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剪MV为什么能助推歌曲强势出圈?
近年来,混剪视频的传播价值逐渐得到认同,成为从UP主到官方媒体的共同选择。
混剪视频的第一次走红要追溯到6年前。当时,《2015年华语电影混剪》在微博上获得近7万次的转发量,包括韩寒在内的诸多电影人也纷纷转发。一时间,引起业内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也是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混剪这一形式。
创作者“混剪队长”曾采访中表示,“对自己的乐感特别自信,这是他创作混剪的优势”、“音乐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观众对于一部片子的第一印象”。
而我们在观看混剪作品时,也常常看到“BGM是什么”、“求问BGM”的弹幕、评论。
可见,音乐在混剪视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混剪视频越来越火时,其所具备的音乐宣发价值也开始显现出来,甚至重新定义MV的发展方向。
一、音乐与混剪的携手出圈
一般来说,这类混剪视频常常被打上“踩点”、“高能”、“超燃”的标签。
而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弱化混剪MV的剧情特质,按照音乐的结构和情绪进行剪辑,以人物动作搭配音乐中独特的音效和节奏,以此增加音乐与影像的契合性、画面的流畅性。
在B站上,以混剪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除了播放量第一名的官方青年宣言片《后浪》以何冰的演讲作为背景音,第二、第三位的视频都是以音乐为背景音乐。比如,排名第二名的视频以歌曲《sold out》作为BGM,截至2021年7月16日,累积播放量为2987.0万,弹幕10.5万条,评论2万余条;排第三名的是以歌曲《Fire》的混剪视频,累积播放量为2860.7万,弹幕6.4万条,评论1万余条。
不难发现,混剪MV的受众基数远超过CP混剪、明星混剪、游戏混剪等类别。
在微博平台,土味短视频则是混剪的重要素材来源。通过将捕捉世情的土味视频搭配气质并不相符的小众音乐,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矛盾感与冲突感,意外地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以博主“自然男孩儿”为例,他最新用火影忍者的知名OP《GO!!!》搭配短视频平台上杀蟑螂的视频,发布2天收获545万次播放量、3.4万余次转发、1.8万评论、近15万点赞;而博主“第36个故事”将一些画风离奇的土味社会片段与刺猬乐队的《火车驶向云外,梦安魂于九霄》混剪在一起,并得到了正主刺猬乐队的转发,播放量高达624万,转发2.4万、评论超7500、点赞3.5万。
在这些难得破圈的音乐案例背后,是混剪MV中潜藏的巨大宣发价值。
2020年4月,UP主“泛粥大爷”投稿了22部国产文艺片混剪成的《县城》MV,截至目前累积播放65.7万次,这一些电影片段将抽象的歌词都具象成一场场小人物的生死、爱恨和情欲,一举奠定了“华北浪革”这支年轻乐队的气质,甚至弥补了歌曲在编曲上的粗糙和不足。
对于泛粥大爷而言,这个出圈的混剪MV帮助他完成了vlog到混剪的转型,并且累积了忠实的受众基础。随后,他又制作了10部混剪MV,累积播放量达300余万次,而转型前泛粥大爷视频的播放量仅在1万上下。
在这一过程中,混剪MV巧妙地将影像视频素材的受众,定向引流到乐队和创作者身上,当音乐与混剪携手出圈时,音乐人和创作者之间便实现了互利共赢。
除此之外,混剪MV对于歌曲主旨的重新挖掘,也将歌曲的受众进一步扩大。
以人民日报新媒体部推出的混剪MV《少年》为例,歌曲《少年》从抖音上流行开来,本是以“洗脑”、“口水”为标签的网红歌曲,但是人民日报的二次创作使“少年”成为了毅然决然回国来的年轻科学家、祖国就在身后的抗美援朝战士等等。歌曲中“少年”一词立刻变得厚重起来,“没有一丝丝改变”便代表了青年人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的历史担当。
这也印证了,当创作完成后,作品变不再只与作者有关,而借由混剪MV这一内容形式,也将塑造、衍生出新的文本意义。
二、混剪MV的出圈魅力在哪?
作为混剪视频的一种重要类型,混剪MV的出圈魅力在哪?这或许可以从“受众在关注混剪MV时在关注什么”这个问题上找到答案。
本质上来说,混剪是创作者结合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意图,对现存的视频素材进行整合,以完成自身的个性化叙事。而音乐的内涵与混剪的主题相统一,便决定了混剪MV的素材选择,即最为重要的“剪什么”。当音乐的内涵被创作者挖掘,并借由影像实现可视化,受众无需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就能获得观看上的愉悦感,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泛粥大爷”为草东没有派对制作的混剪MV《大风吹》中,他敏锐地选择了“校园暴力”作为混剪主题,不少粉丝在评论区表示“第一次听懂这首歌”、回忆痛苦的自身经历、对校园暴力进行反思。尽管对歌曲内涵的挖掘略逊于官方MV,但这版混剪MV在网络上引起的共鸣和带给观众的情绪起伏,远超过后者。
选定音乐和主题以后,音乐的编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剪辑的结构安排,即“如何剪”。尤其是音乐中的特殊节拍或音效,合理地安插特定的动作和音效,可以达到刺激受众感官的目的。
比如,歌曲《大风吹》唱法有从“呢喃”到“嘶吼”的变化,所以在混剪版MV中的前半部分是大量慢动作的黑白色的霸凌镜头,后半部分是彩色的被霸凌者的反抗镜头,混剪与音乐一气呵成,看来一阵头皮发麻,大呼过瘾。
当然,混剪MV中的个性化表达同样重要,不仅能为音乐增加独特的记忆点,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混剪MV是否“剪得好”。
个性化表达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声音上的个性化表达,如《少年》混剪MV中,创作者巧用歌曲中的哼唱部分加入了大量特定时期的音频记录,唤起受众的特定记忆,为歌曲带来的浓重的历史感;二是影像上的个性化表达,在“泛粥大爷”的作品《悲哀藏在现实中》中,画幅在圆形和方形之间切换,颜色在彩色与黑白之间切换,人物一秒前春风得意,一秒后千疮百孔,形成的强烈对比对比,利于诱发受众对悲哀、对孤独的思考。
当混剪视频在主题、结构、个性化表达实现高完成度以后,音乐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也随之得到提升,混剪MV便也具备了高效音乐宣发的潜力。
三、如何看待混剪MV的音乐宣发价值?
MV作为音乐的宣发手段而诞生,以影像进行内容上的补充,完成声音无法实现的部分,而混剪MV由于其独特的优势,逐渐超越传统MV成为了更适用于在互联网平台传播的音乐宣发手段。
混剪MV的最大优势,便是降低了音乐传播的经济成本。视频混剪基于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对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再创作,完全可以依靠电脑和PR形成,是全员媒体的时代的产物。无需掌握过于复杂的技术,也无需怀抱高昂的设备,即可实现MV的制作,并可以在免费的平台上,实现音乐的宣发过程。
但是,在使用混剪MV时候,我们也必须正视著作权的冲突问题,为避免冲突,即便是自娱自乐,最好也要取得影像和音频版权所有者的许可。
而顺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心理,是混剪的另一大优势。英国心理学家兼传播学家史蒂芬森将传播分为两种形式,即游戏性的传播和工作性的传播。传统MV便是工作性的传播形式,唱片公司抑或音乐人出资拍摄制作一支MV。
这一过程便形成了一个“传播权威中心”,这与互联网时代全员媒体时代对“平等”和“去中心化”的传播伦理追求相悖。而混剪就形成了一个游戏性的传播方式,混剪视频的创作者是出于喜爱自发进行了音乐的可视化创作,创作者亦属于音乐的受众,实现了宣发的去中心化,听众的接纳度便更高。
另外,混剪MV对情怀的重视,也大大放大了传播力度。
在数字化时代,公众对于情绪的关注是高于理性的,以图文形式对歌曲的创作和编排的分析具有专业上的垄断性,无法覆盖足够多的受众。而将作为影像的BGM,其情绪价值便高于乐理价值,调动观众情绪和音乐产生更深刻的情感链接,让观众体会到情感上的“动容”远强于让观众明白技术上的“高超”。
就像为人熟知的电影预告片,剪辑出电影中最扣人心弦的部分来吸引观众,便可助力完成电影宣发的重要一环。混剪MV以其主题突出、节奏鲜明、创意独特的特点,使得受众可以短时间内捕捉到音乐的“好”,取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作者:朋朋,编辑:范志辉
本文作者 @音乐先声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