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成传谣圈,拿什么拯救长辈的朋友圈
导语: 长辈的朋友圈成传谣圈,要拯救他们的朋友圈,重点不在于转发了什么,而在于他们在人际传播中相信什么,为什么相信,也就是要塑造其正确分辨信息的能力。
长辈的朋友圈成传谣圈,要拯救他们的朋友圈,重点不在于转发了什么,而在于他们在人际传播中相信什么,为什么相信,也就是要塑造其正确分辨信息的能力。
随着微信的普及,不少中老年人正逐渐成为微信的活跃用户。与此同时,他们也正在成为微信朋友圈谣言的转发大户。调查显示,每个月转发五条以上谣言的用户,80%都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诸如“转基因有毒”“食物相生相克”之类的谣言,虽经多次被辟谣,但一些中老年人仍旧是它们的拥趸。
紧急通知、速速扩散,最新报道、一定要看,深度好文、抓紧收藏、删前速看……朋友圈有多美丽,就让人有多无奈。关于朋友圈的信息之害,至少有这么几类,有诗为证:民间谣棍科普文,不转不是中国人;骇人听闻标题党,惊天秘密快分享;抑郁滥情送鸡汤,换个头像测智商;美图自拍必九张,防癌补肾养生忙。
此害如今愈演愈烈,已蔓延至我们的长辈们甚至父母,不仅成为朋友圈里的一大公害,还荼毒着长辈父母的精神世界,这可如何是好?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妨掉一掉书袋,引入一些传播学知识。
谣言是什么呢?传播学者希布坦尼说,谣言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口传而进行的非正式人际传播,传播速度通常较快。这个来自上世纪的定义,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特定条件变成了智能手机,口传变成了朋友圈转发,传播速度更是堪比光电,而不变的则是这个“人际传播”。
一般认为,大众传播是媒体和受众的事情,可是,上世纪60年代,传播学者布劳沃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模式,叫做人际传播菌丝模式。他将民意在大众媒体上的表达,比喻为蘑菇的菇头,地面上看见的蘑菇头仅仅是蘑菇的一部分,而地下部分的菌丝,才是蘑菇生长的根基。这个隐藏在地下的菌丝网络就是人际关系网。
时过境迁,智能手机的到来让每个手机都变成了一个小小的蘑菇。在我看来,各种社交媒体都可视为布劳沃所说的“蘑菇的菇头”,这些蘑菇头或有毒,或无毒,或华丽,或普通,无论怎样生长,藏在下面的菌丝才是其养料的源泉。这就是说,要拯救长辈的朋友圈,重点不在于蘑菇头,不在于转发了什么,而在于下面的菌丝,在于他们在人际传播中相信什么,为什么相信。一言以蔽之,要想拯救长辈的朋友圈,就要塑造其正确的判断力、分辨信息的能力。
其实,长辈朋友圈之所以成为谣言多发地,首先是长辈们面对信息洪流的一种接近本能的恐慌。这种恐慌一般发生在刚刚进入网络世界的时候。回想一下,和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00后,刚接触网络的时候,谁没有经历过一段新鲜、好奇、言必称“网上”的时候,所以我想,随着触网时间的增加,一些长辈自然会见怪不怪,练就一双“穿上马甲照样认识你”的眼睛。
另外,长辈朋友圈之所以成为谣言多发地,还和代际效应有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也自有一代人的三观。不必讳言,每代人之间总是有代沟的,80后、90后之视父母,恰如00后之视80后、90后。过去说十年一代沟,现在讲三年一代沟,还有人说一年一代沟,不论有多少代沟,也不论沟有多深,有沟,正说明沟通的必要。因此,我们实在有必要在“常回家看看”后面,再加一句“多和父母聊聊”。如果聊得不顺畅,那就多想想孔子的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来源:新京报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长辈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