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上云,能多大程度上提高团队效率?
受疫情的影响,传统的办公场景正在加速线上化。
如今,许多工作与协同,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并不会降低工作效率。但对于设计这个工种来说,即使在现实中,依然存在沟通效率低、信息不同步等诸多难题,更别说将沟通过程搬到线上。
在知乎「设计师们最大的悲哀是什么?」的提问中,高赞回答说,“是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作图机器”。这也是很多设计师的现状,困在冗长的流程里,项目参与感低,设计的价值被进一步稀释。
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腾讯上线了腾讯设计云系列产品,面向设计协同、智能设计等多场景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以自身产品能力,为传统的设计工种带来新变量。
那么,设计「上云」,为什么可以释放设计价值,提升团队效率?
一、设计师困在流程里
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雷蒙德·罗维:毫不夸张,罗维先生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形象。
罗维也是许多设计师的偶像,不光因为他设计的产品数不胜数,大到飞机轮船,小到口红和可口可乐瓶。更因为,他是少有能推动产品从本质上进化的设计师。
在汽油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焦点之前,罗维便提倡生产车体低,车形细的节油型汽车,这在当时并不受主流市场欢迎,而罗维始终坚持并将自己的理念落地,最后取得了成功。
这在国内的设计师工作氛围中是很少见的。
在企业里,设计师大多被看作“资源”而非“伙伴”,对产品的参与度和话语权都很低,这也造成了设计师很奇怪的处境:部门需要设计师,但不太需要设计师的意见。
这种现状是有历史原因的,互联网人口红利期里,产品忙着抢流量,重要的是补贴、功能和广告。产品体验如何,设计是否美观,不是争夺用户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功能类需求的优先级往往要比体验类高很多。也因此,设计并没能获得应有的重视。
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比起参与共建者,设计师的位置更像一个随时等待接brief的乙方。但实际上,设计应该是贯穿产品研发全程的整体性工作,需要从前期测试到迭代发布全阶段参与,这样才能保证用户体验始终统一。
而在传统的设计工作场景下,业务链任何一环的反馈,都很难及时同步给设计师,只有当产品经理想提需求时,这些反馈才会被有选择性地拿出来讨论。
更多时候,设计师每天的工作,是对接各种各样的需求方,汇总修订多方的修改意见,为前端标注图片等。
常见的场景是:审批者依靠截图标注出想要修改的地方,把修改意见逐字标在旁边,设计师对照反馈一一修改,再重新审核。如果涉及到多个审批者,流程将更加繁琐,
在冗杂的流程中,设计师做了太多无用的沟通和低效的工作,难以发挥设计的专业价值。时间一长,设计师感受不到参与感和价值感,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设计师的产出对于整个团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好的产品离不开体验,设计师作为用画面与用户沟通的那一群人,更需要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沉淀,而不光仅仅是做一个执行者。
想要迎来质变,首要任务就是将设计师从重复的工作、繁杂的流程中解放出来。设计师一直在期待一款好用趁手的工具诞生,能降低各需求方之间来回多次的沟通成本。
事实上也应该是这样,信息时代的最大特点,便是信息能够快速自由地流动,减少信息不对称,进而提升整体效率。
困难的地方在于:大而全的产品太臃肿,小而精的产品又不够普适。
二、需求推动技术革新
腾讯设计云给出了一种全新的想法和可能性:通过不同产品的组合,为不同的需求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设计师工作中,存在的一大难题是信息差。设计师得到的信息,往往来自于项目组沟通完需求与方案之后,产品经理去告知其需要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样的工作模式往往会带来一些问题,设计只参与其中一环,对项目很难有全盘的理解。
另一方面,需求的信息可能实时都有变化,而这些很难及时同步给设计师。尽管有些变化对于设计师来说是重要的,可能会影响方案的最终产出。
腾讯设计云的ProWork和CoDesign两款产品的组合,是专门面向设计协同场景的。
团队成员可以在ProWork上通过任务清单进行日程管理,可以配置优先级、日程颜色、花费时间、关联项目。产品经理、设计师、技术研发等不同角色,都能在同一个平台上看见彼此的工作进展,信息实时流动,减少不必要的协同,做好项目的整体资源统筹。
设计师完成工作后,在CoDesign提交设计图,其他组员无需下载文件,就可在线预览设计稿,修改意见直接逻辑连线和文字备注标注在图上,反馈意见更及时。设计师通过评论列表就能一次性查看所有成员的评论意见,完成修改稿后上传,CoDesign会自动同步给其他同事。无缝对接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工程师的上下游高效协作。
通过ProWork和CoDesign的组合拳,设计师能够更全盘地掌握项目全貌,与多方实现高效协同,降低沟通成本。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自媒体时代下,企业的营销渠道大幅增加,营销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和碎片化,传统设计师的工作方式,难以很好地承接住这些碎片的需求。
这样的趋势下,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低门槛、简单好用的设计创作工具。
腾讯设计云的腾讯云智绘就是面向这种需求而生,它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素材智能化设计平台,平台拥有海量素材,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在平台上挑选适合的模版,替换文案后一键生成,就能轻松创作出想要的设计,节省搜集素材和处理图片的时间,还能规避侵犯版权的风险。
现在,很多公众号因为文章排版、头图设计等需求,依然需要为团队配置一名设计师,但实际上这类需求并不复杂,依靠智能设计工具大多可以轻松处理,降低团队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将简单的设计需求交给工具,也能进一步解放设计师的生产力,让其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做更有创造力的事。
大公司的效率损耗往往更高。
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每个部门甚至小组都有自己的组件库产品,各自服务于不同的方向,但本质上是类似的产品。因为这些组件库产品,部门不得不专门分出部分人力维护,在重复造轮子的过程中,生产效率流失了。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腾讯做了TDesign产品,为设计师开箱即用的UI组件库,为产品体验设计的各个环节提供解决方案,做好连接的角色。同时,因为各部门共用一套组件库,视觉风格和设计语言也能更好地保持一致。搭配拥有高效开发能力的拖拽式开发平台微搭低代码,企业可快速实现云构建和发布,拥有敏捷开发能力,有效提升设计研发效能。
新能量注入,变化正在悄悄发生。
三、设计时代3.0
上个世纪末,电脑还未普及,设计师执笔,在白纸上一笔一画勾勒出产品草图。到后来,人们步入互联网时代,设计师开始借助设计软件完成工作,工作效率得以翻倍。
如今,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趋势,席卷各行各业,设计行业也重新迎来新一轮的改造。从1.0到2.0的进化,是低效到高效,而2.0到3.0的更迭,是从无序到有序。
生产力工具层层迭代的价值,在于冗余流程的加速。
这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互联网野蛮生长年代,设计的价值一直被低估。而来到存量时代,互联网产品遍地都是,而功能又大多趋同,人们不得不重新关注产品的精细度和完整度,糟糕的产品体验,势必会带来用户流失。
而这就要求设计师们不光仅仅是做设计,还要有分析用户,优化体验的能力。投资人Peter Levine曾说,新十年是“设计时代”,设计将成为整个产品研发的关键。
在这样的趋势下,设计协作工具的形态亟需被完善。腾讯设计云矩阵共包含十款产品,如主打智能设计的云创、腾讯云智绘,主打设计协同的ProWork和CoDeign、主打快速研发的微搭低代码和CODING等。
通过产品的系列组合能力,能够应用在不同的设计场景下。比如市场调研应用场景,没有设计师的中小型企业的全流程设计应用场景、设计部门高效应用场景和开发者一站式的多端应用场景,从不同纬度帮助公司更好地提升设计环节的工作效率,进而推动整个项目流程加速。
几个月前,咨询师Jared Spool发推特说,任何影响设计的人都是设计师,包括开发人员、PM甚至公司的法务。
在这个人人都能指着设计师的屏幕,发表几句观点的环境里,设计师反而更应该保持理性和清醒,对于未来的设计师来说,比起作图能力和审美,洞悉用户与深度思考的能力反而更加重要。
有了新工具的赋能,设计师只需关注设计本身,繁琐的沟通、重复的工作由协同平台的项目流程和管理能力解决,为设计师创造一个高效和透明的协同环境;各端信息时时流动同步,设计师全程参与开发流程,设计产物与研发产品可始终保持一致,实现设计价最大化。
两千多年前,人们在陕西咸阳到内蒙古包头之间,修了一条笔直的马路,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一直从秦朝使用到清朝。
到今天,国内高速公路公里数超过14万公里,已然成为城市重要的基础建设,持续拉动着各地经济。腾讯设计云正在做的事情也是这样,用自身产品能力,为设计行业修一条快车道,从而提升整体效率,创造更多价值。
对于设计师而言,或许他们也能离用户体验更近一些,逃离「作图机器」的命运。
本文作者 @张美芽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