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模拟交易产品,失败之后的再思考
前几年互联网热潮风起云涌,为此众多创业者进军互联网,目的是希望能够得到资本的青睐,然后在这个行业内,成就一番事业。
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最终能够成功的创业者却是屈指可数,大多数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我打算写一篇关于自己前两年做的一款失败产品的经历,虽然年深日久,但还是希望能够再做一次思考总结,或许跟之前有不一样的感悟,同时也希望给予更多的人启示。
这款产品,在自己的印象当中算是比较深刻的,所以时常会回顾。
这里包含了自己所做的产品工作,以及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人,在这段经历里面,也让自己得到了成长和历练,同时希望给自己经历过的这款产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项目的背景介绍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众所周知,这句话在股市交易当中,经常会听到的警语。然而还是会有很多人,在这个圈子里撞个头破血流,严重的甚至会倾家荡产,很可能一辈子都上不了岸。
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一个概率事件的游戏,所以会存在些许的博弈性质。
但会随着自己对这行认知的增多,玩这个游戏的经验就会越发丰富,那么这个概率事件就会因为自己的认知,而逐渐增长,从事投资这个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并树立起自己的投资理念。
慢慢的就会找到所谓的 “盘感” ,就像投篮,也要练习手感和基本功是同样的道理。
新手玩家永远都是占多数,有很多人都是抱着侥幸心理去做投资,还有的人以为听几堂分析师的课程,阅读几篇技术指南就懂了,最后的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在这个圈子里面,赚钱的几率是非常渺小的。如果完全靠运气行走,除非天上掉馅儿饼,不然能做到不亏损已经算是不错了。
这需要自己不断去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再加上实践的练习,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才会慢慢的对这行有所认知。公司的Boss和其他几位创始人原本都是从事期货、外汇等交易类的工作,本身就带着足够多的行业经验和在这个圈子里面的资源。
当时他们认为这部分市场的想象空间足够大,并且有着很好的现金流和用户诉求,所以就打算切入这部分市场,最后创办了一所投资教育型的公司。
这款产品最开始的定位是 “投资者教育平台” ,为初入投资市场的新手股民提供一个学习场所,那么在投资学习方面,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提供投资理论课程;二是交易游戏+实盘模拟的练习。
所谓的交易游戏,指的是拿往期的涨跌历史数据,作为一种K线游戏的练习,而实盘模拟,则是调用实盘的数据进行真实的投资演练,既然是做投资交易,就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投资的筹码。
所以就在平台上设置了积分,以此来作为虚拟货币。
单从表面上看,从市场到用户需求,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理论知识+实操练习,给股民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增强他们的投资技能。
但实际上真的能够被用户接受吗?
正常的互联网产品一般都是要经过MVP的初步检验,拿到用户的反馈之后,进行策略制定,以此来确定是否要拿下这部分市场。
特别是针对这种创业型的公司,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以一个核心的需求点,先进行市场的初步探索,才是正确的做法。
而当时完全是根据他们过去的行业经验,以及对于这个市场的固有认知,从而产生的 “迷之自信” 。感觉这部分用户就存在这样的诉求,完全没有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和形成对用户的认知,包括连MVP的初步检验都没有,就这么满怀热血的立项开展。
二、初期的产品,多功能未必有好处
功能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而存在,但如果功能的增多,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给产品增加负担,那就完全没有意义了,我相信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产品存在这种现象。
其实很多的互联网创业者在产品的初期就想着能够一步到位,将整个产品全方位铺设,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他们自认为所做的功能,就能够帮助用户解决XX需求,能够给用户提供XX的服务,能够给用户创造XX的价值,绝大多数都是带着自我的感觉来做事情,而感觉所产生的特性就是 “运气成分”,一旦运气不好就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既然整个产品的定位已经明确,那么就该进入到功能落地开发了,前期主要开发的功能,包含以下几个模块:内容模块、商城模块、交易模块。
- 投资资讯:较为简单的资讯功能,查看投资新闻资讯相关内容;
- 课堂知识:提供优选课程,学习理论知识,但需要花钱购买;
- 作业习题:学完理论课程后,提供习题进行答辩;
- 交易游戏:拿往期的涨跌历史数据,作为一种K线游戏的练习;
- 实盘模拟:以积分作为筹码,调用实盘的数据进行真实的投资演练;
- 秒杀专区:作为积分的流出价值,通过交易获得的积分在秒杀专区兑换商品;
- 夺宝专区:跟秒杀专区类似,只不过在玩法上有所不同。
以上的功能点,看起来在各个方面都能给用户提供价值。例:投资资讯让投资者了解市场行情,课堂知识和作业习题,给用户提供理论知识,模拟交易给用户做实战演练,商城给用户提供商品,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而当时老板可能认为,功能越多,给用户提供的价值就越高,那产品的竞争优势不就会越大吗,所以就不断的叠加功能,一切都在他美好的错觉当中,“以为的竞争壁垒,实则不被接受。”
但实际上,功能并不是越多产品就越好,因为功能越多,投入的开发成本就会越高。
例如:资讯、知识、习题,哪个不是以内容为核心,所以在内容的产出方面就需要花很大的心思,如果内容的产出,没有达到用户的预期,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对平台丧失信心,造成用户的流失。
并且在商城方面,得找到合适的商品上架吧,需要对订单做管理吧,需要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发货吧,哪个不需要时间跟精力。
不知道你们是否会时常听到这句话,“先这样做吧,到时候再做优化”,但到最后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你优化这么多功能。更何况在创业公司,资源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就算想做优化,都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在产品的初期,打磨核心的功能才是关键,直到真正触达用户的增长点;再根据用户群体,进行存量分析,做更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适当的对用户进行定向的推荐和提供个性化服务。
不然只会损耗时间和精力,加速产品的失败。
三、你所认为的价值,并非用户所需要
从整个产品的交易链路来说明,以购买投资课程的方式来获得积分,通过积分去做模拟交易,从模拟交易当中获得的积分,再去兑换商品。因为本身积分是没有任何流出的价值,但通过积分兑换商品的方式作为资金出口,以此来赋予了积分的价值。
此处的积分,将其区分为 “交易积分” 和 “兑换积分” ,交易积分获得方式是花钱购买,作为模拟交易的筹码价值;而兑换积分则是模拟交易的盈利当中获得,用来兑换商品,作为流出的价值。
以投资学习为核心,兑换商品作为投资学习的刺激点,给予用户更多的动力沉浸在模拟交易当中。
其中每个节点都是环环相扣,不购买课程就不能获得积分,没有积分就做不了模拟交易,不做模拟交易,那就兑换不了商品,购买课程就作为了当时平台的盈利点之一。
所设想的是先通过课程,学习理论知识,有了理论知识的辅助之后,再通过积分兑换商品增加价值推动,以此让积分贯穿整个产品的交易链路。
是不是怎么看,都有点像积分商城的味道。
后来我发现,就这样的模式,当时在市面上很难找到一个直接的竞争对手,并且以模拟交易作为核心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这难道不就是我们的竞争壁垒吗,我们已经先占领这部分市场了呀。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很多类似的产品,只是将它作为实盘当中的一种个性化服务,帮助用户增加投资自信心,熟悉交易规则,并学会止盈止损,娱乐性质会更多一点。
我当时也找了很多国外的产品,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投资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心理的承受能力,作为投资人他们是怀着紧张、激动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对于新手股民来说更加明显——跌落能否承受的住压力,上涨能否继续持有,还是进行抛售,这种心理其实是很难在模拟交易当中产生。
模拟交易的盈亏,即使作为筹码的积分存有一定的价值。
但这种感知盈亏的力度是非常小的,而实盘的交易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只要有了利益的波动,就会有情绪,最终才会产生贪婪和恐惧,这种才是真正的博弈心理。
所以从投资的心理学角度上看,模拟交易很难对实盘产生特有的价值,即使在认知上有所提升,但至少在心理层面不行。
有可能在模拟盘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后,导致自信心过渡膨胀,造成实盘的亏损。
还有些平台因为模拟操作的性质,放大了资本扩张的随意性,将成千上百万的模拟资金给到用户,其实这并不太适合中小型投资者,因为这些资金在实盘当中,已经足以让你过一把 “庄家” 瘾了。
四、方向的调整,还是没有改变失败的结局
当时公司还开了一场产品发布会,但2、3个月过去用户量并没有多少增长,其实也是在意料当中,不要说开一场,即使开10场应该都不会有多大改变吧。
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我来到这家公司的时候项目就已经这样了,而我的leader也是跟我差不多时间进入这家公司,他在公司的职位是产品总监,当时他是某大厂做游戏出身的,所以在游戏方面有足够的认知。
也是在这个时候,公司刚好要对产品的方向,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人员组织架构。
到后面老板慢慢的意识到,靠投资教育这条路行不通,但已经投入了这么多的资源,总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放弃吧。所以还是以模拟交易为核心,但重心由投资教育转移到了游戏,将模拟交易整体往游戏化方向发展,强化游戏的性质,通过游戏的娱乐性和博弈性带动用户的活跃。
当时老板想着:学习投资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赚钱吗,与其如此,那就让用户离目标更进一步。
因为本身虚拟金币不能直接流出,所以还是以商品作为资金出口,强化模拟交易在平台上利益点,在模拟交易当中获得越多的积分,那通过兑换得到的商品就越多,形成对商品的价差收入。
为了强化积分的价值,最后将产品定位由原来的 “投资者教育” 改成了“以积分为货币的虚拟交易平台”,形成以兑换商品为目的的模拟交易。
但其实商品的价差跟实际的金钱相比,在用户的认知上还是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商品往往只能作为模拟交易的礼品馈赠;而金钱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感知,如果让积分商城只作为一种促活的动力或许才是正确的做法。
产品从上线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即使方向上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平台上每周新增的用户不过才3位数,DAU也才4位数,周留存基本上在7%-9%,积分的盈利收入更是惨淡,只有极少部分人愿意去付费购买积分。
而在这段时间里面,公司的资金成本消耗的也是非常大的。
五、想做蓄水池,但没有充足的水源
前几年的互联网产品总是会出现一种现象,一言不合就开始做社区,无论是电商、教育还是某类垂直领域,都会想着孵化社区模块。
聚集一部分拥有 “共性” 的用户群体,通过内容输出价值,提高用户的粘性,提供更多元化的商业变现手段,所以社区就成为了众多平台当中热捧的流量载体。
例如:雪球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投资+社区型产品,毕竟投资是一个需要极大信息量,以及逻辑推演的事情,很多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都会面临思维和信息盲区,从而产生不确定性。
而通过投资的交流,能有效的缓解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焦虑,所以投资的互动,能够有效提高决策的效率。
正因为存在这些优势和价值,所以我们老板想利用社区做承载,当做流量的 “蓄水池”,为投资者提供知识型问答,并以分析师输出内容,让用户对内容产生持续性的消费(这里指时间占用),内容的产生是由关系链组成。
“分析师(内容输出者)→投资者(内容消费者)”,两者之间的关系互动,才能使社区形成一种交流的氛围,那么这个蓄水池才能够容纳更多的水源,而不被流失。
分析师与投资者关系的建立才是核心,而信任的产生才是建立的基础,分析师与其他内容生产者有所不同,对于分析师的专业性要求更高:
首先需要给分析师提供 “加V” 增强可信度,以及认证资质的信任作为背书;其次得让分析师输出一定的优质内容,以此来体现出分析师应该有的专业性。
想法是美好的,但真的有能力做这件事件吗?
——到后来我发现这也只是资本化故事当中的一环。
众所周知,社区是非常重运营的模块,时间周期长,若没有足够的运营资源投入,就相当于是一潭死水。
如何构建用户与分析师的互动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分析师的认证申请,以及对分析师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激励,让分析师持续性的产生内容,不过好在公司内部有分析师资源可以引用。
之后我从立项开展、产品规划、开发推进、直到社区上线,共耗费了将近1个月,完成后反复的进行体验使用。当时我并没有立马上线,而是进行抽样检测,尽可能保证1.0版本的可用性。
既然做了社区,总得将流量引流进行来吧,但以我们当时的日活数来看,更是难上加难,“想要做蓄水池,确没有充足的水源,到最后也只能干涸。”
六、运营推广着实差强人意
在运营上我们也是加大力度进行推广,为提高用户参与模拟交易的积极性,将模拟交易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举办。
在比赛开始之前,需要消耗一定的积分进行预先报名,比赛获得前3名的用户可以直接获得奖品。当时的奖品还是比较丰厚的,甚至推出了几十万的现金大奖,不过方案被PASS了,因为确实已经严重超出预算。
自从举办了模拟大赛之后,在数据上确实提升不少,由每周新增3位数提升到了4位数,日活跟之前相比大概提升了3%-4%,并且积分的消耗上也有一定的增加,但实际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确实在资金的投入上也是比较大的。
两年前短视频早已崛起,那时我们也借着这个风口进行引流,但我们在这方面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源;也没有借助平台进行投放,仅通过自己公司内部的资源进行创作,包括视频的拍摄、剪辑等,希望能够积累一部分粉丝。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没有这方面专业的运营团队,实际上根本就做不起来,到最后也只是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已。
除了一些运营活动之外,我们也考虑了 “产品矩阵” 等策略,上架了几款其他定位的产品,再加上运营ASO等多方面引流,最后的结果也是差强人意。
产品从上线到运营一共花了一年多时间,总共耗费了一两千万,到最后还是没有拿到想要的结果。没办法最后我也只能就此离开了,之后没过2个月团队最终解散,产品以失败而告终。
七、工作中对我产生影响的人
当时我所做的产品工作,主要辅助我的leader做独立模块的产品设计、资源协调以及项目推进等工作,期间我也找过我的leader聊过很多次,也说了关于产品策略上的一些问题。
但是他每次都会问我:那你的想法是什么?有没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我:……
产品到了那个阶段其实已经没有办法再做大的调整,能做的只有继续完善产品形态,打造出完整的产品生态圈,去积累更多的用户,走资本化道路。
实际上资本方早就趋于理性,哪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难道单靠 “讲故事” 就能得到他们的青睐吗?
还是得拿出实际的东西出来才行,其实他自己也跟我聊过很多次,包括出于商业层面的考虑,虽然当时的我并不是特别理解。
但是没有办法,也只能是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不过在另外一方面,他也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包括在大厂里面产品经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每次完成项目之后,都会让我去做一次复盘总结。
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一些题目让我去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思考过程与他进行分享,然后他也会帮我梳理跟分析,指出我的不足之处。
跟他共事的那几个月时间里,真的是肉眼可见的成长,也因此让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他算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人。
八、产品失败之后的总结
首先要问自己3个问题:用户在哪里?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为什么需要?
产品的初始阶段就应该要有所知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核心用户群体,以一种更契合的方式切入市场,可能当时对于他们来说,只知道从性别、年龄、地区、职业、收入情况等维度来建立起对于用户的认知。
但往往这种认知最多只停留在数据表面,而没有办法深入的了解这部分人的心理认知,同样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在这方面也没有做过多深入的思考。
没有用户数据时,就应该先寻找用户。
根据自己对于行业的认知,可以先通过公开或非公开的渠道得到某产品的用户信息,初步判断用户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然后再找到类似的人,做深入的访谈和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收入、社会属性等;再描述出这部分人的用户画像,产生对用户的全面认知。
这有这样,才能真正知晓用户的消费观念和对事物的认知。
如果只想着堆积流量,对用户进行全盘接收,非但不能满足用户诉求,反而会让产品失去重心而跌落。
另外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上看,国内期货交易相对于股票而言,特别是新手投资者熟知程度,其实并不是特别高,熟知程度越低,那么风险系数就会越高。
而这部分市场的用户基数就会显得更加渺小,并且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用户对于产品的接受程度都会有差异,所以市场调研是多么的重要。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模拟交易可能还是有一定的机会,假设还是以虚拟货币作为筹码,整合通用积分,帮助一些企业提供增值化服务,或许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至少我们模拟交易的产品形态已经算是比较成熟,并且也有自己的一套交易体系,不过能不能成也不太好说,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当时决策上的失误。
本文作者 @ykun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