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中国式养老(2):帮老人省钱和赚钱,你能打持久战吗?

六问中国式养老(1):万亿市场,和你有关系吗?

之前《 六问中国式养老(1):万亿市场,和你有关系吗? 》中,黎阿姨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第1-2个问题---主要阐述的观点是:在中国养老产业和事业界限尚未清晰的情况下,老人有限的养老金收入将主要用于自身的养老和应急照料,因而显性的强刚需---“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陪护”,就成为养老行业创业的切入点之一。

今天我们要继续讨论:老人的存量收入有限,有办法激活老人收入的增量吗?

提升收入的方法是开源和节流,我们依次进行梳理:

1、被动节流—紧跟金融体系变化,能帮老人省钱也是机会所在

首先来看政策方面的变化----之前我们提到,养老金的12连涨增加了老人的绝对收入,但由于房产和应急等需求,支配能力并没有明显增强。2016年7月1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延迟退休预计将在2022年进行试点,这将带来的是整体养老金池子的压力相对减小,这里更多的是政策性的内容,与养老市场本身的创业机会关联不大;同样的,开放二胎刚刚过去一周年,无论现在效果如何,其对于养老的长远影响也要到20年后,在此这两点我们都不做讨论。

然后来看金融体系的变化-----“以房养老”和“长期护理险”:

先来看“以房养老”

是指将房屋抵押给有资质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每个月从该机构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去世后则用该住房归还贷款。初衷是把最主要的家庭财富(即房产---2015年中国家庭的人均财富中,其净值的占比达到65.61%)变成“活钱”,既保证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又能增加养老收入。

来看下以房养老在中国的落地情况:

  • 2014年7月初,我国“以房养老”保险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地进行试点;

  • 2015年3月,作为中国首款“以房养老”政策性保险产品,幸福人寿“房来宝”上市销售;

  • 2016年6月底,签订投保意向书的客户有60户,78人---无子女老人占到40%,参保人平均年龄70.5岁;其中32户家庭已领取保险金,以5000-10000元/月居多,平均养老金8465元/月,最高的是一位上海老人为19003元;

  • 2016年9月,《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保监会将在现有四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选择经济条件较好、房地产市场较为规范、当地政府支持的城市和地区纳入试点范围,扩大业务经营区域(例如南京、青岛等)。

可以看到15个月的试运营数据并不成功,原因是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1. 房产价格波动大:房子作为不动产的增/贬值难以预期

2. 倒按揭年限未知:倒按揭期限与老人寿命挂钩同样难以预期;

------需要健康/慢病管理的长期跟踪,个人建档与分级诊疗&保险评估挂钩

3. 制度&业务不成熟:涉及地产、金融、保险、社保等多领域,各地区情况差异大

4. 传统文化障碍:老人更倾向于房子留给子女以减轻晚辈压力

5. 服务供给不足:即便获得更多养老金,可购买的优质适老化服务缺失;

------需要陪护照料/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优质服务供给

虽然以房养老并不能在短期内增加老人收入,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二点健康/慢病管理 和 第五点围绕老人需求的垂直服务,是养老行业的创业机会。我们认为能够让老人和家庭少花钱也能享受到好的服务,这本身也是以节流的方式提升老人可支配收入。

观点1:慢病/健康管理更适合“服务+硬件”

互联网慢病管理的突破点在于数据收集+互动体验,但直接盘活C端用户的难度并不小,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硬件使用能力有限的老人群体上尤为突出。以阿里健康父母关怀计划为例,首先需要串联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首诊服务,再结合智能硬件厂商的相关设备收集并由医生观察分析数据,然后通过运营策略(如购买费用50%-70%左右的现金返还)激励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甚至是在测量数据正常的情况下奖励赠予保险。

无论是IT技术公司通过给医院提供SaaS系统获取门诊体检人群、还是通过机构/医生在线下与病患接触向线上导流,再或是将智能硬件与第三方平台做捆绑,获取和留存用户都是该领域持续性的挑战。整体来说,慢病管理的用户群体意识、数据连续性价值都还属于成长初期,能够有成体系的服务支撑,会比单纯的硬件切入要更具价值。

超级产品经理

图1:服务是基础 硬件是辅助

观点2:优质服务可由老人互助,时间银行仍是概念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将会重点分析“广场舞和家政服务”,这证明老人之间的互助行为已经可以作为优质服务的一类供给形态,老人群体天然的相互理解,能够让相关技能的分享效率更高更具价值。而在丹麦等发达国家,本身也有老人与年轻人混合居住的社区,年轻人只要达成每周固定时长的陪伴/照料服务,就可以减免房租;在美国著名的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筹款10W+美元的“Present Perfect”,也是将幼儿园的孩子定期与养老院的老人聚在一起交流沟通,产生了非常好的互助效果。

但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想用时间银行的概念仍是相对遥远的概念。具体的困难主要是在服务周期、服务项目、兑换方式等多方面。类似的形态是无偿献血机制,但献血的血型、用血的触发机制等相对标准化,也已经多年实践形成了相关的法律规定,相对来说完全非标的养老服务就很难采用此方式落地。

再来看 “长期护理险”

在2016年7月的人社部《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及,将在首批包括上海、广州、青岛等15个城市,用1-2年探索为长期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力争在2020年前,基本形成适应我国社会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2016年10月24日,以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组成的财团,以27亿美元现金收购纽交所上市公司Genworth金融集团(全美第一大长期护理保险公司)的全部已发行股份。

中国的养老保险是对退休后基本生活给予的经济保障,所以养老金常被视作退休工资,并未实现真正意义的老有所“养”。以试点最早的青岛为例,与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类似,采取“跟随医疗保险”原则,即将医疗保险参保人作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参保人;在受益方式上,青岛借鉴了日本模式,仅提供服务,不支持现金给付。但目前青岛面临的问题是由于护理服务分级和失能依赖程度评估工具/机构的缺失,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保险金给付无法与护理服务和失能水平联动。

观点3:长期护理险对陪护类公司利好;适老化居家改造未来可期

按照国家试点的要求,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水平总体控制在70%左右,这意味着家庭/老人只需承担30%的护理费用,按3500-4000元/月的平均照护成本看,将降低至1167-1333元/月,相当于2016年职工平均养老金的50%-60%,这将意味着有更多家庭可以支付得起陪护/照料服务,与保险公司/政府部门共同探索和制定护理分级和失能评估体系,将助力该领域创业公司的发展;而参照日本来看,适老化的居家改造也属于介护险范围内,若该领域开放的话,麦麦养老(智能养老,现阶段与高端机构合作)也将迎来更大的ToC市场。

主动开源—技能分享做网红 共享经济正当时 技术创新是未来

对于活力老人,身体精神状态都比较好,对于当中一部分愿意参与到社会工作中的人群,相对标准化的技能分享就是很好的方式,首先来看“食住行”的基础领域。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案例: 食住行:乐趣多多 顺便挣钱 共享路漫漫

先来看“食”

回家吃饭 曾在2015年7月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北京为例有上千家厨参与,其中70%-80%的厨师是老年人。对比来看,我们近期在建外SOHO区域范围测试来看,最新的数据是周边5公里内,有137位家厨,其中60后36位(占26.3%),50后16位(占11.7%),总体老人厨师的比例为38%,应该说这依然是很高的比例。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3月北京食品药监局的一纸批文,会让共享吃饭模式后续的发展受到影响。

对于“住”

Airbnb 在2015年7月的数据显示,全球有10%的房东超过60岁,其56%已退休,49%依靠固定退休收入生活。在经济收入上,老年房东群体平均接待房客约60天/年,平均收入约 6000 美元/年,这些收入足以支持老人购买各种必需品或外出旅行;在社会认同感上,老年房东有74%是独居或只与一位同伴居住,来往的客人带来了新鲜的世界,老人们更加用心的提供服务,获得了高于其他房东群体7.5%的五星好评。

2016年9月,Airbnb与中国老龄委旗下的华寿之家合作,介绍如何使用分享经济帮助提升生活质量,并利用现有平台帮主老人更好的参与社会活动和文化交流。

在“行”上

滴滴出行 在2016年4月的《移动出行与司机就业报告》中提到,60后的专快车司机占整体的9%、顺风车4%、代驾1%,2016年11月1日网约车新规实施,我们也将关注其带来的影响;Uber美国在2015年1月,已有25%的Uber司机年龄超过50岁,3%本身就是退休人群,此外美国退休协会机构Life Reimagined和美国退休人士协会(AARP)都与Uber持续合作,为平台累计招募近1000名老司机。

观点1: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要和时间做朋友

“顺便”做点“自给自足”的事,获得乐趣,顺手赚点儿零花钱,老人们才会乐于分享:

举例来说,本来就喜欢做饭,也要每天吃三顿饭,顺带手帮周围邻居/上班族也做饭,老头子买菜、老太太烧好、老头子再送过去,看着上班的孩子就跟自家儿子闺女似的,还能锻炼锻炼身体,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同样的,做司机是开了一辈子车了,出门为了解闷,不和家里老太太吵架:);房子住了很久,世界那么大,我没法出去看,那就叫有趣的陌生人来给我家讲吧……

再举例来说,让大妈们不去跳广场舞了,而是拿着手机等着周围3-5公里跑腿的活儿,甭管是洗衣O2O的取送衣服、还是电商/生鲜产品的配送,这本身就不是一件乐趣为先的事情,不是顺便要去做的,更不是自身有需求的事,一旦受束缚(随机性强、时间不可控),自然就不愿意干了。

因此,看起来活力老人群体的供给非常充足,但与年轻人群的共享形态不同,老人并不是最为看重单位时间内的收入提升,而是优先选择能让社会认同感和自身愉悦度更高的方式。

观点2:移动互联网渗透率 + 共享经济发展程度,中国还有很长的路

根据2016年8月皮尤和普华永道的相关数据来看,美国55岁+老人参与共享经济的比例为18%、72%的即将退休者想要继续工作、74%的65岁+人群拥有移动设备,这些都是美国老人再就业的重要支撑。

对应的,2016年8月摩根大通的调研报告显示(26万美国人,2012.10-2015.9长期跟踪):成年人参与到在线平台经济的比例从0.1%提升至4.7%;其中约0.9%的美国老年人(40万+)成为平台的服务供给方。在类似Uber或TaskRabbit的服务平台中,老年人获得了平台收益中的28%;而在eBay或Airbnb之类的交易平台中,获取收益为11.5%。

超级产品经理

图2:美国老人参与共享经济“再就业”的基础条件成熟

可以看到,活力老人的“再就业”+“共享”是养老创业中,相对更容易管理和形成规模效应的突破点,政策相对宽松、市场更开放、老人观念新,是国外同类业务领先中国市场的原因;而在中国的“共享”发展理念、“互联网+”、以及50/60后老人的意识转变都刚刚起步,预计相关领域在接下来的5年内是市场的快速成长期。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老人在分享更专业技能上产生的机会-----从广场舞家政教育,这是三个现阶段50岁+老年人群参与度较高的领域。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Ta们会不会变成移动互联网的新人群?能否与平台一起成长获得收益增量?

广场舞:新晋网红or创业合伙人,大妈们在互联网上吗?

2年来总融资额已超1亿人民币的广场舞市场,成为了老年市场互联网创业的热点,相比照料陪护来说,这个领域更加快乐也更加具有想象空间。关于几家已拿到融资的创业公司我们会稍晚去做单独分析,现在我们更想探讨的是,参与广场舞是否带来了收入增加?到底为老人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我们选取两家典型的广场舞创业公司来看,线下活动+线上社群的“舞动时代”(类似的还有99广场舞、就爱广场舞)、和线上视频的“糖豆广场舞”。

观点1:广场舞网红成线上必争之地 收益可观 竞争激烈

广场舞本身具备强内容属性,因此邀请签约优质广场舞团队+PGC模式定期输出教学视频,就成为拉新和留存用户的重要手段---线上属性更强的糖豆在此领域全面领先,274个推荐广场舞团队、1小时为单位的视频更新、15-30万次播放的单个热门视频……领先于行业10倍级的数据,对应的是优质团队的长期入驻和高频产出。

根据2016年10月糖豆广场舞B轮融资的相关数据,250万日活中对应的274个明星团队,粗略估算(按每个明星团队每天上传1个视频计),相当于有1/10000的线上人群,是有能力、有意愿与平台签约并作为KOL网络老师获得收益增量;这当中可参照的行业典型包括:参加过《中国梦想秀》的广场舞达人毕刚、央视相关栏目的舞蹈老师杨艺(现99广场舞联合创始人),他们在服装、课程、商演等实现了最早期的尝试,根据媒体相关报道,其个人形态的商演课程等可以达到月收入2-3万元左右,成为广场舞相关公司的艺术顾问可获得月收入1-2万元,通过淘宝客等引流至服装网销甚至可以带来4-5万元的月收入。相对来说,在糖豆上的团队仍以纯广场舞内容产出为主,对应的收益主要是平台签约费用和线下商演费用,但已经是流量变现的先行者。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糖豆从工具到社区的过渡已经比较成功,经过领舞到爱好者的工具自然增长,现在已在养生/健身/美容等领域形成线上社群。正在尝试的线上广告是线上社群流量变现的可能性,我们也将持续关注2017年糖豆在更多领域和形式的变现可能性,以及为用户带来的收益增量。

类似的,微博上的王德顺、花甲背包客,以及B站红人局座张召忠等,也都是更早期互联网+老年网红的典型,通过品牌代言/节目录制等都实现了名利双收,相比广场舞来说,这类老人自身的技能/故事/既有影响力都更强。

观点2:线下社群更具变现能力 让更多人一起享受红利

根据2016年8月舞动时代Pre-A融资公布的数据,其在全国拥有100多个市会长,1700个区县会长,城市合伙人数量已覆盖全国70%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其3月营业额已突破千万人民币,其中中老年定制游占到了营收的60%,由会长发起的线下团购占到了30%,周边产品占10%。从其App中的微店来看,确实在新疆/西藏/内蒙/云贵/江浙等地的旅游均有较好的销售,旅游+网红老师教学+广场舞交流/比赛的融合是其亮点。

与平台一起赚钱享受变现红利,应该是更合理的共赢方式----这批意见领袖,本身在传统线下就已经存在团购保健品/养生食品的形态;未来随着各类广场舞App在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和金融理财产品等流量变现上的延展,将可能产生达人分销(三级以内)等收益分成形态。

超级产品经理

图3 基于大妈社群的强信任 达人分销将带来相关领域的收益增量

可见的收益分成来源包括:根据淘宝2015年12月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舞林大妈的标配是437元的广场舞套装;而2015年5月CBNData公布的数据显示,45岁+中国女性在(跨境)保健品和保健器材成交额3年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尤其是保健品类,增幅在2015年仍达到30%;此外,房地产商、银行类公司与广场舞团队的线下合作也为大妈们带来了可观的直接收入增量。

观点3:广场舞App做的是年轻大妈们的生意

我们来看参与广场舞的人群诉求是什么?---健康(锻炼身体)+ 快乐(排解寂寞)+ 成就(获得认同)。那么广场舞App在这几点提供的价值是:更高效的学习优质编舞、更高效的认识靠谱舞友、更高效的进行广泛传播。

以2016年10月糖豆广场舞B轮融资的公开信息来看,250万日活+90%移动端用户,可以证明用户确实愿意通过App满足需求。94%的用户为2-5线城镇女性(典型画像是已婚已育,生活状态接近中老年),以30-55岁(即1961-1986年25年间出生的人群)为主,也就是说真正55岁+的退休女性并不是广场舞App的主要人群;再来看广场舞网红的年龄普遍在35-45岁间,从各广场舞App实际体验来看,至少90%的明星用户头像是在中青年人群,也不是50岁+的老龄人群。

也就是说,广场舞App的核心活跃用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50岁+人群,按照一门生意来看的话,消费能力更强的应该是70-80后人群。在App完成广场舞本身的价值之后,“提升在某个生活领域的效率”是其进一步的自然延展----对于年轻大妈们的功能应该是“优质内容筛选器”,背后的连接关键点是“信任”(例如健康、理财等本身是重决策的产品)。相对来说,年轻大妈们更容易接受移动互联网/电商的形式,也愿意作为意见领袖进行商品背书以实现收益分成;而50岁+的大妈们更倾向于线下的面对面社群连接以及购物/分红方式。

除广场舞外,我们也看到近期上线的专门针对中老年人的友瓣直播,从实际体验看参与人数还很有限,仍处于种子用户运营阶段,在这里不做讨论。

家政服务:10年后还有大龄阿姨吗?

我们接着来分析50岁以上的家政从业人员在互联网相关平台的情况:

我们选取“钟点工”和“老人护理”作为两个最典型的业务进行观察----钟点工是家庭用户最容易决策并体验(价格低至20元/小时起),老人护理则是相对服务周期最长(7-15天术后康复,或1-5年的长期陪护照料)。

钟点工:

首先来看钟点工,由于“互联网+家政”对于阿姨自身的接单数量、服务标准化要求、移动互联网使用要求都相对较高,整体服务供给年轻化已是趋势。因此50岁+的阿姨在e家洁和阿姨帮上仅占8%-10%,58到家几乎没有;而主打“轻管家”概念的好慷在线和小马管家,则以员工制(有社保)吸引更年轻(23-45岁)人群投入家政服务升级,但体验升级的背后是优质供给端的相对缺失。

再来看“家政+互联网”的阿姨来了和无忧保姆,在7300+的阿姨数据中,50岁+占比22.2%,两家的模式均是自营/加盟线下门店,然后将阿姨数据进行互联网化和标准化,本身更多是对门店管理和平台人员的互联网要求更高,因此阿姨的老龄化比例是互联网家政平台的2-3倍,这也与线下传统门店形态基本一致,对应带来的问题是阿姨本身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对比全球最大的家政服务平台Care.com,在其Housekeeping类目上可以看到,平均薪资是14.50美元/小时(相当于98元/小时),平台的服务供给共2186人,抽样1000人,50+占比18.2%。这些50岁+的叔叔阿姨们普遍具备5-10年经验,约80%+是寻找兼职,普遍收入是在10-15美元/小时。其中甚至有70岁的两位老人(最高年龄77岁),可以看到Ta们的简介中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乐趣。

老人护理:

再来看老人护理,阿姨来了和无忧保姆共26801位阿姨可选,其中50+的阿姨占比47.5%。服务供给侧虽然绝对数量较多,但接近50%的老龄化程度,带来的是专业能力和文化层次与用户心理预期不可弥补(年龄大对应学习能力非常有限)的差距。而Ta们正在面临返乡照顾老小及自身养老的问题,因此未来的5-10年一定会面临一线城市的养老看护阿姨荒,这将直接影响到线下存量和创业公司的供给能力。

而在Care.com的Senior Care类目上,平均薪资是13.75美元/小时(相当于93元/小时),平台的服务供给共3855人,抽样1000人,50+占比24%。该人群中约40%具备10-20年经验,约80%+是寻找兼职,普遍收入是在20-25美元/小时。70岁+老人共5位,很惊讶于70岁的老人还在照顾80-90岁的长者,也有人从26岁开始至今连续40年从事老人相关职业。Ta们在职业资质、实践经验、行业深度上都有着很强的积累,并保有持续的热情,以及对老人照料/护理发自内心的喜爱。

超级产品经理

图4 年轻老人照顾长者 寻找分时服务需求

观点1:辛苦谋生>发挥余热,职业化带来巨大差异

明显的对比可见,在中国从事家庭生活服务的人员还是以40岁+的非一线城市女性为主,3500-4500元/月的收入尚可基本保障自身家庭的运转。但相比美国的服务供给者,专业性(拥有护理/医疗相关证书、本科以上学历)、经验积累(10-20年垂直领域的服务经验)、互联网意识(对接平台、自我描述、积累口碑)等,都是制约这一代中国阿姨们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家政互联网平台已经历3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一部分优秀阿姨已经朝着标准化职业化的方向改进,对于现阶段40-50岁的主力人群来说,10年后她们就是50岁+的服务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们能更好的提供可持续的优质服务,但前提是要解决自身的保障(如社保),这就意味着平台本身有足够的用户端流量,给到阿姨足够的订单和收入增量。

观点2:智能化陪护是未来趋势

北京时间2016年6月30日, Google Capital首次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Care.com获得4635万美元融资后,Google正式成为Care.com的第一大股东。

根据相关报告,2014年美国人在护理服务上的总花费是2800亿美元,包括孩子、成年人、老年人的日常护理、家政、家教及家庭宠物护理,美国有4400万个家庭有上述方面的需求。Care.com于2014年1月上市,是全球最大的家政服务平台,目前拥有1840万个注册用户,包括1030万个家庭和810万个服务人员,横跨16个国家。对于服务人员而言,Care.com为他们提供了有价值的且灵活的全职和兼职机会。在2015年,Care.com上59%的需求是兼职护理服务,其余41%是寻求全职护理。

Alphabet旗下DeepMind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AlphaGO和无人驾驶汽车家喻户晓,而人工智能与家政服务的结合想象空间更大。Alphabet在语音助手+智能家居、医疗保健+数字健康的投资布局上,都可能在未来颠覆现有的家庭生活/陪护照料服务的体验。

而在中国,扫地机器人只用了2年时间进入民用化,智能陪护机器人也已亮相并成为关注热点,包括科大讯飞语义识别输入法的民用化,这都代表着技术正在改变生活服务的形态。我们的判断是人力的作用会越来越少,更趋向于年轻人的智能化工具/平台管理,而类似于Care.com上15年以上经验的护理人员,Ta们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累积,将会反哺AI。也许10年后,50岁+的大龄阿姨们将少之又少,人工+技术结合的升级将会一定程度上解决照料人员匮乏的问题。

K12教育:50岁+的老教师们都去哪儿了?

对于中国的教育行业,具备30年教龄的老教师至少已经50-55岁,基本进入退休年龄(法定女性55岁、男性60岁)。因此我们相对粗略的将30年教龄作为标签,来看50+的老教师们都去哪儿了?

先来看注重习惯养成和基础教育的小学1-6年级,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统计,2011年全国46-55岁的小学教师占比24.18%,56+为6.02%;那么从2016年-2020年预估来看,接近退休/已退休的老师占比将达到30.2%(约169万)。一般来说,退休小学老师的去处是线下的托管班/培训班,考虑到托管类属地性强且尚无较大规模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因此该领域的50+再就业暂未列入观察范围内。

我们再来看更注重成绩提升的初高中教育,这当中我们选取教育O2O中典型(融资额度、发展阶段、业务数据等)“跟谁学”和“疯狂老师”来进行分析(以北京区域数据为例):

跟谁学北京共1000名教师,其中50岁+(准)退休老师占2.6%。这26名教师中,约20%的老师有较为明显的收入增量(1000+元/月)。其中以最高收入的刘老师为例,课程总购买为12689人次,其中免费11741人次(占92.5%),付费为948人次(7.5%);付费课程总收入为43212.5元,人均客单价为45.6元;对应到24个月的入驻平台时间,收入增量约为1800元/月。

可以看到50岁+的(准)退休老师,通过互联网获取收入增量的人群比例较低;按收入1000元/月为平均水平计,相比(北京)平均退休工资3000-5000元可实现20%-30%的增量,这对于普通的退休老师来说属于中规中矩。考虑到大部分课程都是以线上方式执行(公开课+1对1线上),时间占用非常少,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老师接受。

疯狂老师则主打挑选前30%的优秀老师,北京总量共150人,其中50+(准)退休老师为2.7%(共4人)。按周授课时长曲线看,老师平均授课3.3小时/周,按客单价400-500元/小时,则每周的收入为1320-1650元,月收入增量5280-6600元,这笔收入对于老教师来说相对价值比较高。相对来说,疯狂老师的客单价高是由于线下属性更强(线下小班 1老师对2-6学生),对于老师来说可能会面临时间和地点的双重协调,相对来说参与度会受到影响。

观点1:因热爱而投入 收入并非核心因素 移动互联网成拦路虎

本身存量的老教师们就活跃在线下的各类民营教育机构中,并被机构/中介方“大幅”剥削(50%+的收入被机构扣除),解放老教师们的生产力(去中介化)存在较大可能与机会,且存量供给市场的口碑传播速度会很快。但需要注意的是,老教师们并不是以赚钱为核心诉求,而是多年来与学生们的感情和对教育行业的喜爱。

从上面数据看到,50岁+老教师的互联网渗透率约在2.6%,其主要的原因并非意愿和收入问题----举例来说,我的爸爸就是40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在2015年注册跟谁学时,一方面是上传多项资质证书对于50岁+的老教师来说有不小的困难;之后的线上课程设置、公开课录制、师生互动等,在移动互联网使用习惯尚未形成时都有着较大挑战,最终他又回到了线下机构以及朋友之间推荐的家教工作。我们预判在未来的5年里,50岁+的老教师们仍以线下机构活跃为主,而70后的教师将在2020年进入50岁后,成为互联网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

结束语

在老人如何增加收入的问题上,随着老人主动的技能分享意愿度逐步提升、相关政策的逐步开放,个人借助平台成为网红或优质服务供给将是理想的路径,也是创业公司的切入机会,这显然是一场持久战。有任何想法或疑问,都欢迎大家加我微信(everbluesun)一同讨论。

下一期我们要一起聊的问题是:

老人的收入提升了,钱都花去哪里了?

这当中的创业机会又有哪些?

敬请期待


孙黎:家庭服务业观察者+创业者,经历云家政(家政服务 从1到N)+创立陪爸妈(居家养老 从0到1);叫“黎阿姨”是因为阿姨妈妈们距离更近,聊养老是难的,黎阿姨也是男的:) 微信everbluesun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