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换一个角度来大话监管对于平台的治理要求
引子
继今年初中央出台《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强调《反垄断法》及配套法规规章适用于所有行业。2021年10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互联网平台分类分级指南(征求意见稿)》《互联网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指南(征求意见稿)》。
两份指南为治理平台企业提出了更明确和细致的方案。市场监管总局结合我国平台企业发展现状,通过对平台进行了分类分级,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和监管要求。
- 依据平台的连接对象和主要功能,将平台分为以下六大类:网络销售类、生活服务类、社交娱乐类、信息资讯类、金融服务类和计算应用类;
- 在分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用户规模、业务种类以及限制能力,互联网平台被分为超级平台、大型平台和中小平台。其中,活跃用户不低于5亿、至少涉及两类平台业务、市值(估值)不低于10000亿人民币定义为超级平台,对应的年活跃用户与市值(估值)标准分别降到不低于5000万、不低于1000亿人民币为大型平台,合称为超大型平台,也是重点监管对象。其余的,均属于中小平台。
一、鱿鱼
鱿鱼,枪乌贼,名字是鱼但却并不是鱼的软体动物。
头大,在其周围伴生10条须足(触足),均长有吸盘。其中8条短须足,2条长须足,长须足主要进行捕食。尾端肉鳍为三角形,整体呈圆锥形,体色白,附有淡褐色斑,常游弋于深约20米的海洋中。
属头足纲、鞘亚纲、十腕总目、管鱿目、开眼亚目。
二、上岸
字面意思:舍舟登陆。见“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第十七回:“述农恐怕有事,请先上岸罢。”
又有比喻:弃邪归正。见黄谷柳《虾球传•赌注》:“‘洗手上岸’?好!等我把那四百桶汽油和三千九百袋米弄到手,我们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再有比喻:成功摆脱某种消极或负面的状态。见当贷众媒体报导,《上岸后,她成立了后悔读研小组》、《腾讯员工吐槽:公务员堂哥催我上岸,他月薪3800,我年薪90w!》及《辅警转编制不是“虚话”,杭州4名辅警成功上岸,工作更铁了!》,以及《网贷如何上岸(实例+干货分享)》。
三、鱿鱼游戏
2021年9月17日在Netflix上线就全球爆火的影视剧,在北美、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德、英等近20个国家或地区拿下日榜第一。
剧集讲述了在现实生活中,因各种原因面临人生“破产”或者已经“破产”的一群人,在走投无路之际接到邀请去参加一场生存游戏,胜者将活下来,并因此以“强者”的身份获得的巨额奖金。
这个看似“雪中送炭”、救人于苦难的机会,发生的时机却很微妙,因为这种给了参加者“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的选择机会是在这些人“退无可退”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戏的组织者以某种趁人之危的方式“邀请”参加游戏人者。
剧集的设定,刻意地把这种极端状况作为背景,以创造戏剧的张力。那也就意味着,游戏的组织者拥有能够“控制”这些人不陷入“退无可退”的能力,但却并没有干预,而是观察、等待。
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人,有金融高知、有市井流氓,有背景交代的几个角色里:
- 男主失业、离异、欠着赌债,母亲重病无法支付费用而拒绝住院,与此同时还在与前妻现任丈夫的竞争中落败,即将失去与亲生女儿见面的机会;
- 女主由北偷渡,找“水客”帮父母偷渡时被骗,需要再次筹钱帮父母偷渡并接回寄养在福利院的弟弟;
- 男二投资失败,失去工作、职务犯罪且抵押了年迈母亲的小店。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力改变现状,而且没有退路。换句话说,已行渡海,苦海无边。
四、上岸
如果,我们假设……
那些走投无路借了某呗、各种白条或网贷但无力偿还正渴求“上岸”的人,如果某天这些放贷的平台提供一个机会给这些渴求“上岸”的人:参加一个游戏,如果胜出就可以免除债务,甚至可以获得奖励,会有人感兴趣嘛?会有人参与嘛?
这些欠了某呗、白条或网贷的人,为什么当初会“下水”,很大概率是穷,或者是急。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种“急或穷”的状态暂时理解为——他们的处在某种“边缘”状态,需要通过外力来撑一把,好把生活平衡住。在国内某知名的论坛里,有人发帖问大家借网贷的原因,根据大家的回帖我大概整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
- 生意失败,转折点没处理好。
- 眼高手低没找到满意的工作,跟朋友借的钱花没了,然后就看到贷款了,然后就开始了以贷养贷的生活。
- 投资失败。
- 感觉自己到了该出去打拼的年纪,家人不支持,无奈之下只好借了网贷。
- 信用卡还不上,后来染上网贷。
- 碍于面子,帮朋友撸开始,朋友没还就养到现在。
- 家里穷,就读个技校。但是还想考本科,因为付不起学费,借网贷,不想让父母知道。
在申请了某呗、白条或网贷的时候,按照“平台”通常的要求,也因为有求于人,于是你将个人身份信息、居住信息、工作信息、联系信息、收入信息等等一股脑的都给了对方,以表诚意。
一方面这些信息确实作为“大数据模型”的参数用以评估资信情况,以匹配不同的可借贷金额和所谓的风险定价。
另一方面这些信息更作为你在网络上的电子“信标”,如同追踪器一样,标记了个人的信息、信号,使得这些机构,乃至其利益相关方可以随时对你进行观察,而你无所察觉,而且即使察觉也只能被动地接收。因为,你所提供的信息,以及通过你授权获取的其他关于你的信息,已经使你很难通过改变自己一部分信息来摆脱在网络上已经建立好的这个身份。
所以,如果我们假设成立的话:如果你欠钱的机构或者“平台”为了挽救处在了“边缘”的你,提出一个游戏的邀请,你会接受嘛?
五、鱿鱼的须足
鱿鱼者,头大,在其周围伴生10条须足(触足),均长有吸盘。
按照赢者通吃,以及互联网发展的平台化逻辑,一旦某机构在某一个业务“方向”取得竞争优势,能够建立起稳定的“护城河”时,就会通过自建、入股或者收购等方式在“产业链”上向上、向下进行“控制力”的延申。
介于网络的特性,这种延申并不是线性的,而是放射性的。从某个节点出发,可以向着交叉产业的方向都进行延申,所以最终的发展肯定是趋向平台化的,即源自解决业务“节点”的依赖,包括对于“生产资料”、“生产加工”以及“销售渠道”都需要自己来把握,自己来掌握控制力,从而构建足够稳定的竞争壁垒,以及发展所追求的“闭环”。
同时,这种发展也是“排他”的平台化,是平台化发展的“自然现象”。这些从节点向着各个交叉产业的延申就好像,一只鱿鱼在其头部伸出来的须足。十条须足,牢牢把途经身边的生物都控制住,不论你是鱼是虾。
大家看看身边能数得出的平台,无一不是如此。而且,个别超级平台,几乎横跨监管列出的所有平台分类:网络销售、生活服务、社交娱乐、信息资讯、金融服务和计算应用。
通过这些平台对于用户信息、使用轨迹、行为偏好等等信息的跟踪和分析,一方面可以较为真实地通过模型,标签化地“还原”一个个体人的“网络形象”,另一方面更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这个“网络形象”背后的人进行针对性的行为引导。
比如:分析个体对电商活动,消费诱导的敏感性、对消费品类型,消费品价格区间的偏好、消费时间,消费频次、支付方式的特征、结合地域、职业、婚姻、家庭等信息可以较为充分的还原一个个体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和消费偏好。
在此基础上,通过固定算法和机器学习实现的符合心理学认知方式的“诱导”推送:重复、强调、刺激,并最终达成销售。
销售的达成作为单个商业节点的完成,也意味着新的商业节点的开始。通过将消费过程和结果内容化,并以社交呈现的方式满足分享、炫耀的心理诉求,并以之引导相应地“炫耀”式消费。
对于消费“决策干扰”也可以通过相应地手段去满足,通过消费分期满足“超前”的消费能力不足、通过二手回购满足冲动消费等等。社交分享、消费分期、二手回购等这些“须足”在各个“业务生命周期”都提供了服务和内容来减少消费的阻力,山不能满足的,海来满足,海不能满足的森林来满足,十条须足,足足满足。
于是乎,你在不知不觉之前,就下了水。而且毫不知情。不知情的还有岸在那一边。
我们虽然以借贷距离,但一切并不一定和借贷有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走在边缘的时候,不一定是因为借贷,比如我们在社交软件中不小心泄露了我们的秘密、暴露了我们的心理状态,显露了我们的软肋,然后信息被收集,继而被利用。所以,在“须足”之间,我们可能在某些瞬间,在某些状态下可能身不由己。
六、游戏
如果,我们假设……
如果真的参与了游戏。这些平台所延申的社交娱乐、信息资讯的业务,把游戏内容、游戏的过程在知情(身不由己而同意)或不知情的情况下,制作成综艺,通过直播、超前点映的方式播出,在内容中再植入各种方式的“诱导”:广告的销售,消费的植入,游戏内外的交互等等。
在这个过程里,再加入一些文化概念的塑造,比如,某平台曾经的“锦鲤”;在这个过程里,制造一些话题、一些超话、一些KOL,说不定,还有一些偶像、励志典范、平民英雄等等。反正,只要是把有利于“须足”舞动的一面,放够大,包装好。
结语
塞克说:(如今)大多数人都是债务的奴隶,CELL控制了所有能源,普通人无法支付账单,只能通过不停工作来偿还,当然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进行反抗。
——来自游戏【CRYSIS3】
#作者#
大侠。混过文青的支付出道的产品人,长期以支付厮混,关注支付、O2O、社交领域,擅长行业、业务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