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凝视”的童年——儿童视频中的消费图鉴

近年来,抖音凭借其内容分发机制的优势以及较强的社交属性在短视频平台中位列前茅,成为了目前用户量最高的短视频平台,用户月活均值高达6亿。

在抖音庞大用户群构建的生态中,内容无疑是维持生态良性运转的核心。

具体来讲,内容标签纷繁复杂,其中以颜值、搞笑板块最受大众欢迎。在受众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驱使下颜值视频不再仅停留于帅哥美女层面,萌娃视频也备受大众青睐。

其中,抖音账号“朱两只吖”以拍摄两位小孩与家长的逗乐互动收获三千七百多万粉丝,作品点赞量均超一百万。而“小橙子先生”则通过记录话痨爸爸的带娃日常斩获两千七百多万粉丝。

此外,萌娃“萱萱”更是因抖音作品走红,被导演相中参演了《1921》献礼影片,实现了从短视频到电影的破圈。

诚然,萌娃视频的走俏为人们提供了多一种休闲娱乐内容的选择外,也让视频创作者收获巨大流量和相应的社会资本,可谓是双赢甚至多赢。然而在此局面下,作为视频主体儿童的权利却有意或无意地被搁置了。

一、破圈后的伦理隐患

2022年1月0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决制止借“网红儿童”牟利》的评论中指出,一段时间以来,萌娃在不少直播和短视频平台收获众多粉丝,有些还成为“网红儿童”。但把晒娃当成一门生意,为了流量触碰底线,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

3月17日,国新办举办的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中,再次强调将坚决遏制借未成年人牟利,通过直播、短视频打造“网红儿童”这样一些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问题。

与此同时,今年最高检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某北京公司开发运营的短视频类App应用未以显著方式告知并征得儿童监护人明示同意的情况下,允许儿童注册账号后未采取区分管理措施,

默认用户点击“关注”后即可与儿童账号私信联系,并能获取其地理位置、面部特征等个人信息,最终导致3名儿童的精准信息被泄露后遭到不法侵害。

由此可见,过度披露儿童隐私背后的潜在风险等已逐渐浮出水面,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中作为当下塑造网红儿童的重要渠道,其中暗含的相关问题也亟待重视。

事实上,当在朋友圈私人空间的晒娃行为转向短视频平台的广场式分享,并与收益挂钩时,对于儿童生活记录在一定程度上也由分享行为变为了一场面向观众的展演。

永远头顶长着摄像头的父母和一举一动都被“记录在案”的儿童构建了新世纪的滑稽场面,一度将儿童置于隐私泄露和自我认同异化的危机边缘。

尽管那句文案写道:“当然是要拍照记录啦,他又不是永远那么无忧无虑。”但是在儿童不知情或知情却无法反抗的情况下,父母举起摄像头一路尾随,不仅不会让儿童留下快乐童年的回忆,反而可能给其留下童年阴影。

与此同时,儿童视频经过美化后所展现的完美儿童形象也或多或少影响着现实中人们对于儿童的认知。以前我们常常害怕家长将自己与邻居家的孩子作比,而在抖音平台充斥的儿童视频似乎都是逃不掉的别人家孩子,这些独具特色的儿童形象于无形中叠加了落在孩童身上的期待。

二、凝视霸权下的认同异化

1. 从“观看”到凝视的意涵转变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视觉的倚重远超其他感官,它是人类察觉生存环境之变的首要本能。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入,“看”被赋予了更多的意涵,它不再仅限于简单的动作,而是与人们的心理认知紧密相连。

从视觉、视觉实验到20世纪西方文论和文化研究语境中作为一个术语出现的“凝视”,彰显出“看”这一行为的深化。尤其是凝视一词不再只意味着“长时间地看”,它指向了携带着权力运作和欲望纠结以及身份意识的观看方法,在“看”与“被看”的辩证法中,构建出了主体与他者。[1]

对于儿童视频的观看同样存在这种演化规律。《人类简史》中曾提到,人类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为晚熟的一个。与马骏和雏鸡出生不久便能实现生命独立不同,人类成为独立个体需要经过长达十几到二十几年不等的哺育和教育。[2]在社会网络浸润中长大的儿童也凸显了人类本质,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儿童不可避免会受到来自他人目光和周边社交关系的影响。但当其一举一动都成为公共平台上的流量作品,其所受到的目光与介入便不断突破了原有的安全边界。

父母与观众长时间聚焦于儿童的目光,在越界后转为暗含权力与控制的“凝视”,其无意中构成了福柯笔下的全景监狱。

2. 儿童认知混乱和隐私侵犯

在萨特对于“凝视”的研究中曾提及,其在儿童时期由于寄人篱下感觉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他人目光“洗礼”的经历,而这些“洗礼”使他的童年记忆和人格笼罩在了成年人的控制之下。[1]当下对于儿童的全时记录实则与此无异,它甚至将那双注视的眼睛延伸至了更深处。

心理学上认为,在幼童时期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归属感是两个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要素。虽然他人注视的目光能够让儿童意识到他者的存在,以满足其早期自我认知的诉求。

然而,当儿童认识到无法逃脱的摄像头时,自我领地被侵略的不安感则会很快削弱另一个必要诉求,即归属感。

一旦自我认知和归属感的天平被打破,孩童便很有可能朝着萨特《词语》中提到的“由成年人不无遗憾地创造出来的怪物”方向发展,最终沦为家长精心编排剧本中的提线木偶。[3]

并且因儿童个性不同,想要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瞬间有时候需要一点运气。在儿童精彩瞬间的偶然性难以与抖音推送机制相契合时,为了保证账号活跃度和维持粉丝量,不少萌娃视频的创作者绞尽脑汁,将时刻记录生活作为有效手段然后再筛选出其中有价值的片段。于是,儿童便无时无刻不身处于镜头下。

例如抖音#人类幼崽成长计划#话题中大热的一位儿童视频创作者的拍摄素材便来自于自己卧室的监控摄像头,于记录之中将儿童的私人空间逐渐推向前台。此类常态化呈现的儿童作品使得儿童包裹于由父母、观众共同筑起的看台之中,陷入了被摄像头和他人凝视的漩涡。

(图源网络)

此外,抖音评论区在为创作者与观众提供沟通平台时,也打开了他人窥视欲的潘多拉魔盒。

在抖音的萌娃视频中,部分观众除了好奇孩子的年龄、身高和爱好等常规信息外,在长久的观看中还会逐渐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关系,甚至是儿童活动范围和就读学校等涉及儿童隐私的信息进行深扒,逐渐模糊了儿童隐私权的边界。

如,在抖音账号“小臻来了”的评论区内观众除了对于儿童的外貌进行非善意评价外,也多次指责家长的教育方式。然而,在视频流量变现的利益链中,家长博主有时却将满足用户的窥私欲作为了卖点任凭其发酵,消费儿童图鉴也就随之出现。

(图源网络)

三、社会刻板印象中的“完美”小孩

无论是在数十场商业活动中丢失笑容的“假笑”男孩,还是被父母喂至70斤的3岁“网红”女孩佩奇,亦或是在父亲的要求下直播蒙眼走钢丝的6岁男孩望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错位的哺育关系。

在依靠“啃小”获利的视频创作中,对于观众和视频创作者来说孩子早已物化为了一种消费商品,亲情也被利益冲淡。

而将儿童如同商品般陈列于展台,在观众的注视中成长,除了会导致儿童自我认知上出现偏差以及隐私权受到侵犯外,暗含表演元素的儿童形象广泛传播也可能会让社会对于真实的儿童形象产生误解。

李普曼曾提出“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它指向社会对于特定群体所产生的固有印象,通常包含对其喜恶的情感。[4]而社会媒体在形成、修改以及摧毁刻板印象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抖音视频平台上不少经过剪辑美化的网红儿童视频中,有的孩子样貌出众、天真可爱,有的孩子机灵懂事、幽默感十足,还有的孩子身残志坚、惹人怜惜。

这些孩子总是能从不同方面戳中观众的痛点,并渐渐在观众心里刻画出了“完美”小孩的共性标准。

但“完美”小孩的形象无形中拉高家长对于小孩的期待阈值,最终在使社会对于孩童产生错误刻板的同时,也加重了孩子的个人成长负担。

正如抖音视频中躲进柜子里自己哭的小孩固然乖巧得令人心疼,但若是每一个家长都要求孩子不能自由地哭泣,那便是将无数孩子的个性消磨于柜门之中。

四、学会接纳童年中的不完美

《无声告白》里莉迪亚的故事诠释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5]这句话。

但在商业利益的催化下,父母无处不在的凝视却变成了一种亲密关系监视,使得背负沉重期待的孩童如同羽翼未丰便身系坠石的小鸟,于枷锁下挥动翅膀。

在网红儿童频受质疑时,“为了孩子”的句式成为父母反击的强大武器。可孩子的成长从来都没有固定的模样,我们看着他们哭着笑着奔向未来,却不应该也不能替他们决定以后的模样。

镜头下的全时记录,或许是父母暗含期许的珍贵回忆,但一旦过度便会顷刻间化为夺走孩子隐私与自我认同的黑手。

正如作画的留白给予赏画的人以想象空间,而孩童的人生同样需要留白给予成长空间。

学会接纳童年中的不完美,其中包含孩童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偏差,也包括不那么完美的记录。

在遗忘成为例外,记录成为常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为儿童保留一方于凝视之外的开阔天地。放下手中的镜头,在真实世界感受孩子的成长吧。

参考文献:

[1]朱晓兰. “凝视”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2]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萨特.词语[M].潘培庆,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4]李普曼.舆论学[M].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伍绮诗.无声告白[M].孙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作者:张释月;来源公众号:羊村传播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ov0_LkC529avUno_ZxS7w

本文作者 @羊村传播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