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惯坏了今天的消费者?
“你愿意为更好的服务,花更多的钱吗?”
如果这是一道市场调研问卷中的选择题,相信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愿意”。在这个逐渐迈向品质生活的时代, 至少在心理上,我们崇尚品质,自我感觉愿意用金钱换来更好的生活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举个栗子:餐饮O2O
� 工作忙?懒得出门?——打开手机,送餐上门
� 就近的几家吃腻了——动动手指,应有尽有
� 选择困难症——瞧瞧星级,参考辨别
� 不想现场排队——翘翘二郎腿,要不再躺会吧
� 就想出门走走锻炼下——额,算了,你知道我说的不是你
显然,餐饮O2O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增加了可选择空间,解决了没位置、排长队的困扰,这些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供的附加服务。正常来说,价格理应比堂食高一点,我们是可以接受的,可大家举个爪子,看看有多少人因为平台取消优惠而选择卸载app。 可见,价值和价格脱离了!我们看不到附加服务,忽视行业带来的附加价值,拿原有服务下的价格和现在去作对比,从而作出了不理智的判断。
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我觉得这不能怪消费者,是互联网“作”。
● 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企业为了达到拉新和打压竞争对手的目的,前期不伸手要钱,不建立起付费意识,却宣导"便利+优惠",不补贴会死,不吹牛逼会死,不浮夸会死,在“不作不死“的路线上渐行渐远。更有甚者,竞对之间欢快地打起了恶性补贴战,消费者又不傻,只好坐收渔翁之利。等你垄断了市场,然后跟我说优惠没有了,那我当然不乐意了, 因为对于我来说,你把原本属于我的“优惠”拿走了。
● 人的思考方式是偏惰性的
《思考,快与慢》中,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认为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分别是“系统1”和“系统2”,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企业的宣导,日久天长,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一种错觉意识:只要和互联网搭边的产品就应该更优惠。在突然发生转折的时候,“系统1”固有的思维模式, 决定了消费者不会重新思考“互联网+”带来的附加价值。
拥抱变化
生意本来应该是这么做的:在产品原有的基础上,当企业要提供附加服务或产品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要加收费用(最多提供一段时间的无偿试用期),最首要的是如何想办法说服消费者接受,并且愿意为此付费。 现在不一样了,从一开始倡导的“免费”,到今天的大力“补贴”,很难预知以后还会玩出什么花样。
其实到今天,无论是吃穿住行,都变得更加便利,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很难否认这的确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在这波大浪潮中,不管创业者最终是否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作为消费者,我们却不可能置身事外。
我们能做的,是拥抱变化,并且坚信一点:商人的最终目的总是要盈利的!
作者 太阳也怕冷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