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志談 IoT】「物聯網是服務,硬體是工具」這次還要加上一句,「人本計算是工具書」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作者上次說物聯網是服務,硬體只是工具,沒有要貶低或高舉任何一方的意思,只是點出一個關於物聯網核心的原則。真正重要的是,兩方要如何很好地合作,才可以達到最佳的使用者體驗。
沒有硬體工具協助,就不會有服務,但是要有好的服務,便需要對的協助,正確的、有效率的利用硬體工具的方法。而這次作者提出的「人本計算」,我覺得就是方法,一個好的物聯網服務需要的方法:用各領域科學的計算,讓之後的服務都能更貼近你。
(責任編輯:謝秉芸)
上週五(6/2)發表了一篇「物聯網是服務,硬體只是工具」的文章,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迴響,不少讀者表示贊同,只是許多硬體業者肯定心裡嘀咕,難道生產硬體賺錢有錯嗎?硬體製造就跟不上時代嗎?更別說一個完整的物聯網應用方案是軟硬體搭配協作,沒有硬體永遠也組不出方案。任何這樣的質疑說的都對, 物聯網不是純軟體組成,當然需要各式各樣的硬體搭配。
說到物聯網硬體廠商努力的方向,筆者就用借用 Gartner 去年 10 月發表的 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2017 中提出的智慧化數位生活圈(Intelligence Digital Mesh,IDM)說起吧。隨著物聯網應用逐漸普及,人類的生活將從原本的桌上型電腦、手機、電視螢幕幾個不連續的介面,逐漸轉變為完全串連(seamless)的智慧化數位生活圈。
更重要的是,相關服務與使用介面(不只是 app)將更朝向使用者體驗設計(user experience design,UED),以最近紅火的 Amazon Echo 等語音助手(voice assistant)為例,它切入的角度就是對話(conversational),畢竟雖然 40 歲以下的使用者對於文字輸入沒有牴觸,但前一波的觸控螢幕早已解釋,能動動手指滑螢幕的,人們就不想敲鍵盤。
Amazon Echo 代表的則是能動口的,連動動手指滑螢幕都可以省略。A/V/MR 的興起,為的就是提昇使用者的沈浸感(immersive)。聊天機器人(chatbot)則是代表了另一種對話式與上下文的(contextual)的應用,尤有甚者,chatbot 還兼具節省客服人力,加快數據分析流程的效果。至於為了讓 IDM 更加易於被方便使用者隨時使用,增加輸出/入管道(Expanded I/O Channels)推測最有可能的受益者則是面板業者。
撇開個別功能的訴求, 未來的 UED 將更加著重為每一個任務或行為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而且是在整個智慧化數位圈內連續不間斷的服務。 所以,不是上面沒提到的硬體,如:感測器、通訊模組、閘道器等邊緣層裝置,就不在智慧化數位生活圈內。筆者一再強調的 物聯網應用方案是一個整體 ,只有這個系統內的軟硬體和諧協作才能為使用者提供最有感的服務。
甚至,為了讓 IDM 內的 UED 連續而完整,每一個生活圈內的物聯網方案還必須考慮彼此間的連續性(continuous)。所以,每一個感測器或通訊模組,在設計開發之初進行基本的功能創新前,更應該提前從最終端的服務範圍(service scope)與 UED 開始思考,甚至考慮到在 IDM 中各方案的合作關係(collaborative),再發想下一步的功能創新路徑(roadmap),才不會人云亦云,最終落到只能從事價格競爭的境地。
附帶一提,依照 ABI Research 去年發表研究報告,在 IoT Value Chain 中,硬體的產值只佔 3%,如何在硬體中帶有 connectivity 或 value-added services 的元素以增加價值是一個對製造物聯網硬體的廠商來說既殘酷但又不得不面對的議題。
讀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問作者,這樣困境有解嗎?不論是物聯網應用方案、其中各階段的加值服務(value-added services)、相關的硬體,周圍(ambient)、上下文的(contextual)、連續(continuous)、合作(collaborative)、對話(conversational)這些 圍繞著使用者體驗的判斷標準,都很適合從人本計算 (Human Centric Computing 或 Human Centered Computing,HCC) 去探討。
HCC 簡單來說包含了兩個面向: 人機交互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與 資訊科學 (Information Science)。前者可以從人因工程學(Ergonomics)或各種具有運算量裝置的使用去理解,後者則更重視資料的收集、操作與使用。HCC 是個學者分別從電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溝通研究、圖形設計、工業設計等不同的學科切入的綜合學門,目的是建立有效協助人類活動的計算系統。
物聯網的世界是個分散且破碎的網路,幾百億個不同的裝置同時在運行,有穿戴式裝置、車聯網裝置、手持式裝置、家庭或工廠或商店內固定裝置等交織成一個無比複雜的資料網路,即便只是處於方案最邊緣側的感測器或通訊模組,如何強調比同業的競爭產品為使用者考慮地更多,就是價值增加的關鍵。
借用一位讀者舉的例子,筆者不是鼓勵鏟子的製造商轉行賣豆花,那與廠商原本的核心能力完全無關。但是區分專業農夫使用與每週使用一次的半調子文青使用的鏟子卻是一個有意思的思考方向。後者,因為較不專業與較低的使用率,如果在鏟子上加裝壓力或土壤土質感測器,及時回饋文青這片土地適合種植哪一種植物或最好挖多深,甚至連結到種子挑選與種植建議等等,想必會受到不少每週或每月農夫的追捧吧。
這種為使用者多想一點的服務心,絕不只適用在組合物聯網應用方案的系統集成商(system integrator,SI)的方案設計之初,相關硬體的製造商也應該提前將這樣的人本計算概念放在產品研發的最前端。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定義 HCC 為一個三維交互的系統:人類、電腦、環境。筆者個人的淺見則認為, 電腦應該包含任何有運算量的裝置,環境則應該包含所有聯網的在使用者身邊服務或收集數據的裝置 ,尤其是將應用情境放到智慧化數位生活圈中時,每一個 SI 與參與其中的軟硬體廠商眼中不能只是將目光放在自家的產品上,設計開發前應該更積極地運用 HCC 擴大思考範圍,為自己的產品或方案創造在物聯網時代更獨特價值,做得到這點,小國一樣有大生意可做。
(作者劉建志,原文標題為 〈將人本計算納入物聯網設計中〉。首圖來源: Pixabay )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物聯網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