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未来畅想:从 3 个层面,探讨共享单车“潮汐效应”的解决方案

共享单车,一种意在解决用户在最后一公里通勤问题的代步工具。通过“非定桩的共享模式”定位,其于2016年迎来大爆发,并于2017年进入白热化市场竞争阶段。

在此我不想去太多的分析目前两家的竞争,因为后面涉及到的融资,运营,战略方向都可能成为两者胜败的生死手。故本文只队共享单车的未来进行畅想。

首先,先从共享单车的使用场景入手。

共享单车针对的场景是:为单个用户,在某两个距离一般在五公里以内的位置进行移动时,提供一种代步方案。

关键词:单个用户,两点,距离,代步。

以下是关键词分析:

1.单个用户是谁?

我的直观判断是:

这个用户的身份,最可能是没有固定居所的人和上班族。

因为没有固定居所,所以无法大规模的购置家具硬件,这其中就包括了交通工具。

而导致一个人居无定所的原因一般只有以下几种:

  1. 较远的异地上学
  2. 异地打工

所以在进一步细化居无定所的原因后,我们可以基本确认:这个用户的身份,一般是至少为出生点和常住点为异城的学生,以及所有的上班族。

分析此类用户的行为,会发现以下特点:

  1. 工作日生活作息非常规律。
  2. 周末和法定假日的行动相对不可预判,需要个体数据和大数据分析支撑。

根据此结论,我们可以继续讨论第二个关键词:

2.两点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排除掉经常出差者(这类用户主要使用的交通工具为出租,飞机,地铁公交),一般的用户在周一到周五的生活作息非常规律,具体表现为:

(1)上班族:

  • A.早上:居住点–步行&单车(–地铁&公交–步行&单车)–工作点
  • B.中午:工作点(–步行–餐厅–步行)–工作点
  • C.晚上:工作点–步行&单车(–地铁&公交–步行&单车)–居住点

(2)学生

  • A.上课循环:宿舍–步行&单车–教学楼(–步行&单车–教学楼)–步行&单车–宿舍
  • B.吃饭循环:宿舍(–步行&单车–餐厅–步行&单车)–宿舍
  • C.自习循环:宿舍–步行&单车(–教学楼–步行&单车)–宿舍
  • D.休闲环节:不可预判,不做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上班族三个循环中,可能有两个场景用到单车,涉及的点为:居住点,工作点,地铁&公交乘坐点。

学生的循环中,可能有三个场景用到单车,涉及的点为:宿舍,教学楼,餐厅。在常规场景中,任意两点之间都可能建立关系。

但是在公共场景之下,单个行为上升到群体行为,我们就不得不正视潮汐效应的影响了。

以单个地铁点或者公交聚集点为中心,方圆五公里的范围内,若建筑物以居民区为主,则必然会出现早上人群涌向交通枢纽,晚上人群涌出交通枢纽的潮汐效应;若以工作区为主,则是早上人们涌出交通枢纽,晚上人群拥入交通枢纽;若是为大型购物区,则会出现工作日晚上人潮的涌入涌出,休息日人们偏中午涌入,晚上八点靠九点涌出的场景。

所以我个人认为。 解决潮汐效应才是共享单车的难点所在。

(3)距离

首先,我们首先需要确认的一点是,我们讨论的共享单车是一种代步方案,而不是体育运动。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大胆得出结论:共享单车适用的距离一般在500–3km左右。

过短人们相对懒得开启共享单车,而过长需要大量的体力消耗。进一步考虑夏天的暴晒和冬天的寒冷,初步假设3km为常规临界值,5km基本可视为极限值。超出5km的骑行,基本都可视为体育锻炼和健身而非正常通勤行为。

(4)代步

共享单车是一种代步工具,简单清楚,无需阐释。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用户场景为某两到四个交通枢纽为基点,向位于该交通枢纽5km以内的工作地点和居住点发散的上班族提供通勤方案,或者在多个标志物之间进行规律运动的学生提供便利的代步方案。

随后,我们予以综合,浏览用户自身解决此问题可能遇到的痛点:

  1. 自己的单车担心丢失
  2. 恶劣天气时担心单车受损
  3. 需要维修时维修困难
  4. 在需要地铁或者公交作为通勤方案的一部分的时候,离开居住点前往公交点或者离开公交点前往工作处都可能需要单车,花费较多。
  5. 不常用,摆放自己家中占地过多。
  6. 寻找摆放用地困难
  7. 摆放用地可能收费
  8. 摆放用地单车过多导致的存取困难
  9. 需要搬上下楼,花费时间更多

…..

解决方案

以上面场景为基点,考虑用户可能的痛点,做出解决方案如下:

1.单车端:

A.太阳能电池板

提供电力续航相关电子设备,安放位置:车前篮(但是最好不给车篮)。

B.电子锁

OFO的机械锁案例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警示:OFO通过涂牌被占为私有的单车数量不在少数,甚至被当做了一种社会现象被予以讨论。

C.GPS

对单车予以定位,核心元件。

D.信号接收发送端

和电子锁串联实现动态开解锁功能,并可发送其他相关数据。

E.号码&二维码牌

与地区挂钩

F.发生器

便于寻找车辆以及确认开锁等。

2.软件端

A.套餐服务

正常情况下,上班族的通勤时间非常稳定,几乎为固定。

针对这种固定的通勤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推出套餐服务。Eg:

(1)周度&月度通勤包

  • 申请条件:填写上班地点(居住点填写,公交&地铁点选择),下班地点(工作地点填写,公交&地铁点选择),上班时间段(两段时间段),下班时间段(两段时间段)。
  • 次数:10次自由使用+92次通勤使用。
  • 控制项:骑行时间超过某个时间即不属于通勤范围,扣除自由使用次数。
  • 周度&月度校园自由行包
  • 申请条件:学校名称
  • 选择条件:使用时间,使用路程

(2)自由行加油包(时间)

  • 申请条件:无
  • 选择项:骑行时间(1小时,5小时,10小时,等等)

(3)自由行加油包(路程)

  • 申请条件:无
  • 选择项:骑行时间(10公里,20公里,100公里,等等)

(4)骑行记录排行榜

微信运动的大热提醒着我们“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5)广告投放

就目前常见场景而言,若整体体系搭建得当,共享单车软件打开的软件次数可能在日常使用APP中排名极度靠前(甚至可能仅次于微信)。而共享单车能够获取用户的工作地址,居住地址,甚至可以从周末的行驶路径中获取用户的娱乐场所。

这些精确信息,能够给广告投放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

3.维护端

A.潮汐效应的干预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

只依靠用户的自流动搭建的流动不足以逆转潮汐效应,我们需要人工干预。
所以,我们在设定套餐时,特意上用户填写了工作地址,居住地,中转地铁站,大概骑行时间等五项数据。

通过这五项数据,我们可以大数据模型来确定用户在理想模型下全时间段的流向,进而可以逆推出共享单车的精确投放位置,搬运单车工具的在各个时间段的搬运数量等重要信息,进而完全抵消潮汐效应。

当然,我不会否认逆潮汐效应需要的额外的搬运单车工具的投入,但是在广告费用,押金金融,节省的单车管理的人员支出费用,以及通过搬运单车产生的额外产出(即以目前模式下,只要单趟搬运单车工具出动费用小于该次搬运单车产生的盈利即可)支持下,我认为此事有试点的可能性。

B.单车维护

单车极易出现各种故障问题。重点是故障的故障确认问题。以下为几种方式:

(1)用户主动报障

用户在使用高峰中若的确遇到了单车自身故障(破胎,座椅不能上下移动等),用户会自主报错,并尝试换骑。此时服务器获得该单车编号与位置,即可在下次潮汐运动中予以换下维护。

(2)车辆主动报障

当某辆单车较长时间未进行任何移动时(一般来讲就是二维码被涂了),车辆主动向服务器发送相关数据申请查看。

(3)车辆被动报障

当某辆单车长时间不向服务器发送数据时,服务器自动判定该车存在故障并予以标识,并自动读取该单车最后一次发送的位置数据,(假设单车每一小时自动向服务器发送一次数据,但是这样会不会因为过多申请并发而导致网站瘫痪?)并派遣专员予以寻找维护。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的组建,相信可以建立起一个相对健全的共享单车体系吧。写的有些粗劣,请大家批评指正。

文 @风催花残掩君语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单车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