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微博发了一句“今天天气不错”,这句话版权归我吗?

这几天,新浪微博又因为版权的事情火了,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中!

  为什么要用“又”这个词汇,是因为新浪自成立以来从论坛到新闻,从新浪博客再到今天的微博,几乎在不同历史事情都遭遇过大规模的版权或者著作权的争议,这一次的微博版权争议只是之前几次的翻版罢了,当然因为微博用户够多,引发的讨论和争议远超过去几次。

  9月16日凌晨,新浪微博向所有用户推送了一条弹窗通知,单方面宣布:“未经微博平台事先书面许可,用户不得自行或授权任何第三方以任何形式直接或者间接使用微博内容”。按照这个规定,业界普遍理解是:原创内容的版权归属于微博,我们用户不同意就不能使用微博。

  随着网络上各种解读和争议之声四起,微博官方做出回应,称版权或者说著作权理所应当是属于内容创作者所有的,权利本身都归属于作者。微博作为发布平台只享有一定范围的使用权。用户完全可以发布到其他平台,但是未经微博平台同意,自行授权、允许、协助第三方非法抓取已发布的微博内容,是不能允许的。

  争论来争论去,这个话题还和10几年前的几次版权风波争论的方向一样,没有任何创新。今天我们还是换一些角度来聊聊这个事情,当然我们的标的不仅仅局限微博,也包括其他新的媒体和自媒体内容呈现平台。

   1、短句或短文的版权界定

  撇开任何规定不谈,就从道理上来看,假如我经过研究分析,写了一篇原创的5000字大论,无论如何这篇文章版权属于我,这点应该没任何争议吧。那同样,假如我今天心情好,写了一篇原创的文章,发在微博,全文如下“今天天气不错,我高高兴兴的上班去了”,那么请问这篇文章(这句话)版权属于我吗?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也不知道答案,真的很难界定!虽然“今天天气不错”这句话的确是我原创的,但这句话有很大的可能别人也说过,那版权到底归谁呢?亲爱的读者,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2、天下无权

  忘记是方兴东还是哪位前辈说过一句话:博客文章没有版权,正是因为没有版权,才能让博客文章广泛传播!现代人可能无法理解这样的话,但在中国互联网早期,“开放、自由、免费、共享”几乎是所有人都信奉的基本原则,那个时候从文章到图片、从代码到程序,很多人都以开源为傲,简单点来说早期的中文互联网是一个蛮荒发展但非常有爱的时期,这个时期很少有版权争议,但也很少有人拿别人版权牟利。

  时至今日,不管版权类法律怎么规定,也不管别人如何对转载者进行追责,但我的文章,我依然可以拿出来我十几年前的声明:任何个人和组织、机构,只要标注我的名字和文章出处,就可以未经我的同意,随意免费转载我的文章!

  3、双刃剑

  保护版权、尊重版权,为版权产品付费,是今天行业的共识,基于此包括腾讯视频、掌阅、得到等产品,获得了巨大的付费收入。然而客观的讲,版权保护真的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如果不是因为盗版的微软XP系统在中国流行10多年,中国互联网绝对没有今天的成就,或者说要达到今天的规模,时间上会晚几年。

  当然,我不是要为盗版开脱,在今天内容泛滥的时代,版权保护带来的利远大于弊,一大批互联网企业通过付费订阅实现盈利,已然能说明一切!这两条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出现,盗版侵权比中国任何一个时期都严重,已经妨碍到广大创作者的创作激情,所以从未来发展来看,我们要为致力于版权保护的平台,叫声好!

  4、幌子

  其实很多人都已经看出来了,这几天微博的版权之争,表面上是版权问题,实质上是更深层次竞争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今日头条!

  也就是说版权新规只是一个幌子,如何钳制今日头条才是微博真正的目的。今日头条虽然也是在争议声中发展起来,但这几年势头非常猛,它还没上市,但估值应该和微博在一个量级(200亿美元左右),在打败了一个个竞争对手后,今日头条把目标瞄准了微博,推出了“微头条”,这个微头条从界面和使用来看和微博没多大区别,并且通过内测的情况来看,超越预期,知名公关营销人士赵宏民甚至表示“微头条”会成为下一个“微博”,建议广大自媒体开始发力做“微头条”。我们可以预计,版权上的“二选一”只是一个开始,2017到2018年期间,微博和今日头条还会在更多层面展开争斗。

  5、黄雀在后

  微博和今日头条都是继BAT之后,发展起来的超级互联网平台,二者都抓住了各自的市场红利,走到了今天。为了生存和话语权,展开了争夺,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微博和今日头条(当然不仅仅今日头条,也包括其他十几家新媒体平台)在当前维度进行争斗时,有人在更遥远的未来“人工智能写作”领域取得了突破的进展。这里的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机器写稿,还包括把脑电波转化成文字的更高级的黑科技。知名互联网专家刘兴亮近期在第八届山西IT大会上发表演讲时,透露他近期访问硅谷的成果“我亲自体验,硅谷有公司已经研发出把脑电波转化成文字的技术,虽然目前准确率只有10%,但足够让人震撼”。在中国以百度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很可能就会成为那只黄雀。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版权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