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知识,让知识真正为你所用?
你是否阅读了很多书籍、文章,却常常记不住内容?
你是否习惯收集很多材料,却很少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你是否做了很多笔记,需要用到时却很难找到想要的内容?
别担心!这篇文章为你揭开上述问题的根因。下篇将更新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为什么分享该主题
分享该主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 行业角度:对于B端行业,整个客户生命周期中,客户都期望能获得可靠、专业的产品资料,如售前方案、售后帮助文档等,为提升服务标准、效率和专业度,可持续地服务客户,进而提升客户满意度,需构筑可即时获取的有竞争力的知识体系。
- 岗位角度:产品运营是一个自我驱动型很强的职业,需要持续学习,且需涉猎的知识范围广。但阅读很多文章、书籍,却很少在工作中实际应用,这与知识管理是否正确密切相关。
- 个人成长角度: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花费很多时间学习,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越学越焦虑。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我挺久,后来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大量的获取碎片化的知识,只是为了无条件的满足我渴望进步的焦虑,不成体系,无法内化,而没有内化的东西,只能称为信息,不能叫知识,所以感觉不到进步。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加强个人知识管理。
通过该分享,大家可以收获以下内容:
- 正确理解知识,摆脱知识认知误区;
- 正确理解知识管理,避开知识管理陷阱;
- 个人知识管理方法,指导自我成长。
二、认知:正确理解知识
在介绍知识管理的方法前,有必要先从认知层面培养意识,正确理解什么是知识、知识的类型和特性等等。
1. 知识常见认知误区
许多人学了很多东西却感觉不到进步,问题之一就是对知识的错误认知,认为“知识,就是文章、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道理、案例、观点等等。阅读它们,就是在摄取知识”。
但这些并不是知识,更多是信息。从根上建立错误的意识,才会导致许多人误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对没有应用好知识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自我怀疑。
2. 通过DIKW金字塔模型正确理解知识
那么,什么才是知识呢?我们可以借助DIKW金字塔模型来正确理解知识。
DIKW金字塔模型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汇报逻辑,也是看待和阐述世界的不同角度。DIKW描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和层次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数据(Data,原始的事实集合)、信息(Information,有特定意义的数据)、知识(Knowledge,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智慧(Wisdom,解决问题、预测未来的能力)。
- 数据是基础,是没有特定时间、空间和意义的数字、符号、图像等,是对客观存在进行观察、记录的结果。
- 信息是支撑,是经过处理的,有特定意义的数据,可以解决不确定性。
- 知识是核心,是有指导意义的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和信息的应用,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
- 智慧是灵魂,是一种应用知识处理问题、预测的能力,表现在知识与知识的关联上,即用已有知识和信息去分析、演绎来解决问题。
可以看出,自底向上每一层都比下一层增加某些特质:数据层是最基本的原始素材;信息层加入了有逻辑的数据内容;知识层提炼信息之间的联系,加入“如何去使用”;智慧层加入预测能力,能回答“为什么用”。
可能仅从上面的文字描述不好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例子来进一步理解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特征。
数据没有进行过主观解读、没有上下文关联、没有时间&空间的设定,比如说“39℃”是数据,因为它只是一个数字,没有额外设定,含义不明。
对数据进行主观解读,赋予意义后便成为信息,如“今天的气温达到39℃”。
进一步地,当信息能运用到工作生活、能指导行为时,便转化为知识,如“今天气温很高,需要防晒、防中暑”。
最后,当我们洞察了本质,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时,它就能预测并解决未来的问题,帮助我们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比如说通过天气预报,预测明天天气,提前做好准备。
与知识不同,智慧具备通用性,可以解决更普遍、更复杂的问题。如果说知识是去把事情做正确,那么智慧就是去做正确的事,是事前判断,而不是事中执行。
数据到智慧,是从点到线到面到体的体系化过程,只有将数据一步步地“加工”,才能更好地吸收、应用。
小结——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数据到智慧,是逐步升阶的过程,自下而上,层级越来越高,对应新手到大师的“升级”之路。
3. 知识的类型
理解什么是知识后,我们再看看知识有哪些类型。根据不同分类维度,知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在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发布的年度报告《基于知识的经济》,知识可分为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4种类型。
事实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Know What);原理知识解决“为什么”的问题(Know Why);技能知识解决“如何做”的问题(Know How);人际知识解决“由谁做”的问题(Know Who)。
而根据知识的表达形式,知识又可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可通过正常的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达、传播和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指隐含的经验类知识,难以衡量其价值,不易被人理解和掌握。
举个例子,跟父母学做菜时,他们一般说的比较宽泛,比如说加一点糖,加少许盐,在最后加点水调的淀粉勾个欠。一点,少许?到底多少算少啊?最后?到底进行到哪步算是最后啊?这是隐性知识。而跟着菜谱做菜,菜谱上会比较明确标出,盐10g,糖5g等等,这样的话,用文字数据直接标出,使得操作者有明确的认识。这是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间可以互相转化:
- 基于显性知识生成隐性知识。人们学习显性知识以后,综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将显性知识内化成属于自己的隐性知识,再通过不断的实践,随之变成习惯,潜移默化的加深对隐性知识的理解。
- 基于隐性知识创造显性知识。人们将自身内部的隐性知识明示出来,让知识理念化,使大家更容易理解。之后综合显性知识,让知识系统化,以便更加容易归纳总结。二者间的联系可通过下图展示。
4. 知识的3个特征
知识具备共享性、隐含性、增值性3个特征:
- 共享性指的是知识与物质、能量不同,具有非消耗性,通过互动可以增加知识;
- 隐含性指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是个人的、特殊的、难以充分交流的;
- 增值性指的是知识在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中有不断被丰富、被充实的可能性。
5. 互联网时代个人面临的四大知识难题
虽然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共享且可以增值,但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个人面临四大知识难题:
知识的超载:世界创造的知识量远远超过你大脑所能承载的容量,你对世界的认知只局限在极小块区域,即使穷尽一生也仅能了解这个世界极少数的知识。
知识的错觉:一是追求“收集”和“囤积”,把收藏起来的知识当作内化和实践,满足“我在进步”的错觉;二是追求“数量”和“满足”,经常计算自己一天要看多少篇文章、一年要读多少本书,把日程用课程和训练排满,满足“我很努力”的错觉;三是追求“记忆”和“记录”,要求自己把内容都记下来,不仅在脑海里,更在笔记本上,然后对厚厚的笔记本分门别类,满足“我有学习”的错觉。
知识的浅薄:很多人都是快餐式消费知识,没有自主思想,只想要别人告诉自己怎么做、捷径在哪里,只阅读结论,而不了解所以然。
知识的异化:如何理解异化呢?它指的是你的“知识”都是互联网投喂出来的,你的观点都是别人想要你拥有的,你的行为都是知识生产者想要看到的。
比如说大脑喜欢刺激,于是,有人就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噱头,追求“独家”“爆点”,以“新”、“奇”、“惊”来吸引你的眼球;
大脑喜欢隐私,于是,大量的花边消息、小道消息甚嚣尘上,哪怕只是捕风捉影、毫无根据,也能被人煞有介事地调配出一道大餐;
大脑喜欢囤积,于是,各种碎片知识、快餐知识蜂拥而至,用好听的名字来包装自己,简化掉背后一切支撑和逻辑,只为灌输给你“知道”“收集”的满足感;
大脑喜欢速成,于是,鸡汤、成功学开始弥漫社会,告诉你如何弯道超车、一夜暴富,只为满足你贪婪的欲望。
这些所谓的“知识”都在阻碍个人的持续成长,让人变得越来越喜欢短平快的刺激,越来越无法集中注意力去阅读严肃的作品,越来越丧失自己的思考,直至被这些“知识”控制而不自知。
通过上述内容,相信大家对知识有了新的、正确的认知。那么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如何行动,采取有效的知识管理方式呢?下期文章为大家揭晓答案~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