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没有人发现微信已经“老”了吗

最近媒体上经常能看到snapchat上市的报道。据说是预定为3月份的上市估值为大概180亿美金。2013年twitter上市之后最大规模的社交平台的IPO。作为社交行业的参与者(FYI, 我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交平台tataUFO的创始人郑玹宇),在此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snapchat的成长、其上市背后的看法以及带给中国市场的参照意义。

snapchat起始于2012年斯坦福的两名学生Spiegel 和 Murphy 发起的‘基于拍摄和聊天的社交平台’。snapchat的初期在斯坦福其实也没有那么受欢迎,但有一天突然从洛杉矶的私立中学生群体中开始火起来,慢慢占领到美国青少年/年轻人市场 。目前美国13-34岁之间用户群体的85%以上都在使用snapchat,占比最高的用户来自18-24年龄段的青年,接近40%。

snapchat起步的时候美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存在着很强的网络效应的社交平台的时候,社会一般不需要出现一个新的网络效应,但snapchat还是能够起来,发展得特别快,还吸收到了facebook的年轻人群体用户。其实是不是很一般的情况。12-13年开始,青少年开始离开facebook,跑到snapchat和instagram情况更明显。当时,facebook也发现自己的平台支撑不了instagram和snapchat所提供的社交场景,所以他们试着收购两家公司。其中一个能成功买下来了。他们花了10亿美元买到instagram。另一个收购目标snapchat还是拒绝了30亿美元收购。

在这段历史中,很多现象都值得思考。facebook,一个已经拥有了很强的网络效应的平台为什么会失去年轻用户群体?而snapchat又是如何成功吸引到这些群体的呢? 原因可能会有很多,但我个人看个最大的原因是1) 美国的千禧一代(millenials) 2) facebook的老龄化。

第一,美国的千禧一代(millenials)是大概出生于1995年~1999年出生的用户群体,也是美国互联网爆发期所出生的群体。他们从小开始接触电脑和互联网长大的。所以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消费的方式,生活的方式和价值观等等跟之前的年龄段群体拥有明显的不同特点。这里出现年龄段之间各层面的比较大的断层。他们看的节目,他们买的品牌,他们追求跟之前父母年代有很大的差别。他们比较容易否定或甚至排斥之前年龄段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第二,facebook自从2004年从大学生群体的社区开始发展,到了snapchat开始飞起来的2014年, 已经变成了创建10年的平台了。这意味着facebook初期的用户群体已经都到了30多岁了。但其实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是跟facebook的顺利的普及有关的。随着facebook的成长,老年龄层的注册量越来越大,美国很多家庭成员都开始使用facebook。从数据上看,从2012年到2015年,新增用户群体中46%是来自45岁和54岁之间的年龄群体。2014年12亿用户数的facebook的用户群体里超过35岁的用户群体已经达到46.7%。

这两个原因合在一起之后我们能看到,这些千禧一代发现facebook被很多年纪大的人(当然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占领了,个性叛逆、代际特征鲜明的千禧一代越来越不能在那里放松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所以他们希望并且需要寻找自己能够归属的地方,逃离facebook。然后刚好一个很酷(年轻、帅、有钱)的老板所创造的社交平台snapchat吸收了这些年轻用户群体。这时,一个很酷的产品的出现,富有想象空间的玩儿法,更随意的分享和无负担的表达(不用担心发出来的聚会照片会不会被家长评论有酒瓶),让青少年们蜂拥玩儿起了snapchat。snapchat还有一个很酷老板(帅、有胆有才华、会玩儿), 这些满足千禧一代需求和喜好的东西让这个拥有年轻基因的产品和品牌倍受青少年的追捧。在美国投资研究公司Piper Jaffray最新的Taking Stock With Teens调查报告上,snapchat已经超越instagram和facebook成为青少年们最喜爱的社交平台。

那分析了美国的案例之后,我想继续探讨一下在中国互联网市场里会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其实推导过程还是跟美国比较像 1) 中国的95后 2) 微信的老龄化。

第一,美国有千禧一代的话,中国也有中国版的千禧一代,甚至可以说中国95后的特征其实更加明显,相对于美国来说,中国的发展速度快得多,经济、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也更大。中国的飞速发展,给青年人带来的影响更突出,生长于经济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的95后跟70/80的差异非常大,不一样的童年成长环境、不同的价值观,他们与70/80后的生活方式、喜好、思维方式、所追逐的明星和品牌等等差异都非常大。 70/80后所追求的品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90/95后眼里还是比较’土’、没什么意思,很难产生共鸣和认同。从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年龄层之间的断层比美国的要大不少。

第二,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在覆盖中国大部分智能手机用户。自从腾讯的2016年第三季度报表上看到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8.4亿。还有, 在很多媒体的的统计上看,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保守估计也是60%以上,算之后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也至少也有8亿。从这两个统计上能够得出结论为中国的智能手机的普及量和微信的用户群体的增加已经是直接挂钩的。微信早已替代了短信和电话,成为了一款国民app,一个超负载的社交工具平台。

但作为社交平台,微信的问题也出现在庞大的用户群体上。特别是,从去年到今年的微信用户群体的很大增长值得分析。按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微信的用户越活用户为4.68亿,其中86%来自18-35岁之间。那2016年第三季度报告说,最近的月活跃量达到8.46亿,比之前报告的数据多了3.78亿的用户,用户群体增加了80%以上。2015年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人口中19-32岁之间只有3.8亿,所以2015-2016年微信用户增长里这些群的贡献是很少的。那么那么多用户的来源是哪里呢?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些用户群体增加主要来自50岁以上用户群体。所谓年轻的用户群体已经2-3年前都有了智能手机,也注册了微信,已经在2015年微信平台统计里。这两年新注册进来的用户群体其实是那些手机更换周期最慢的用户群体。也就是说2015和2016年很大部分的用户增分来自50-60岁老龄群体。

即使腾讯不公布具体的统计数据,可只要留心细想都不难发现这些数据背后的问题。中国社会本身的老龄化速度现在处于世界顶级水平,智能手机用户群体的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当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等于微信用户的时候,微信也无法避免“老龄化”问题。

那么,还是把上述的两个原因叠在一起之后,能达到什么结论呢?我个人的看法是,作为社交平台的微信也会面临部分用户群体流失的现象。虽然微信作为通讯工具一直会被使用的,但一旦到了一定的时间点之后作为社交平台(特别是朋友圈)会面临当前facebook所面临的同样的问题,而且这种趋势是很难逆转的。

可能大家(如果你是足够年轻的话)也许会已经感觉到,最近在朋友圈里发布自己的照片、动态的人明显变小。其实更年轻的用户群体的行为变化更明显。同时,也会发现最近出现的超活跃的微信用户群体变成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中老年”,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在微信,发布动态、转发内容(通常是鸡汤、养生)等等,他们已经开始成为微信里不可缺少的忠诚用户群体。

虽然这么说,腾讯还是很牛、很聪明的公司。他们也貌似已经意识到了微信潜在面临的问题。所以通过投资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社交平台或也自己孵化垂直社交产品的方式不停地摸索年轻人群体的社交。而其中腾讯最近开始推的一款产品“同学我来了”其实是跟我们的产品tataUFO惊人相似,这款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体,用户的验证方式,产品的机制(推荐,聊天室等等)基本上跟tataUFO的思路一模一样。我相信腾讯的产品研发团队花了很大功夫参考了我们的产品(通俗一点说的话, 我们被抄袭了...)。不过,行业的不少前辈们安慰我,说腾讯这么做是对我们的表扬,所以我也不想再吐槽这个问题。重点是说,从他们的行为上能看的出来,腾讯自己对抓住年轻人群体方面有了危机感。这是最近马化腾的一些采访里也能看得出来。

腾讯以外,阿里巴巴作为snapchat的投资者,貌似也看到了这趋势。他们所做出来的’点点虫’是很明显模仿了snapchat模式。前几天的支付宝社交工具化也是从’校园日记’开始的。无论是哪一款产品,阿里巴巴的切入点也是从年轻用户群体出发的。这些BAT等巨头的针对年轻用户群体切入的不停尝试,也是深谙社交的玩儿法和本质,敢于尝鲜、活跃于分享、具有巨大消费(商品消费、信息消费、娱乐消费)潜力、具有更长远价值的年轻人是大家都希望抢占的人群。对于一个年轻人群体社交平台的CEO来说,一直在巨头的阴影下深耕青年社交,突然发现有更多的玩家加入进来,让我觉得有压力、有兴奋更有激励。,我希望tataUFO能够成为中国年轻人群体的社交归属。

最后表达一些我对于社交领域的看法,虽然腾讯是公认的社交老大,但是平台做得越大,细分用户的需求更难兼顾并且满足。在中国也会出现类似“facebook和snapchat”的情况,只是时间的问题。如今各种平台去中心化和分散的现状其实已经说明市场分化的趋势,社交领域还有很多用户需求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和满足,社交细分市场机会还有很多。不知道大家的想法是什么?你们仍然认为腾讯还会是下一个“年轻人”社交领域的领头羊吗?

我是郑玹宇,来自韩国,初中赶上第一次互联网浪潮,赚到了人生第一个百万美金,进过软银风投,2013年从北大毕业。社交平台tataUFO创始人

文/briancheong

关键字:业界动态, 市场, Snapchat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