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认知盈余决定你的运营能力
今日拜读了樊登老师讲解的《认知盈余》,发现自己从事的新媒体行业内容运营的一切实现,都来自盈余的认知力,才会有创意,才会有趣味,才会有认同,才会有现在短视频崛起的时代。
用书中原文解释“认知盈余”,从自由时间说起。当社会步入工业化,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后,人类开始有了自由时间。一个受过教育或有特殊技能的人,如果适当利用这段自由时间,即可产生不弱于工作时间的价值。
二庞大的潜在人群,有机会和分享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便利的工具和新颖方式,发掘利用累积起的自由时间,则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与效应做着称之为认知盈余。
不言而喻,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你不是在电脑前,就是在手机前,其实生活里都有很多不工作和自由的时间,你又会做什么?现在社会的很多平台鼓励创作,就像pm鼓励创作关于专业领域内的种种知识和经验分享,这就是让我们的认知盈余,有创造价值的地方。
“运营能力”我们都知道,它是在大学里很难学到的东西,它始终会跟随其他实体、项目、内容、服务伴随而生,而且千变万化,无止无休,门槛很低且看不见顶点,它更是一种个人的能力,一种不只有在工作中才能运用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我的观点就是:一个人的认知盈余决定了你运营的高度和广度,在运营解决一件事的时候,会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用不同维度和方法处理。
一、自由时间积累成就运营能力
“工作或生活”比喻成“一个人”,当它口渴的时候,表示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甲和乙都给它带来了一杯水,意味着甲乙都能解决他的问题,但是,乙这杯水是从桶里拿的,甲这杯水从湖里拿的。
这就意味着,相同的问题,甲有源源不断的“运营能力”去解决它口渴的问题,而乙只能提供有限的服务。“湖”和“桶”就是甲乙的认知盈余。
在解决了同一件事后我们还有多少盈余可以面对不同的问题高效、快速的处理好。
在工作中每天都会碰到不同的问题,有需要解决的麻烦,我们运营每一个环节让时间串成线挑起整个项目,有些可以解决,有些解决不了就会导致停滞。项目因为自己停滞,多少人体会过。
又回到了“湖”和“桶”的问题,乙的桶是他花一天时间就装装满的,没有想着扩充,觉得桶满即可,甲的湖是他从一点点不断往小水池里加,不断地加,取的没有加的多,始终如此,时间长了,才会有湖。
有人想,为什么甲可以有那么多的时间往湖里加水,明明甲和乙都是一样的效率,一样的工作时间。
就是因为自由时间的支配,甲愿意用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加水,就像很多老运营闲下来就需要去充充电,不断学习,不断从生活中,空闲中借助别的信息和力量充实自己,即使很多知识是现在用不到的。
但不代表用不到的就不需要去学习,运营的终极目标,就应该是在专业内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么这种能力,仅仅靠工作积累是不够的。
很多做内容运营的小伙伴,每天最多的时间就是输出内容,但就是和乙的桶一样,每天的输出和输入是一样的量,甚至少于输入的量,这样会导致一个现象:面对新的问题,抓耳挠腮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干着急,最后吐槽一句做运营太难了…
工作的地方是需要你运营不断输出的地方,人总有江郎才尽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输入要大于输出,经过时间,其中自由时间的累积就会影响你的运营能力。
二、新媒体赋予可能性
原来的时候,大家最愿意消磨时间的地方是电视机,到后来的电脑和手机空前发展的扩张,让我们一个个都变成了低头族,也就是它们空前的规模,累积了互联网信息时代最大的创造和分享。
全球受教育人口累积每年超1万亿小时的自由时间,而公共媒介,也就是后来新媒体的出现和扩散,利用文字内容,图片,短视频,直播等等形式永不停息的扩散信息,来消费这些自由时间。
这时候,就能理解,新媒体对商业就是营销工具,对集体来说就是分享传播的工具,也是新媒体让我们的认知盈余有了分享的地方,也让我们的运营能力有地儿发挥。
发展到今天,认知盈余只有通过集体协作并且利用起来才有意义,也就是形成了流量,且流量是具有消费力的时候,它就有利用的价值。
三、运营无酬的动机
大家都知道,传统媒体已经被新媒体挤压和取代掉了全部市场,就是因为没有吸引力,让人觉得没有参与感。因为新媒体把大家的盈余时间全部抽了出来,用内容的方式占据他们的盈余时间。
大多做运营的基本都是在为企业项目或者甲方服务贡献力量,那就要考虑内在动机是什么,大家从新媒体的受众到参与者,内在和外在的动机是什么?
大多数人的内在动机是出于热爱,觉得运营本身的行为就是一种回报,那种胜任感,那种出结果的心里荣誉感,外在动机可能就只有薪酬了。
这是一个现象:拿抖音举例,刚开始的创作内容者,就是个人行为,分享的内容,就是自己认知的盈余,完全是出于自己想做,自己热爱的动机去做,谁也没想到后期有如此系统的变现力。这种去运营无酬无回报。
还有互动的问题,很多平台通过评论、字幕、语音、点赞等,太多新媒体会让用户有参与感,要知道大家对内容及服务的创造、分享、共情的需求远远高于消费。
有些初心很难改,有些运营没有初心。比如我在pm写东西,没想过变现,就想着可以把自己所学所想可以分享出来,借由专业的平台,获得更多不同的正面的建议,我的初心就是在于可以很好完成公司的工作后,又能通过分享自己认知的知识来发掘新的信息和观点,扩充自己的认知池。
我无酬的动机反而为我带来了更多的朋友,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没有批评,没有挖苦,只有分享,只有建议…..
一个人无法挣到他认知之外的钱,同样,一个人无法运营他认知之外的能力。
四、活跃运营者获得机会
“没有什么新闻能发生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身边。”
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我们已经懂得并且开始去协作、分享,去把我们的认知盈余以最大的程度扩散到身边的圈子,生活的脉络。新媒体是一部分运营者探索和改进传统媒体的产物,若不是他们利用自己的认知去创造,我们也许没有那么快能体验到信息内容“爆炸”的时代。
运营人开始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运营团队之间的价值创造和相互协调,成就一个个面向社会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机会,看到了可以把自己认知传递给别人而产生的互动,产生赞赏,更产生粉丝机制。这就是流量时代的起因。
很多人喜欢讲红利期,喜欢讲早入局。其实也没有那么急,他们所追求的往往是某一个领域里的商业价值,急是因为竞争者太多,自己能想到最快驾驭并且获得利益的方法就是紧紧跟随。
科普号火了,所有人去干各种知识的科普;剧情号火了,一段段的剧情内容充斥短视频;生活号火了,仿佛所有基层老百姓的生活都值得记录…..
想起来之前网上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地方有石油,一个犹太人去开了个加油站火了,然后其他犹太人跟着去开了酒吧、旅店、餐厅…不久,一个小镇诞生了。
而一个东方人去开了个加油站火了,然后第二个人去旁边开了个加油站,第三个人又去开了个加油站……
作为活跃的运营者,如果仅仅为了工作或者符合大势,去照搬,去模仿,去追随倒是也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要期待可以拥有先驱者一样的结果,人家看到了机会,而你是在追求别人玩剩的机会。
真正的机会,个人觉得,还是在于活跃运营者的认知盈余。
五、运营慷慨文化的时代
现在运营机制产生的新媒体内容,已经由匮乏转变到过剩,太多内容和信息被以各种手段和渠道发布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产生了文化,但是也有句话:“别被网民带坏了”,所有用户都会通过自己的认知来产生不同的信息,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效果。
何为慷慨的文化,就是我们在分享和运营的时候,不要“留一手”。尤其是企业方,其实运营方式和手段就那么多,再怎么保密也就那么多,只有运营人的不同,没有运营方法的不同。
慷慨一些,把经验和好方法分享出来,不要只盯着利益,时代不一样了。没有利他的思维和执行,是无法走远的。
这是个慷慨的时代,大众愿意接受有帮助的信息,无论有偿无偿。我们通过自己真实的认知盈余为别人带来帮助是慷慨的,大众也会慷慨的接受自己,这是一定的。
文化比市场更能创造价值,因为它能更快建立共识。本就是透明公开的信息,就不要觉得收割信息差是值得得意的事。认知有盈余,知识也有兼容。
结合樊老师的纲要做一个总结:我们新媒体运营人,要以社会群体形式去尝试运营新事物,不断地尝试试错才可能挖掘新媒体最大的价值。
因为技术和社会的双重层面才可能将运营能力转化为机会,我们已经在创建新型社会化新媒体中起步、成长、调整学习了,所以,让我们一起开凿认知盈余,一起分享,一起获益。
本文作者 @索南子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