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天融 3 亿的共享充电宝:到底是泡沫还是好生意?

2017年第一季度已经过完了,要说最热的投资热点是什么,所有人都不会拒绝说是充电宝市场。

共享充电宝的玩法与潜在玩法

根据公开资料,只是最近1个月,就有多达8家充电共享公司和3亿资金涌入市场,他们分别是:

SIG 、红点投资、九合创投、飞毛腿董事长投资的来电科技 ;

IDG资本、欣旺达、海翼投资的街电科技;

金沙江创投、王刚、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投资的小电科技,同时很快就拿到了腾讯、元璟资本亿元B轮融资;

巨人集团投资的畅充科技;

梅花天使、祥峰投资与高维资本投资的河马充电;

下面其实还可以写更多,可以说这个市场已经早早就进入到百电大战。 总体而言,目前的充电宝市场可以细分为三类商业模式与业态:

第一类是以来电科技为代表的线下机柜模式充电宝。

简而言之,之前看过龙猫君前面文章的都知道,今年是自助终端元年,来电科技有点像是一个装满了移动充电宝的线下自助终端,你缴纳100元押金后,就可以带走充电宝,使用一元可以充电一次,累积上限花费是10元钱。

龙猫君已经在深圳体验了来电科技产品。但是这种模式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总是会担心一旦走到一个没有归还点的地方就没有办法将充电宝还回去了,所以这对充电宝终端的布局密度有非常大的问题。

第二类模式是餐厅移动充电桩模式。这个模式与自助充电宝模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典型的餐厅、台球室、咖啡厅的固定场景。

非常的便捷,也是一元扫码就可以充电,而且相对于大型充电柜要造价更加低廉,更容易比较快的回收成本。不过其真正的难度,我会在后面文章聊到。

第三类模式就是免费充电模式。相信每年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在火车站见到免费充电的充电桩,巨人集团投资的畅充模式就是专业提供免费充电桩的,然而你以为它是公益充电服务商么?

此前央视315曾经报道过某些免费充电模式程序里暗藏着强行下载APP和广告推荐的程序。

所以,总结一下共享充电宝其实目前一共就是这三种业态的玩家。

靠什么盈利:金融+媒体可能是变现主要通道

从龙猫君之前写的文章,大家都知道龙猫君最近疯狂研究线下消费生态中。 很多人同样也会很好奇共享充电宝到底靠什么赚钱。 这里面有两种盈利模式的计算方式:

1 、 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盈利模式。相信经过这么多互联网水文的洗礼,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做羊毛出在羊身上。

也就是按照该产品的成本,计算该产品一次性固定投入,接着计算每天的净收入,然后这些共享充电宝企业依靠每天充电收入来获得收入,按照一次一元的计算体系,大概一台设备半年内有望收回成本。这种模式也是最基础的成本-收入收益模式。

2、羊毛出在猪身上。这也是大家最愿意讲的故事,毕竟只有未来没有实现的东西才是看起来最有希望的东西。放在共享充电宝身上就是两大潜在的营收点:押金与媒体营收。

押金收入非常容易理解,每台设备100块押金,光资金池沉淀带来的资产增值就是一笔可观营收,这也是资本们最梦寐以求的生意。

媒体模式也很好理解,今天大家都在等线下的新分众机会,而这些充电桩就是一个天然的可以线下线上交互的广告位,所以未来的逻辑肯定是卖广告。

共享充电宝们真正盈利的想法与主意是,依靠一次一块钱来维系共享充电宝硬件的投入,再依靠押金沉淀与媒体营收做规模化收入。依靠这两个梦想与故事去撬动VC的投入,完成全国的跑马圈地。

总体而言,共享充电宝们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那么除了上面的盈利空间,共享充电宝还有哪些潜在的盈利模式?

龙猫君觉得,未来共享充电宝,尤其是柜式充电宝还会有一条新的商业模式,那就是售卖充电宝。

假设一个用户只要累积充电到若干次之后,例如累积充电50次再加上一定价格就可以买走充电宝,或者用户有默认选项将不再归还充电宝。

这样就将充电宝的模式成功由租的模式转为卖的模式与租的模式相结合,由于前面租的模式已经将该充电宝价值满足了,这个时候售卖的营收是纯利润收入。

所以这个时候,这些柜子和充电宝就成为大型充电宝的分销渠道,同时可以搭载销售充电线,而柜子本身可以成为媒介广告营销通道,让用户在取充电宝的过程中能够有广告营销的效果。

共享充电宝模式真正难点:运营与消费情境的截杀

如上文所说,到目前为止这个模式都是成立的。 但是一个模式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会有两种态度:

1、这肯定又是一个泡沫。所以选择性去忽视,甚至简单粗暴的直接不去研究与思考。

每个新生事物出来的时候,都会经历看不懂到慢慢可以看懂状态。滴滴打车刚出现的时候,大家普遍觉得肯定活不久,但是做到今天,证明了其一定意义是一个成功商业模式,我们作为商业从业者,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好恶去判断商业本身,是一个基本的商业素养。

2、认为这是一个商业模型,所以立刻蜂拥而至,一窝蜂进入到这个市场。这也不可取,卡位意识固然很重要,但是每一段创业之前,先分析自身优势劣势。

这门生意,其实产品要求的技术壁垒并不高,充电宝的技术壁垒,龙猫君专业咨询过技术领域专家,开发起来并没有难度,即使某些家号称会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也难保3个月内会被抄袭,所以往往到产品壁垒不高的生意,对运营的壁垒要求却是极高的。

龙猫君与一位专业从事共享充电宝的地推人员交流发现,该地推人员最大的问题在于运营难度非常大:

首先,商家对于共享充电宝是不热心的。

龙猫君以前也大量接触过餐饮商家,对于这些2B小商家而言,凡是不能带来额外营业收入反而需要耗费精力与维护的产品,商家就不热衷甚至是反感的。

当初团购容易火,那是因为团购确实可以实在带来收入,所以对于2B小商家的真理就是,如果你能给我带来增量收入,我就可以考虑分给你一半。

但是如果你总是从我存量收入里拿走一部分来优化我的效率,我是不允许的。 那位运营人员显然承认这一点,虽然充电宝企业答应会在充电收入中分成,但是没有一个商家感觉这个分成有意义。

这点微薄的收入,还不够维护充电桩的成本,毕竟这个充电桩其实是需要占据桌面的空间的,同时还要防止损坏、丢失以及顾客的抱怨。

对于餐饮商家而言,这个店里除了吃饭是需要付钱的,其他服务理论值都应该是免费的,比如用户充电这样的事情,还需要收用户一块钱,很容易造成用户对餐厅的反感,所以在地推过程中,商家维护这个产品的心态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这恰好是所有充电宝运营商忽略的地方,与代驾这样的小桌卡不同,代驾广告一方面能够让用户喝酒,这其实是餐饮商家所希望带来的。

但是充电宝除了需要维护,事实上跟商家客户带不来太好的价值,如果是商家免费提供,餐饮商家还会认为是一项增值服务,而现在的情况是用户需要付一块钱。这就跟一块钱餐具费最初收取的时候都是让用户反感了的。

这是其中一方面的难点,另一方面还要让餐饮这些渠道客户签排他性协议也是一个非常困难地行为。

从事过美团地推的人都会理解和明白,排他意味着资源的独占性。这位运营人员承认这往往会是中间最难的一步,但是如果这个渠道资源不是排他性,所有充电桩都可以进入,那自己的充电桩放在那儿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其实发现这一门共享充电宝的生意,真实的难度是渠道运营的难度,怎么让商家同意你进入到这样的渠道,确实是这门充电宝生意最难的地方。

其次,纯粹的资金补贴是未必有效的。这门生意按照百电大战的逻辑,最终一定会变成O2O大战的模型,可能需要开启商家补贴模式。

比如一台充电宝补贴给商家多少钱,但是这种补贴其实对于拉升C端需求是没有有意义的,因为商家自身是没有办法促进用户消费的,当用户没有对无电恐慌的时候,你不太可能强行鼓励用户一定要充一次电。

另外一端就是,会不会开启用户补贴模式。但是如果用户手机充满了电,你即使因为充电有补贴也不能教育用户养成每天到店里用共享充电宝的习惯。这就是这个生意真正困难的地方。

最后,由于这个模式是场景唤醒消费的模式。用户是没有一丁点品牌忠诚度的。一个商业模型投入了大量资产去做品牌营销,从而能够累积品牌端资产。

但是共享充电宝本质是一个渠道生意,用户对品牌没有忠诚,用户更在意的是获取的便捷性。 所以这个时候你的产品设计的即使再完美,但在该餐厅环境下,没有其他品牌产品,我又需要充电的时候,我可能会被迫接受另一个产品设计更差的产品,而这个产品可能是运营在三四线城市不太知名的一个共享充电宝品牌。

相信经历过百团大战的人都明白,这门依靠地推的生意,是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与摩拜单车这些可以自主投放渠道的生意相比,充电宝看起来更轻,实际上面临的问题会更麻烦。

所以从概率上来说餐厅生意越好,越有多的客流的餐厅会越可能受到充电宝企业的补贴。我相信,这才是充电宝企业们面临的真正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教育商家愿意维护和参与这个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

除了上面谈到的运营难度,还有另外一项威胁也不得不说,那就是不要忽视电池技术革命。

虽然行业里的人普遍认为五年内电池技术很难有突破,但是技术革命这件事情到来永远是悄无声息的,所以对于共享充电宝的商家而言,最大的困境和难题就是充电的需求不再成为需求了。

最后是消费者的使用场景考核。

龙猫君认为共享充电宝核心卖的是用户对无电的恐惧。这里面有两种场景,一种场景是还有电,但是非刚需防范性充电,这种应该基本是主流状态,另外一种是紧急用电。

这两种状态下的用电场景是有很大差异化的,所以不同使用场景下,应该会产生不同商业模式,从应急性而言,机场、火车站是最合适场景,而餐厅场景下更多是恐惧型充电,毕竟没有人会为了充电去吃一顿饭,但是吃饭的场景下随机充电是有可能的。

总结:这是一门资本催生的基础租赁生意

前面已经说了模式与可能潜在的最大的问题,最后想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判断:

1、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很难一家独大,鉴于中国的餐厅分布情况以及购物中心的分布现状,肯定会涌现出非常多家并存局面的基础运营商,这样的租赁生意很难具备赢家通吃特点。

所以区域性的运营商会各自占据自己的区域,而且谁先占据了渠道,再想把竞争对手赶出来用自己的充电宝系统,那就只能依靠补贴商家了。

2、小创业者还要不要进入?个人建议是,不要进入这个市场了。

前天跟几个朋友交流,今天的中国创业已经进入到“选太子模式”。几家大的资本在项目很早期的时候进入,你即使占据了区域市场,从最终并购价值而言也不太大。

想想团购网站一样的运营模式,你能卖的不过是商户渠道资源,这件事上应该在中国没有人可以超越美团点评,所以小创业者做这样重复性开拓市场的价值,可以看看当年做团购网站的下场,大部分以亏钱为结局。

3、 请不要叫这个模式为共享充电宝了。这根本不是共享模式,而是分次租赁生意。共享的本质是拥有所有权的个人用户让渡它的使用权给其他用户,是对社会闲散资源的利用。

而充电宝是自己购置重型资产租赁给用户使用,所以请不要叫它共享充电宝,而是租赁充电宝。 这样的模式并不新鲜,也不是新鲜事物。

早年在农业的大型农机产品上早就在实行按次付费的金融租赁模式了,只是那些是大宗商品的租赁,这个模式本质和电脑租赁,和办公空间租赁没有差别,只是充电宝和自行车刚好是一个高频租赁行为而已。

4 、所以,我最终看不很看好这个生意呢?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不是什么强刚需,但是只花一块钱应急也没有问题,毕竟成本更低,所以从生意角度而言勉强成立,但是到底多赚钱,多有想象力,我就不敢苟同了。

毕竟资本们认为娃娃机是线下风口的时候,他们也可以砸一个亿在娃娃机上,然后告诉大家娃娃机生意逻辑是成立的,因为有些线下生意本身就是成立的,但是有多大创新、便利或者叫共享经济,龙猫君就实在不敢苟同了。

总结起来就是,资本们选中了一个所谓赛道,然后重金砸它的规模而已,这样的模式都能成为创新和风口,那也真的只能说明, 中国互联网( 爱基 , 净值 , 资讯 ) 创业已死,资本玩家永生。 中国的创业真的如果进入到有钱就是创新的时代,那就真的是中国创业者的悲哀了。

文(微信ID:cychuangye)作者龙猫君。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充电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