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狐、薅羊毛与互联网流量

这几个月,空空狐的创始人和投资人之间,围绕着股权、专业能力、LV 包等的一系列争吵,在互联网圈众人皆知。现在已经走上法律程序,非常希望最终能有客观公正的结果。

然而这里面,有一个事情,双方都反复在说,就是空空狐为了吸引用户而补贴的支付宝手续费。为什么要补贴手续费?当然是为了能够吸引用户、拉动用户消费。所以双方可以理直气壮的围绕这里面的补贴来争吵。但是真正冷静来看,这真的合理么?

为什么停掉手续费补贴,交易量会很快跌下来呢?这其中的「弹性」,有这么高么?用户在这里面交易,是因为有大量的买卖双方在,还是因为没有刷卡手续费的原因,大家都把原本就有的交易挪到这里来做,一旦停止补贴立刻就走?

因为这里面,大量的用户是薅羊毛党。薅羊毛已经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产业,哪里有薅羊毛的机会,就会一拥而上。刷卡没有手续费,意味着可以自己发起一个交易,上传一件商品,然后自己用另一个帐号刷卡买下,现金就这样从信用卡中被套出来。如果你有一堆卡(十万二十万的白金卡),这个现金规模就比较可观了。而同时,还能够产生大量的信用卡积分。很多银行都有相关的积分政策,例如某家银行在某个时候,积分可以在沃尔玛直接消费,等同于真金白银,而如果直接购买沃尔玛的购物卡,再以略低一些的价格卖出去,就直接变现为现金了。这样积分就能够直接转化为收入。这样看起来,这是一个基于漏洞的理财模式。而专业的薅羊毛党,有各种办法可以将这个规模做的再大一些。这是一个成熟的产业链。如果一万人,每人产生一万流水(随口说的数字),就是一个亿的规模。这样交易流水就有了。

这样的流水,数字看起来很好看。交易平台一片欣欣向荣,但是,对于业务,并不产生实质的帮助。(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公司会利用薅羊毛党的需求,通过提供渠道,将这些资金流水集中起来,这也是一门专门的生意。)

有人说类似的平台是被薅羊毛的人薅死的。这个未免看的太简单。往往本身就有共生关系,这是某种程度上的刷量。很多刷量本身是为了增加产品曝光,作为广告手段,还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是空刷内部数据,营养就太少了。

所谓通过免手续费来刺激用户在平台上消费,大抵如此。如果之前有投资人这样还看不懂,就需要增加对行业的了解了。其实之前不少平台也有过类似的做法,之前有做投资的朋友就和我聊过,某些平台里的交易金额,信用卡套现的规模相当大。这不是泡沫,这是某种意义上的造假。大家都很急功近利,想要多拉一些投资进来,想要和其他同行比数据。然而我们都知道,好的产品很多是磨出来的,过于偃苗助长、盯着短期 KPI 来做,产品会受伤。如果平台上一大堆用户是来套现的,一堆虚假交易,普通用户的体验能好么?

获取流量是互联网产品的基础,但是这里的流量,不应该是为了虚假的繁荣,而是要真正有效和沉淀下来的用户。流量的背后,应该是一个健康、稳固的认知、获取、留存、转化关系,而不是为了粉饰表面的无根之水。其实无论什么样的推广手段,最终看过来,就是看 ROI,每个用户的获取成本,和能够产生的收益。有些产品的 ROI 很容易计算,有些产品因为用户产生价值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不容易计算。每个市场/品类在初期都有红利,本质上就是用户获取成本很低,然后逐渐升高,最终洼地会被填平。前段时间有好朋友说,前几年广点通找他们投广告,当时他们衡量了一下,发现每个用户的价格比他们从别的渠道来的要高一些,就没有投。到了今天,所有的流量都在涨价,广点通的成本也比之前高了很多倍,但是他们还是得抢着投。红利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在不断变化,不断有新的形式、新的机会出来,池子大小不同,每个产品在不同阶段需要的也不一样。

类似空空狐这样的产品,我们不好再马后炮来评判。只是,每个月花的数量庞大的推广费用,是不是真的有效率?争吵中提到的各种花费,冷静来看,有多少是真正以做生意的心态来衡量过的呢?钱花出去,是否找到了投放的有效模型?每种渠道带来的价值有多大?如何更精准的获客?弄清楚这些问题,是不是比说了一堆迫不得已的理由,却选择一个「做数据」的方式,更为重要?

作者 马力_可能性与大设计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产品运营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