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体验为何停更?用产品思维带你提升!
之前优设网看到《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就远超过五年的设计师?》系列文章,深深的打动了我,介绍了一些优秀设计师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带来巨大提升所亲身经历的过程。
分享的不乏有设计思维、挖掘设计价值、培养习惯、职业避坑等精辟的内容,但让我最震撼的莫过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下来的好习惯,可以是健身、看书、写作,甚至是玩游戏(非万物丧志),不管是天晴下雨、工作/节假日从未间断,以至于后面的收获大多超出自己的预期。
看似经历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的自律、且给自己培养出了多个坚持下来的好习惯,从未间断。
自去年下半年起,开始输出产品体验日记,并给自己定下目标,即每天一节,到目前为止,前后共输出500+小节,其主要目的是逼迫自己高频体验各种优秀的产品设计,然后按照以往的经验及参考大佬们的前车之鉴,结合自己的想法总结并分享出来,虽然很多地方并完美,却能将自己观点的准确度、缺陷暴露出来,依据广大设计师提出的建议进行查漏补缺、取长补短,这也是一种提升自己很不错的方式。
在输出产品体验日记期间,有大家对我的鼓励、指点建议、相互探讨,也有恶意中伤甚至最直接的审判,这都将成为我在坚持输出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因素,以至于后续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在语言组织、设计思维及可执行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为什么要写?
1. UI设计与体验日记的契合点
UI设计又称界面设计,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百度百科),最官方的解释。
很多伙伴认为,UI设计就是根据产品需求设计出一套精而美的用户操作界面,而完成界面设计工作的这群人就是UI设计师。其实不然,完成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工作流程的一个部分,设计师的最终目的不光是完成工作,而是要通过设计的手段在完成工作之后所带来的商业价值。
设计师服务的是用户,并非上游的产品经理或下游程序员,设计师需要清楚的理解产品核心价值,在视觉上给予用户清晰且合理的视觉引导,帮助用户顺利完成任务,且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高效(这就是为什么改变一个按钮的大小、位置就能提升转化率的原因)。
输出产品体验日记不是目的,它只是自己在提升过程中的一个产出物而已。
- 定下每日一记的目标,是倒逼自己每天去体验更多的优秀的产品(不体验就没有目标、无从下手)。
- 发现不错的设计亮点后,需要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当即分析设计背后的价值,遭遇不理解或卡壳,就会去搜集同等/相似案例的资料、与同行交流探讨或向前辈请教,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析,总结出来加强记忆,并发布到各设计师交流平台曝光,期望得到广大设计师的鼓励(坚持、动力)和指点(纠正错误、取长补短)。
- 最后融会贯通,将可行的设计亮点合理的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为产品带来商业价值。
在大家眼中,我的收获是输出的多篇产品体验日记,在自己心中,真正的收获是“多看-体验产品;多思考-分析设计价值;多总结-输出体验日记;多做-与工作融汇贯通”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所给我带来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提升,这也是一个设计师的必经之路。每个人的习惯、提升方式虽有不同,我使用的方法不一定是对的,但却是最适合我的。
2. 坚持做好一件事、养成习惯
“再NB的理想也比不上SB一样的坚持”,只要找准方向、付出努力,剩下的就是坚持了,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想做到是何其之难,试想之前定下每日阅读、健身运动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自己也曾经满信心的做好日计划,例如每天看一篇设计类文章、看书半小时、站酷看一个全案作品、书法练习10分钟等一系列,最后全都是不了了之。
惰性是天生的,也是每个人的通“病”,如果只是顺其自然,靠着常规的信心坚持自己的计划,基本不可能实现。想想自己坚持不下来的原因,真的要怪罪于天生的惰性吗,有没有可能是方法不对、过于拖延、未想放弃后的损失,还是根本没做好心理准备。
想要快速提升,对业余时间制定学满满习计划没有错,但当你每件事都坚持不下来的时候,再多的计划也是白搭,更何况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将业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这不现实,还不如集中精力坚持做好一件事。
在诸多不可能同步进行的计划当中,我选择了写产品体验日记,起初并没有想过质量如何,先坚持下来再说吧,每天花费半小时绝不放弃、绝不超出、绝不提升难度,当每日体验、总结成为日常行为时,自然就会往质量方面靠拢,连续两个月后,你会发现,坚持一件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坚持的难点大多在于计划太满或者在一件事情上耗时过长~难度太大;从开始的信心慢慢、三分钟热度到三天打鱼且看不多短期的收获~焦虑乏味;最后信心下降~放弃)。
坚持做好一件事,坚持在前、做好在后,当你能够游刃有余的驾驭一个小目标时,再去叠加其他的计划并坚持下来便顺理成章。
3. 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大脑想上千遍,不如动手一遍,没有所谓最好的方案,即便是自认为不理想,在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出现之前,先将现方案实现。很多时候,好的方案都是在原有基础至上层层递进优化,最后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试想原有的基础都未实现、甚至可能被遗忘,还想一步登天,这是大佬们才敢有的想法。
相信所有设计师都清楚一点,做设计必须要多看,以此来提高审美和开阔眼界,这是必要的但并非绝对,除了多看,还应多练、多思考。
输出产品体验日记让我深刻体会到从多看、思考、再到总结的全过程,缺一不可,一路走来,发现给自己的带来的收获不是某个单一的版块所能替代的。
最终,自己坚持下来了,当表面只是输出产品体验日记时,却还能做到每天坚持“看书、阅读一篇热门文章、预览/分析一套全案作品、逛各大主流设计网站30分钟并采集优秀作品、健身”等,这就是坚持做好一件事给自己带来的价值,“做”在前,“好”在后,如无坚持、何谈之好,当自己练就出了自律的毅力,那么之前所坚持的事情(输出体验日记)只不过是自己往更好方向努力的一个过渡。
坚持一件事,必能坚持多件事,经过时间的磨练和努力、必能做好,哪怕现在并不怎么出彩。
4. 形成有效的时间管理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困难、对一件事情稍有抗拒,便会找到极为合理的借口说服自己拖延直至放弃,殊不知困难的显现可能就是进步的开始,也有时忙的不可开交却看不见成果,最终碌碌无为、自信收到打击。
这些种种问题也许就是没有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有效的时间管理导致的结果,毕竟除了上班、吃饭、睡觉之外,业余的学习时间就只有那3~5个小时,不管是一件事情的无限拖延还是计划满满,如果做不到合理的管控,就会变成三分钟热度或作秀。
计划不仅需要对应有限的时间,还需根据时间变化、疏密度、达标比例等即时调整,否则,一旦因为某些不可预知的情况出现就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直至放弃。
产品体验日记计划之初,我将体验产品放在去上班的路上(地铁),输出总结放在下班后在公司完成,如果当天没有完成,第二天就叠加,意味着双倍。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如果工作任务拖沓,就会延后写产品体验日记的时间;如果写产品体验日记拖延,就还一直呆在公司;如果早上没有体验产品(无内容可写),就要在公司先体验产品再总结;如果第一天没有完成,第二天下班后在公司写双份,以上种种问题,但凡出现一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无法下班回家,可能无法履行和朋友打桌球的约定、答应陪老婆逛街也爽约了、上星计划也泡汤了。
想想这些后果是自己不能承受的,再想想仅仅占用半小时写完产品体验总结就能改变这些结果,是不是很兴奋呢,就这样每日一记坚持了一年多。
上面说过,坚持一件事就能同时坚持多件事,可以理解为习惯或者条件反射,因为当你看到坚持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成果后,基本很难接受放弃后所带来的损失,只会做的更好,这也让我在完全能自律的输出体验日记后,给业余时间安排的更多的计划,当达标率低于80%,即会找出原因,是因为自己工作太忙?作息时间有问题?还是自己的时间利用率较低?
找出真正的问题就能合理调整计划/心态,以便于后面更好的坚持下去。除此之外,业余计划能达标的同时,还能利用“番茄时间法”,每天提前10分钟到公司,按照时间段的方式规划好一天的工作内容,其效率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
5. 合理借助外力提升
每当输出一定数量的产品体验日记后会发布到多个平台,因此也得到的各大平台的认可及推荐,虽然并不能说明个人能力,但却能让自己更有信心坚持写下去,且收获了一批同路人(粉丝)在努力前行的设计之路上一起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同时,还结识了一些设计大咖,前辈们给出的建议和指点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让我更清晰的认识自己、认识设计的价值,避免后续在设计之路上弯弯绕绕。
6. 获得持续坚持的动力
想要自律的坚持做一些事情实属不易,更何况是利用业余时间,所以这种想法很多时候都成了所谓的“梦”想。真正做到坚持,付出时间和努力固然重要,期间需经历反复的舍弃、调整及试错,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持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 发朋友圈:美其名曰分享、实则装x,但在好友的点赞、鼓励的推动下,持续装下去就逐渐认真起来了。
- 发布设计平台:平台的的推荐是对自己最大的认可,成就感作祟,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
- 同行的评价:好的评价(同行都这么认可,我要再来一波)让我得到鼓励、更加努力;建议/指导类评价能让我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面对恶意性中伤,反正我比你强、或以后比你强(真正有能力的人更有素质、重在交流)。
- 线下交流:通过所输出内容的不断曝光,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设友,周末几个人一起带着电脑面基,在辛巴克待一天确实比在家打王者强,相互鼓励、更有毅力。
- 获得一些不错的工作推荐、外单机会,都将是自己动力的源泉。
二、为什么不写了?
1. 产品体验日记的性质
这段时间,有很多伙伴问我,写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停止更新呢?其实,产品体验日记是属于体验产品、发现设计亮点后摘录并进行总结,内容连贯性不强、知识点较为零散的性质,长此以往就会发现,其很多设计(套路)的方式相似度极高,如果继续写下去,也是炒冷饭,对自己、他人都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意义不大。
在定下计划之初,输出产品体验日记本就不是目的,主要是逼迫自己多看、多去体验优秀的产品,如今不用任何手动总结,已然养成持续体验产品并思考的习惯,写与否,无伤大雅。
2. 文章内容升级
大家都清楚,长时间在同一领域,因相似度、重复度不断增高,自己提升的空间就会变的越来越小,这就像入门的UI设计师会努力的去把图标画好、页面做的好看;而高级设计师更多的会考虑设计的价值,思考这种设计方式能给用户带来什么、给公司带来什么。
如果一开始就对小白设计师增加无法想象的难度,那么只能是体会一遍从开始到放弃的过程,或者长期停留在画图标、界面的层次,后续的提升空间无疑会变的很狭窄,毕竟设计师的最终目标是解决用户的问题。
输出产品体验日记也不例外,因很多产品的设计手段(套路)都是如出一辙,时间久了就会局限自己思考的范围,思维及能力就无法得到快速的提升。
当然,这并不是说自己做的够好,但相比最初,提升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唯一的选择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另辟蹊径,给文章内容升级,这样既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也能给其他设计师带来更高质量的输出。
有时候,暂时的停下并不是放弃,只是为了走的更远。
3. 加强作品输出
产品体验日记输出的再多,也只是理论和想法,任何事情,想上千遍不如动手一次。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说起来头头是道,终究不过“纸上谈兵”。
未来的时间将增加更多作品输出,将理论知识点更多的融入到作品中,可以是工作任务或作品练习,只有通过持续输出作品、不断的试错,理论加实践结合,才能打造出更高质量的作品,实现更大的设计价值。
三、如何看待不同的声音?
网络世界崇尚言论自由且文明交流,但任何行业、平台都会有人张口就来,一顿恶语狂言以彰显自己的能力及高明之处,优越感爆棚,对于这种情况基本不用线上理会,事后自行加以验证即可,因为这种人毕竟只在少数。
每个人提升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即便天才,也是靠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才能成就自己,一步登天,那只是小说里的故事(中奖500w的除外),没有例外。
所以,当各人的能力不在同一个层面,也会面临多种不同的意见,这并非只是自己或对方的观点问题。例如:将设计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专家级别,一个中级设计师的作品在初级设计师眼中可谓是优秀,值得学习;在高级设计师眼中则显得非常基础,甚至漏洞百出;而在专家级别的设计师眼中,啥也不是,作品还是这个作品,反响却是如此的天差地别。
在我输出产品体验日记期间,可谓是经历了人间百态,但不管什么样的评论对我都有巨大的帮助。
面对别人的点赞、夸奖让我更有信心坚持下去;同行之间的交流探讨、相互学习让我更有动力;前辈们的否定和指点让我及时纠正错误、调整方向;键盘侠们的恶意抨击,在我进行验证之后更能自信的认为我比你强。
总之,平台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一起学习的机会,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玻璃心去一一开怼,甚至给自己添堵,最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持做好自己的该做、想做的事情。
四、总结
设计理论/定律从来都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可以用来验证我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但不能过于依赖,应该是相辅相成,作为支撑设计依据的存在。当然在同等情况下也会存在一些偏差,比如某米新LOGO,就算我们把原理及价值一字不漏用原大师的话说出来,未必有同样的效果,这就多少偏向一点行业的影响力了。
任何时候,我们在评价一个设计好坏不应该是出于个人的主观意见。
在输出产品体验的亮点时,我的观点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大部分人认可就好;想法不可能完全正确,大部分正确就好,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是设计师、也不是原创作者,我只不过是把已经存在且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观点总结到一起,给自己加强记忆,给他人带来方便。
当出现问题时,我们一起探讨、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也正是设计交流平台的可贵之处。
当我们说某个人不是一个好人时,难道就一定是个坏人吗?设计亦是如此!!!
2021即将过去,2022我们再见。
#作者#
大漠飞鹰;公众号:能量眼球。致力于产品需求的驱动、产品体验的挖掘,利用设计的手段为受众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即好看、好用。
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