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反吃瓜学
编辑导语:互联网上的信息更新速度极快,其中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只要你使用社交媒体,你就难免会接收、或被迫关注这类热点信息。此时,假若你没有甄别能力、或克制自己“吃瓜”的能力,你就可能被卷入信息的洪流当中。
互联网上每隔一周平均有2个热点,大概是一个大热点一个小热点,这些热点叫做“瓜”,即便对热点不太感冒的人来说几乎都因为身边朋友圈转发、关注好友的微博转评赞以及各个资讯平台作者评论而“被吃瓜”,这种状态一直构成了互联网热点的常态。
因为有人关注所以形成流量,就会卷入很多内容生产者参与跟风,由此形成信息冗余,有的朋友因为热点分歧站队而闹掰;有的公司因为员工吃瓜式“摸鱼”而效率低下;有的人由于一个瓜吃完了又去吃新的瓜,久而久之跟着瓜跑,导致焦虑、失眠、颓废抑郁甚至身体都出了问题;有的“瓜”相当狗血、阴暗、负能量而长期占据热搜、头条以及朋友圈,大量消耗公众注意力,有的热点甚至造成人群维系的精神分裂……
这些有些走火入魔的吃瓜现象,极大地转移了人们专注于自身现实改造的精力和时间,本身并不创造社会价值,由于波及面广、无法控制,而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的损失,可以说大家都深受这种低劣互联网信息爆炸带来碎片化、粉尘化的荼毒。
因此,“反吃瓜学”应运而生,它来源于人的大脑对于过多杂乱并且有害信息自我隔绝的免疫机制,已经存在于每一个人大脑之中。经过一部分人(比如靠谱的阿星)实践,能够更好帮助人应对突如其来的热点和吃瓜消息,掌握了相应的“反吃瓜学”原则和技巧的朋友会吃饭胃口更好、每天睡觉更香、体力精力更充沛,能够从“百瓜丛中过,片瓜不沾身”,面对热点泰然处之。
一、“不移情”原则
每天这个世界上发生很多重要的事情,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成为热点,但凡能够成为热点被人们所讨论,一般都是能够迅速点燃人的情绪的事情,而这种点燃发生的原理主要来自于“移情”,就是一个吃瓜群众把别人故事投射在自己身上,好像自己经历了一样,于是就是产生了各种情绪反应。
事实上,在心理学精神疗法之中,医生对于病人产生了同情就是移情,而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医生会采用“反移情”方法,就能够自觉隔绝90%以上的吃瓜内容和信息感染。
当心理医生不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就会在治疗精神病人心理问题时自己也患上同样的心理疾病,有些心理医生因为无法做到这点,内心塞满了精神垃圾而移情自杀,在张国荣最后一部影片《异度空间》就反映了这种悲剧。
保持“不移情”原则前提是自己感情不泛滥,不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任何热点对象之上,参与者要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什么事情都就事论事那将异常简单明了,正是因为在传播者之中不断移情和植入个人情绪导致舆论万花筒。要做到“反移情”,必须把热点“对象化”,拉开一定的距离,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故事主角和自己(生活、性格、职业、经历)有何相似性?如果自己认识的人并且有这种相似性,是否会表现出同样的状态?对于身边的人发生这种事情是否表现出同样的参与意识?我掌握的信息多不多?是否是在窥探别人的私事?从中我是否能够获得益处,处于分歧的一方赢了是否会分给我钱?我在表达观点之前是因为我移情了,所以我说的并不客观?我并不需要类似的情感突破口和宣泄口,我是否有自己的思想领地?」
二、“不动心”原则
不移情是不卷入过多自我进到吃瓜热点之中,以免自己“入戏”太深;而“不动心”是对于热点本身保持冷静,不做任何了解,如果有人问题对某某热点怎么看,你说“具体啥情况你说说看?”“这事我还不了解,啥情况?”“新闻么错过了”,这基本上就接近于了“不动心”的意思了,没有下任何判断,也就不用站队任何一方。
古希腊哲学家皮浪有一会跟一群人坐在群里渡河,忽然一阵狂风大作,所有人都惊慌失措,方寸大乱,大呼小叫,待到风平浪静之后,人们问皮浪为什么无动于衷跟没事一样,皮浪笑着指着船里的一头趴在船里哼踹气睡觉的猪说,“聪明人应该跟这头猪一样不动心。”
皮浪是西方哲学史上怀疑派鼻祖,他怀疑一切事物的真实性,大致意思是,你不能说一件事情、一个人是这样,或者说事情、一个人是那样,因为你在说出来的时候已经带进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个人喜好,因此不能够用自己的肯定或者否定来判断事物或者人。
我们只能说“有可能看起来是这样”,“也许可能是这个样子”,“我自己说的也是错的,我只表达我所看到的,而我所看到的是片面的”,甚至在我表达之后就已经错了因为那个事情、那个人不是我了解的那样,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主要办法就是“悬置”一切判断,“中止”任何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这就是“不动心”原则。
如果不懂这种“不动心”原则,就无法了解胡塞尔发起的现象学运动——“面向事物本身”的含义。
如今,我们也处在移动互联网信息大河之上,随时都有大风大浪打来,这些即为热点,而能够保持“不动心”的人极少,皮浪认为一切“象”非真实,只是某种实在的表现形式,这是反吃瓜学应该膜拜的境界。
三、“不参与”原则
任何吃瓜内容如果没有人去参与转发、评论、点赞、阅读,那只是一个普通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吃瓜本质并不是内容或者新闻事件,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自觉参与的共同行为。
如果我们遇到一个周围人都在很狂热参与的事件,你能够不跟着做上述任何动作,不在任何一个平台上发表意见,不在任何群里进行讨论,甚至相应的内容你也没有任何阅读了解的欲望,就做到了不参与。这个瓜、热点对你毫无价值,也没有任何干扰。
这条原则也可以称之为“打酱油”原则。当年“艳照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广州某电视台随机采访了一位街头大哥对此事的看法,这位大哥说了一句话“关我鸟事,我是来打酱油的。”这位大哥一度还被人嘲讽,现在看来却是有先见之明,现在已经不是2008年,在最近两年的明星出轨、睡粉、Xdu、偷税漏税之类的事件层出不穷,如果没有“打酱油”关我鸟事的心态,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吃瓜能把人吃撑死。
当年小米提出参与感这个原则的时候非常火,作为一种新营销方法实际上是让参与者把自己带入到产品之中就会自行圈粉,也就是说,参与本身的行为是有巨大的商业价值的;而对于没有价值的热点深度参与,意味着对有价值的事情必然是浅参与。
反吃瓜学提倡每个人在网络热点上保持“打酱油心态”,关注自己(家)的事情重于别人的事情,不咸吃萝卜淡操心。
四、“一瓜未吃到,奖励自己一次”
有一种人是什么热点都希望了解,如果不了解就会感觉自己落后了、闭塞了,孤陋寡闻了,这实际上是“焦虑”。
本身我们需要了解到互联网绝大多数能产生热度的新闻或者热点事件并不是什么深度内容,绝大部分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是什么好事,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好东西是很少能够传播,大部分都是面对面小圈子私下里交流碰撞出来的,有的是更加系统的书里面。关注吃瓜内容越多,其人越是浅薄。
人只有一种时候是落后的,那就是他自己越发固执、颓废、堕落、顽固的时候才是落后的,只要一个人保持开明、积极进步的心态时候他又怎么可能会落后的。
反观那些沉迷于吃瓜中的人实际上各执己见、相互撕逼时,实际上已经处于一种消极的大脑思维退化、打鸡血又被操控的状态了。
疫情期间很多人情绪处于压抑状态的,有很多人在压抑之中精神垮掉了,这个时候网络上有不断的吃瓜消息和热点的话还能跟着嗨一嗨,这样就处于活跃状态了,既然没有正事干也不至于无聊,对于这类人来说吃瓜是有正面价值的。
但是如果你不属于这类人,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干,疫情倒是一个很好的能够沉下心来干一些以往觉得比较难的事情,比如我就在疫情期间关在家里把《媒体化战略》这本书写完了。如果跟着吃瓜的话,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完成呢?!
如果我们被问起知不知道某个瓜,或者某个热门事件时候,在自己潜意识里都应该为自己在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而感到庆幸,并给自己一些肯定比如我是一个认真工作的人,我当时正在做一个很赶趟的工作进入到了忘我状态,我应该给自己网购一件购物车的东西作为奖励等等。
事实上,反吃瓜学才是真正的对自己负责的长期主义,他们坚信:深度思考者才是能够创造价值和成果的人,他们能够得到的更多,而这只是自我激励和正向肯定远离吃瓜的方式。
五、“不在工作时间玩手机”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吃瓜群众,没有任何人会在任何吃瓜话题上与自己有相同的意见,因此吃瓜不能视为社会行为,而是一个私人习惯,任何吃瓜消息都可以视为街边路边摊新闻或者八卦长舌,而不应该视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新闻,尽管各个媒体版面上的所谓社会新闻基本都是“三俗”内容,但是真正社会并不是如此,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既然吃瓜不可能交到朋友,那么吃瓜只能作为私人娱乐,这种娱乐发生的机制是打开手机看新闻活动应该看做是一种休闲的逛街行为,而点开某个新闻APP应该看做是进了一间能够挑选吃瓜或者满足自己私人趣味的“店铺”,而点击朋友圈应该视之为排遣时间、消除寂寥的“钻网吧”活动,真正的朋友或者同时可以不需要看对方的朋友圈,在中国有三亿人设置为三天可见的用户。反吃瓜者应该自觉把朋友圈当做非真实的社会,而是新型的网络聊天室和交流活动空间。
在上述认知基础上形成一个自我约束的规则,那就是不在上班时间(或自己规定工作内)玩手机。这样做有一个好处是同样能够接触到大热点,因为几乎所有的热点消息都会在周末休息时间或者小长假时放出,从而寻找到自身的热度,如果我们是媒体人或者工作所需,做不到杜绝社会热点,保持工作时间不参与任何热点或者吃瓜行为,在周末也会有瓜主动砸过来。
六、“留在周末集中处理近期热点”
往往一个热点过一周之后就不会有人再关心,很快就有新的热点替代,信息时代吃瓜群众就像渣男,别看他当时移情很深、参与用心,但是过后“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有的人面对热点反射弧会长一点,到一个星期之后才知道已经没有人再会进行讨论了。
不过一般吃瓜热点如果有三轮反转的话,正好一个星期,在一个星期之后就可以看到整个事情全貌,最差劲的吃瓜群众是全程参与全程被反转,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而高明的吃瓜群众直接看结果就行了。一般到一周之后统一看在看热点内容,或者看新闻APP比如即刻、QQ邮箱整理的一周热点,或者Readhud小程序了解上一周动态即可,完全没有必要每天都接受最新的热点予以跟进。这已经算是非常上心和关注热点内容的了。
所有热点都是偶然发生的,有些是算法匹配、有些是公关营销推波助澜,偶然之中有必然,想要主动跟进热点往往疲于奔命。
明智的人应该只关注兴趣领域或者垂直行业领域的有价值内容,没有人知道所有,每个人穷其一生也只知道很小一部分东西,按照现在互联网每一天创造信息内容,一个人要想全部看完,得从夏朝活到现在昼夜不休息、全神贯注才能完成消化完,关键是还没有什么卵用。所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就足够了。
七、最后
当然如果做到不移情、不动心以及不参与,基本上是所有负面消息或者网络热点都无法影响或者打扰到一个人,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内心纯粹,认真生活,并且把互联网当做个人进步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互联网反吃瓜学主张,“吃瓜”应该是一种病态行为,而不应该成为网友上网的“常态”;少一个人痴迷于吃瓜,这个世界多一个明白人。
作者
靠谱的阿星(李星),公众号:靠谱的阿星,科技自媒体&媒体专栏作家,专注于公司商业模式研究和互联网行业分析,靠谱汇创始人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