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交产品:逻辑、情绪、未来和根本

陌生人社交的逻辑总结起来就是:把握人性和创造归属感。

这篇文章主要讲四件事:

  • 画一张基于产品诞生逻辑社交产品分类图,看一看现在的陌生人社交产品的一个大的诞生逻辑。
  • 我们看一下这接近十年时间段内,陌生人社交产品的演进过程中的用户情绪变迁,是为无稳固关系社交的三个进程。
  • 看完历史,预测一下未来,无稳固关系社交的三个路标,也是三个未来发展趋势。
  • 探讨一下陌生人社交的根本是什么?

无论是做什么产品的,都有做社区,做社交的冲动。或为了留存,或为了野行,反正一个成功的产品,发展到后面不做一点和社交有关的东西总是心有不甘。
各大APP社交之心不死,阿里百度诸多巨头蠢蠢欲动,后来者前仆后继,我们就来一看这水大鱼大的社交产品市场。

一、社交产品概略图

本文所涉及的社交产品主要为国内市面上的现版本社交产品。本篇文章的分析主体是以社交为核心目的产品,所以像马蜂窝、豆瓣、天涯、百度贴吧等内容型产品就不在本文的社交产品概念涵盖范围之内。
我按照产品逻辑对社交产品做了一个分类:

稳固程度是由联系人在一个产品上的留存度来衡量的,也就是用户将通讯录留在一个社交产品上的多少来衡量。
上面的表格是一个相当粗略的划分,事实上脆弱关系链和无关系链社交产品还可以有更细化、成体系的划分方式。
目前有一个大概的想法,按照产品逻辑可以粗略分为以下两类:

  • 新的社交路径:探探、summer、JION、她说等等。
  • 不同的社交场景:微光、玩呗等。

方式是由需求驱动的,对于新方式的探索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用户需求的把握,而探探就是其中的最成功者,至今很多社交产品上都可以看到“探探模式“。
不同的社交路径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应的用户微妙心理也会相当不同,相应的社区建设也要与社交路径相匹配。具体的微妙之处,大家可以对比探探、JION去体会。
人群限定上,主要有以下三类:

  • 针对某一独特社交需求的产品,比如婚恋、职场等等。
  • 按照社交需求的微妙心理差异,在整个人群中圈出一块,作为目标人群。
  • 亚文化群体:跑酷、古装、二次元、同性恋、丧文化、佛教徒等等都可以针对这个亚文化群体做专门的社交软件,但是有两个问题也很重要:一是亚文化群体的人数可以支撑起一个社交APP,实现APP的自盈利;二是亚文化的规则,像街舞,街舞舞者之间都是谁也看不起谁,这种文化就很难将他们聚集在一个圈子里,相应的社交APP也就基本不可能成功。归根到底,这种社交软件大多就是在做归属感的事情。

人群限定本质上就是归属,如果人群本身的归属不能成立,那产品也就没办法成立,没有刚需,何谈其他。(关于刚需、痛点、高频,请看我这篇如何判断一个项目是好项目。 )
方式和人群,两者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只是会在不同的社交产品里面更有偏向性。
产品逻辑,这篇文章中指产品的核心定位、功能设计等产品层面的一切内容。

二、无稳固关系链社交的三进程

2.1 陌陌:开启新征程

陌陌的第一版发布是在2011年8月4日。
微信的第一版发布实在2011年1月21日。
2011年9月,陌陌iOS版上线一个月用户达到10万。
2011年8月,微信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用户达到1500万。到2011年底,微信用户已超过5000万。
陌陌最开始的产品定位就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社交软件。
微信当年跨越鸿沟的功能就是“查看附近的人”这一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已经很少用到的功能。那时当年,微信还有一个称呼,叫做“约炮神器”。后来微信做了监管,取而代之承接这个称呼的就是陌陌。
是不是出奇的相似?
我以前看过一个观点,社交分两种:荷尔蒙社交和非荷尔蒙社交。虽然不尽其然,但也鞭辟入里,特别是对于没有稳固关系链的社交产品中。这是所有陌生人社交产品的原罪和天然的灰色地带。
想要以后活下去,那么在合适的阶段清除这些散发着粉色和黑色气息的内容,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当断则断,不断必由后患。
搭上移动互联网顺风车的产品不少,美团、滴滴、映客都是,搭上社交产品移动互联网的也不少,但目前来看,最成功的就是微信和陌陌。
一个用自己的社交网络覆盖了全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一个成为了陌生人社交的第一巨头。
时代使然,机会使然。但是浪花滚滚,潮水涌起,后继者数之不尽。

2.2 探探:将一种欲望发挥到极致

当一个带着强烈的荷尔蒙社交需求的用户来到一个社交产品上时,什么是他第一眼最关注的是什么?
——是看脸。
虽然我们在文化上、道德上对于“以貌看人”是抱有歧视的,但是实际上,套用一句之前的网络流行语描述,事实上的人性是:“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所以,在社会学角度爱情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个社会过程。它涉及竞争、冲突、权力、金钱、道德、性爱、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等,这些都是在社会过程里面产生出来的。(引自孙中兴教授《爱情社会学》公开课)
在古代,做官有一项要求就是:“容貌端正”,所谓魏晋风度之一就是“要长得好看”,古人其实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长得好看的社会价值。
而探探,是第一个这么做的,把这一切都赤裸裸的展现出来,要不要聊一下?
——先看你长得帅不帅、好不好看。
这个真是把我们生物性的一种选择发挥到了极致,直戳痛点。所以,探探也因此成为继陌陌之后最成功的陌生人社交APP。
而探探的这种模式,现在在诸多的APP中可以见到,特别是最近兴趣的微信小程序恋爱社交APP上,看脸真是第一要务。
后面的声音、视频都是在探探这种方式上的延伸,特别是声音社交产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有一大批产品涌现。
形、声、闻、味、触,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有下一个可以颠覆探探的产品出现?

或许要和微信一样,等到下一个技术革新的时候。

2.3 ta在、一罐:一种厌倦之后的回落

ta在自称反社交,开启社交2.0时代,我想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么说,就要看你以什么样的依据进行划分了。
在我看来,ta在可以称得上现在无稳固关系链社交产品的发展的第三段了。如前文所说,陌陌为首开启了这个市场,探探将一种欲望发挥到了极致,那么一罐、ta在所代表的产品是一种回落。
“在一个平台上呆久了,认识的朋友多了,就不想发言了”
我第一次察觉到这个因素实在那块号称打造中国人facebook的微脸上。有所留意,但是没有细究,事实证明:总有聪明的脑袋会注意到这件事情,并且去深究他。
ta在、一罐,甚至大洋彼岸那个Snapchat都是这种需求的产物。
在所有人想办法让你在一个圈子里认识更多的人的时候,有些人想着,需要一个没有人会认知自己的地方。
一罐给每一个用户披了很多马甲,ta在把每个人封闭了起来,相望而不相识。
张小龙把朋友圈比作广场,现有有很多人在这个广场上发言感到恐惧和厌烦,许是人太杂太多不好发言,许是人天生喜新厌旧,反正这样的情况日益高涨。
链接已经做得够好够多了,欲望已经有很多释放的场合,但是还缺一块。
一片宁静的自留地,很多人这样形容一罐和ta说。

三、无稳固关系链社交的三个路标

看完历史我们看一下未来。
路标这个词,第一次听人用是马化腾分析“移动互联网的七个路标”,虽然全程干巴巴的,但是现在看来所讲的预见都成为了事实。原我写的这三个路标,也能成为预见。

3.1 更多更好的触发点

所谓触发点就是要给两个陌生人提供相互交流的铺垫,让两个人自然而然的产品交流。探探做的最直接,两个人的触发点就是看颜值。
现在大多数陌生人社交软件都可以直接私信对方。但是这种情况下,一般一个用户很难主打去和对方聊。没有原因,除非那个用户就是去约的。游戏化社交(玩呗)、内容社交(微光)、答题社交(summer)、刷脸社交(探探)都是这样的一种尝试,期待着更好的触发点设计。

3.2 更多更好的促谈点

促谈点就是促进交流,不要让两个用户相顾无言,不知言何。
我第一次是在一款主打校园恋爱社交的APP,Summer中见到,这款产品的聊天页面设计了互动功能。
用户点击功能按钮之后,系统会自动分发问题,促进用户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
类似的功能的探探也有做,探探会在两个人匹配之后系统自动发出引导语。
这以后会是一个趋势,至于这个预测是否正确,几年之后我们去看一下这些社交产品的功能吧。

3.3 更好的用户表达环境

有很多人,他们就是单纯的观观光者,用张小龙的话说:“他们经常来广场看被人,却从不在广场上发言。”
快手的社交关系的形成,除了快手的普惠策略,产品设计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良好的社区环境。
在快手你可以在很多用户的快手账号上看到“感谢平台”、“感谢官方”这样的话语,百万粉丝的大号也不例外。
快手上用户之间传达的是善意、是温情,所以用户才愿意在这样的平台上表达生活。
社区这个词原本就是从现实生活来的。
社交产品某种意义上是手机中的社区,而没有人愿意在一个充满戾气和负面情绪的环境里生活。
最后简述一下我认为的陌生人社交的根本: 把握人性和创造归属感。
社交就是人欲望合集,但是这欲望中会包含很多微妙的情绪在里面,对人本身的把握就是社交产品的根本。
马克思说:“人是所有社交关系的总和”,而不同的社交圈子的存在归根到底就是人的归属感。做好归属感,就是脆弱关系链社交产品留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
如果你不认同,或者略有感觉但缺了什么,那就请多多安装一些社交APP,我想到最后,你一定会理解到归属感的价值。

 
作者:曹同学,公众号:曹同学的产品小屋

关键字:业界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