样子,而更像是一场为互联网续命的还魂曲。
当互联网技术依然是驱动行业发展的根本技术的时候,人们解决行业发展矛盾和痛点的根本方式和手段就是去中间化的方式,而缺少对产业的深刻改变;这个时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蓝图,缺少了新技术的建构之后,一切都无法落地成真。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互联网依然没有摆脱消费互联网的牵绊。
3. 矛盾和痛点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产业上下游依然苦不堪言
当下,无论是B端和C端其实都在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痛点,并且这种矛盾和痛点始终都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究其原因,我们还是在用互联网的解决方案来解决当下用户面临的矛盾和痛点,我们依然在用传统的目光来看到现如今用户的需求。
无论是直播带货,还是社区团购,其实都是在用资本和互联网的手段来解决矛盾和痛点,而不是从产业本身来解决这一痛点,这是人们之所以会社区团购诟病的根本原因。
现如今,B端用户真正需要的是改变自身的生产方式和供给方式的难题,C端用户真正需要的是用新的产品来满足自身的新需求的难题;然而,纵然是那些头部的巨头都没有找到真正解决这些痛点和难题的完美方案。
产业上下游依然苦不堪言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现状。很显然,这种现象与产业互联网的初衷同样是背道而驰的。
笔者始终认为,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就是要解决产业上下游的痛点和难题,让产业上下游在互联网模式之外找到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当这一诉求无法得到解决的时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并未真正来临。
受困于消费互联网,是产业互联网一直无法打开局面的真正原因。对于当下的产业互联网来讲,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如果产业互联网无法真正摆脱消费互联网的牵绊,那么,它就无法真正承担起衔接互联网经济时代和数字经济时代的重任,到最后真的就沦为了一个虚假的概念。
二、十字路口,产业互联网如何“脱网”?
现如今,触网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
相对于触网,笔者认为,产业互联网应该找到“脱网”的正确方式和方法。当产业互联网真正实现了“脱网”,它才能真正摆脱对消费互联网的依赖,真正进入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轨道。
1. 找到落地产业互联网的专属模式
以消费互联网的模式来行产业互联网之实,是当下产业互联网之所以无法取得成效的根本原因所在;当我们寻找产业互联网的破局之道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找到真正属于产业互联网的模式,以这种模式将产业互联网落地,真正让产业互联网具备属于自己的鲜明特色。
如果我们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模式概括成为平台化和中心化的发展模式的话,那么,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去平台化和去中心化的发展模式,才是它的核心模式。所谓的去平台化和去中心化的模式,其实就是每一个参与者都是行业的一份子,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平台和中心。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型平台和中心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更像是一个“连接器”,它扮演的不是撮合和中介,而是让产业上下游的供应与需求更加高效地对接。
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和运营不是关键,真正关键的是如何将产业上下游的各种“流”进行有效转化和高效对接,从而让产业的运行效率得到提升。
2. 以新技术替代互联网,并最终实现“脱网”
以新技术为支撑,而不是以互联网为支撑,是产业互联网之所以成为产业互联网的根本原因所在。
现实情况是,人们依然在用新技术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互联网的中心地位,而不是以新技术来取代互联网来作为新的发展突破口;当新技术成为互联网的“陪衬”,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便缺少了基本“骨架”,最终所有的发展都变得俗套且传统。
当产业互联网面临新的发展困境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用新技术来取代互联网技术,并且让新技术成为驱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底层驱动力。当新技术真正成为产业互联网的内在驱动力,并且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的时候,产业互联网时代才能真正来临。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产业互联网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在新技术难以取得突破的问题上;当新技术仅仅只是附庸,当所有的解决方案都以互联网的形式呈现的时候,纵然是再有颠覆性的模式都只不过是互联网天空下的事情,不再有任何的光鲜。
3. 找到互联网之外的产业上下游对接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看到的是将消费互联网模式进行再度优化和升级,从而达成产业上下游的对接;我们看到的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基本上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从本质上看,这种对接的方式依然是互联网式的对接方式,依然没有跳出互联网的怪圈。
笔者始终认为,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显著标志就是找到了互联网之外的产业上下游对接的新方式和新方法;笔者将这种新方式和新方法归结为一种内生的方法,它是区别于互联网时代的外化式的的方式和方法的。互联网之外的产业上下游的对接的新方式和新方法首先要完成对于产业的深度改造,具体来讲是数字化的改造,再完成了这种改造之后,我们再对产业上下游进行对接。
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字化是产业互联网真正来临的一个显著标志;当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真正具备了对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进行深度改造的能力,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才能真正跳出互联网的牵绊,真正实现“脱网”,并且真正进入到一个属于产业互联网的时代。
三、结语
受困于消费互联网,是产业互联网一直无法打开局面的根本原因。
虽然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了多年,虽然有形形色色的玩家投身其中,但是,类似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的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场景并未出现,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有成为消费互联网代名词的风险。
站在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做的是让产业互联网“脱网”,换句话说,就是要让产业互联网摆脱对消费互联网的依赖,只有这样,产业互联网才能告别虚幻,成就真我。
总之,迈过消费互联网的大山,产业互联网需要“脱网”。
#作者#
孟永辉,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资深撰稿人,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
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