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旅游的年轻人,迷上了逛菜市场
一、在菜市场,抢一条河鱼
7秒钟,一条鱼就能安静地躺在塑料袋里。
这样的速度在菜市场里再平凡不过。摊边的林一却吓了一跳,她在外地工作,鱼倒是见过,不过是死鱼,和冰块混装在一起,都是物流的痕迹。但她的目的地不是这里,她说自己要去买河鱼,一种只存在于本地早市、食指粗细的小鱼。
这种小鱼不存在于别处,就在当地。农民们需要在天刚蒙蒙亮时从郊外的河里打捞,赶在将死之际把它们摆在市场路口的篮子里。河鱼个头小,鲜辣入味,深受当地人喜爱。秋天到来,河水越来越冷,鱼也越来越少,一斤河鱼的价格甚至涨到了25元,但却能在不到8点的早晨被一抢而空。
这也是林一放假后难得起早的原因。25岁的她长期在北京工作,这次国庆回家,哪都没去,菜市场倒是成了天天打卡的地方。用她的话说,在湿漉漉的菜市场,不顾形象抢河鱼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假期。
很难想象当菜市场和年轻人相互勾连时会发生什么,这看起来像是一种都市传说,但事实上,菜市场确实成为了年轻人喜爱的地方,甚至是旅游、回家的打卡地之一。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近一个月,“菜市场”搜索量环比增幅超120%,相关攻略笔记数增幅超110%,评价数增幅超170%。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搜索“菜市场”的用户中,20-35岁的年轻用户占比超过70%,其中超6成为女性用户。在小红书,“菜市场漫游指南”话题已经收获了超过6000万的浏览量,而豆瓣“菜市场爱好者”小组也达到了接近16万人。
菜市场成为年轻人CITY WALK打卡地
新鲜的、原始的、明艳的,菜市场的功能性正在转变,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是一种生活的抚慰和照见。但更多的,在县城菜市场里,林一看到了人和食物最真实的关系。
国庆假长,又是摆桌办酒的大日子,菜市场的干货店老板娘忙得午饭都来不及吃。她告诉林一,市场里蔬菜摊位老板的女儿在这个国庆出嫁了,她一口气送了18斤线面。按照当地的风俗,线面越长,未来的日子就越绵长柔软。
人情往来,在菜市场最为常见,甚至菜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基于人情的交易。在平时,付账时如果遇到几毛几分的零头,老板们要么干脆一口抹去,要么拿起一根辣椒、一把葱,给数字凑个整。
只是有时候,人情也成了一种负担。林一的父亲常年在一个猪肉摊买肉,和肉贩老板也成了朋友,为了照顾兄弟,父亲从此再也没有踏进过别人家的铺子,肉贩也趁机将平时卖不出去的猪肉成堆塞给了他。只是那些猪肉,最终都成了冰箱里僵硬的冻肉。
这是菜市场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林一所认为的生活哲学,在商贩的眼里,只是一种纯粹的交易行为。
她甚至在菜市场街边,看到了县城里的流动摊贩。一个年过60的老人告诉她,如果不是国庆城管也放假,自己不可能明目张胆出现在这里。他是县城下的村民,没有固定摊位,平时就隐藏在菜市场深处的巷口里,卖一些自种的芋头和南瓜。自己没有微信,干脆就用女儿的收款码,每到月底,女儿再把这笔收入清算给他。
尽管是自种,老人的生计倒还是门四季的生意。他说,芋头好保存,可以卖到来年2月,等春天来了,萝卜和青菜长大长高,日子就好过了。
二、无法被取代的菜市场
作为一种散漫、原始的交易方式,关于菜市场是否会在未来消亡的讨论,早在90年代大卖场进入中国后就开始了。
某种程度上,菜市场与现代社会的规模零售背道而驰,它没有成熟的供应链,一个菜市场的商贩一生甚至都要局限在几平米的摊位里。但有意思的是,菜市场竟然成功抵御了大型连锁超市,社区团购和生鲜电商的冲击,直到今天,它依旧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究其原因,菜市场的烟火气和野生拯救了它,甚至有人说,传统菜市场,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底色。
鱼腥味、泥土味、昏暗的灯光和拥挤的蔬菜水果鲜肉贩子,这些生活细节让林一觉得鲜活,在北京,她很难和周围人发生联系,手机里的蔬菜和鲜肉永远都是标准比例的图片,她闻不到、看不到、也触碰不到最真实的食物。
这种野生性,甚至给菜市场带来了新的演变。Prada曾经联名了上海乌中市集,将蔬菜水果和时尚联系在一起,吸引了许多时尚博主打卡。大片的品牌印花和菜市场与生俱来的颜色,冲撞又融合,或许在品牌的考量里,菜市场天然的生活属性和背后的想象空间是Prada与其合作的重要原因。
一些菜市场甚至成为了城市地标与景观。在过去一个月内,人们为了吃到云南当地可食用的鲜花和野菜,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关键词搜索量环比增长接近190%。作为厦门当地海鲜市场,厦门八市如今已经是游客打卡地之一,海鲜甚至不用走出市场,直接就到了餐桌上。在重庆,烤肉店和咖啡馆甚至开到了菜市场里去,人们早起喝杯咖啡,买完肉菜就回家。
更重要的是,菜市场托起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社会学教授项飙曾经用“附近的消失”指代社会微观层面的一个长期趋势,描述我们正在远离那些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连接。在这种程度上,菜市场就是一种真实又复杂的“附近”,在它的空间内,不乏有人与人、人与食物、人与场域的关系。
一个卖家禽的商贩告诉林一,自己每周都要去附近的乡镇收购农民们养的鸡鸭和鸽子,如果没有菜市场的存在,这些农村散户自然要被大型超市所抛下。
和城市不同,商贩们还是当地一些小饭店承办小型酒席的重要支撑,在国庆,每天5点不到,饭店老板会赶个大早找到他,定下一天的家禽供应量。至于附近的猪肉贩子,嫌收购麻烦,干脆自己养起了猪,他在郊外一口气养了60头猪,一周杀一头,就这样供起了猪肉摊一年的肉量。
有意思的是,在阳光玫瑰上,林一还发现了县城里的“附近”变化。国庆回家,她看到曾经的“爱马仕葡萄”阳光玫瑰突然出现在了菜市场每一家水果摊子上,10块钱一斤。一问才知道,县城一家农业公司收购了120亩地,种下了一片阳光玫瑰园,有了产地,阳光玫瑰从此在县城再也不是什么稀奇水果。
某种意义上,菜市场是除了大自然外,最能感知四季流动和风物的地方。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当菜市场走向网红化后,将野生气息丢失后,反而变得如此乏味的原因。
在林一即将离开菜市场时,她又路过了一大片的流动商贩,一个女人正坐在地上卖田螺。林一问女人,你的田螺和别人有什么区别?
“我这是喝山泉水长大的田螺啊”。女人告诉她。
作者:钟艺旋;编辑:董洁
来源公众号:36氪未来消费(ID:lslb168),在这里看到消费的未来。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