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的产品方法论解读
[张小龙] 作为神一样的存在,每年的公开课都备受瞩目,这次公开课都集中在 [小程序] 的各种解释,各家都已经有很好的解读,笔者就不再累述了,但是我想从其他的角度来解释 [张小龙] 在演讲中或多或少带出来的一些产品观,希望和大家分享。
一、什么是“用完即走”
相信很多人对 [张小龙] 的“用完即走”嗤之以鼻,因为产生黏性是所有互联网产品和运营人的一大目标,怎么让产品得到用户更多的打开次数,浏览次数,点击次数,是我们所追求的KPI甚至公司层面的战略目标。对于每种产品的属性,甚至某种人群的价值观,会造成对于产品理解的不同,你不能说采用某种手段让用户停留在产品中,尽可能的让用户产生对公司有价值的ROI是错的,卑劣的。但是我只想还原 [张小龙] 嘴里的用完即走,因为大多数人的解读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没有深入到这种产品理念中。
所谓的用完即走,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读:
(1)高效的完成任务,即减少用户完成一件任务消耗的时间
在这里所谓的“任务”大家可以用一种更抽象的概念去理解,即“万事万物皆任务”,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在不停的完成任务中度过。你在 [微信] 中和朋友聊天为了联系感情是一种“任务”;你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幸福的照片,是一种“任务”;在微信中获取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增长自己的见识,是一种“任务“,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理解成为“任务”…..而微信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帮你完成了这些任务:语音聊天和语音通话更加高效的帮助人们交流,甚至帮助老年人搭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摇一摇让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天涯若比邻;公众号的订阅让你每天都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者感兴趣的服务…..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完成任务更加高效,所以说衡量微信的“用完即走”不能从微信消耗了多少用户时间来理解,而要通过微信帮助人们完成了多少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对比其他工具,是否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来看,这方面微信无疑是优秀的。
(2)完成任务后,不用无谓的功能消耗用户的时间
想象一下,微信是否给你推送过公众号?是否在你添加过一个朋友后给你推荐其他的朋友?是否让你参加抽奖甚至是游戏?都没有!哪怕是一次!
微信一直都是安静的,安静的帮助你高效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不强加给你任何的附带品。如果说你一直在刷朋友圈“不想走”,那只能说明你窥探或者好奇的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因为微信不会在没有更新朋友圈时,给你推送其他信息,强行留住去看,哪怕这个信息是用户喜欢的,我想对比微信和微博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
我想所谓的“用完即走”也正是一种产品设计理念的传承,即所谓的简单,所谓的人性化,符合大家都知道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二、坚持自己的 [产品] 理念才能做到取舍
从 [张小龙] 的整场演讲中,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词汇“我们坚持的….”,“研究微信的人可以推断出…..”这就说明微信一直都有延续且不变的价值观在驱动着,比如“去中心化”,“用完即走”,“产品功能的合理性”,“社交推荐”这些理念一直贯穿着微信整个产品迭代和产品发展中。
为什么 [微信] 不能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公众号?为什么 [小程序] 不能通过商店的形式获取,让有需求的人快速获取?为什么…..
因为微信有自己的坚持,坚持着自己的产品理念和普世的价值观,坚持着这样是最好的用户体验。人类是最容易贪婪的,贪婪的想要获取全部,以微信的体量本可以做的更多,但是 [张小龙] 依然在强调合理性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这样舍弃了很多想法,一开始就错的想法,甚至是行不通的想法。
但是这个是因为对“合理性”追求的这种“克制”,才能让在产品设计和方向上不纠结,因为很多纲领早就在那里了,去做那些合理的东西就好了,人们纠结的时候,往往就是贪多的时候,这不免让人想起一站时候德国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因为没有坚持已有的战略,导致最后的一败涂地。
三、站在未来看现在or回望过去看现在
我觉得 [张小龙] 公开课当天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他展现的两种思维。
第一种:展望未来,照进当下
当解释 [小程序] 的时候, [张小龙] 用一种未来场景进行比喻,即未来的载体可能是智能眼镜,当用户看到哪里的时候,该物体之上就会对应一种应用程序进行控制,产生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效果。而微信 [小程序] 就是在科技还没有如此发达的时候,利用现有技术的实现未来的一种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让人敬佩,这是一种即有前瞻性,而又落地的思维方式。
怕就怕很多团队只想着未来,不考虑已有的技术边界和真实的用户需求,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后发现失败了,我经常有一个比喻:原子弹这么难要不要做?答案是要做,但不是中小型企业能做的,那是国家要做的,那是有钱的公司做的。
还有些团队是只考虑当前,不考虑未来,这样很容易视野变得太窄,没有看到未来的机会,导致在大的趋势面前,虽然很努力,但是却干着过时的事情。
只有看到未来的趋势,结合当下的技术和用户需求,才能做出真正有利于用户的产品,才能让公司的发展一直跑在趋势的前面,因为在趋势面前,一切所谓努力的力挽狂澜,最后都被证明是垂死挣扎。
第二种:回望过去,对应现在
[张小龙] 用很长的篇幅解释了PC互联网时代,网站对于企业的便捷性,对于用户的友好性,甚至用PC互联网时代的网站类比 [小程序] 。而这正是一种回望总结的方式,来对当下做出合理的预测。
我有一种观点,就是一直以来生活、环境、人性、政治都没有变,只是承载的方式变了。我们依然吃着一日三餐,只是购买的方式从线下变到了线上;我们依然通过旅行扩展眼界,只是选择的方式从线下变到了线上;我们依然通过书籍让自己变得更加睿智,只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书本报纸,变成了今日头条,亚马逊书城;这一切本质的东西都没有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有类比的能力,将过去的事物类比到现在,包装成这个时代的事物,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不同意所谓的80后 [产品经理] 不懂90后甚至00后,因为人性是一直没有变的,只不过80后承载个性张扬的平台可能在知乎或者网易跟帖,而90后甚至00后在A站B站,但是我们依然都有着那些人性的弱点,依然有着共同的马斯洛需求,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只是承载的方式不同了而已。
四、产品的发展规律,都是从大类到细分,一步步解决用户体验的过程
从微信的公众号,订阅号到 [小程序] ,可以再一次看到这样的产品发展规律,就是先从大的分类下解决已知问题,但通过问题细分,演化出多种产品。
犹如 [张小龙] 在举机场广告牌子,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的例子一样,公众号是否能帮助用户去了解企业呢?答案无疑是可以的,但是这样却骚扰到了用户,因为用户只是想了解企业信心,去被迫要接受企业公众号的push消息,这是不合理的,所以 [小程序] 解决的就是这样的问题。
所以说没有一蹴而就的产品,先用已有方法去解决广泛的问题,当广泛的问题都被解决后,再去想怎么提升用户体验,分各种场景,演化出各种 [产品] ,形成产品矩阵。千万不要本末倒置,这样是很危险的。
五、微信完成连接人的使命,开始连接企业和服务
看到上面的数字,我想微信这个超级应用应该已经提前完成了对全中国人进行社交连接这件事,很难再有实质性的用户数量的增加了。这个使命完成了,微信又要接下去完成另外一个市面,帮助企业高效的去连接用户,帮助用户高效的获取服务。
通过微信高频应用的特质, [小程序] 有可能冲击很多已有的靠连接服务而成为巨头的企业,让他们和运营商一样,变成基础服务从而退出移动互联网舞台的中央。简单设想一下,通过微信搜索附近提供服务商家的 [小程序] ,你就可以直接排号,下单甚至结账或者叫外卖,这时候你就不需要美团甚至饿了么!!!微信支付让支付宝颤抖了, [小程序] 又会让谁睡不着觉呢?
六、如果 [小程序] 是PC时代的网站,那么为什么浏览器厂商和百度没有做,或者不能做呢?
(1)社交是无处不在的,而获取信息是有需求时才会用到
和 [微信] 这样的超级应用比,浏览器或者百度都是低频的,打开微信进行扫码对于用户的反应来说几乎是0加载和0延迟和0学习成本的,但是浏览器或者百度可能需要用户查找app在手机中的位置,甚至首次点开,还不够便捷。
(2)微信在高频的社交属性之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无时无刻都在线,甚至已经超越了操作系统。
(3)浏览器不具备传播性,无法形成有效流量的导入
在微信内构件的组件天生具备传播性,比如扫描了一家餐厅很好吃,可以立刻推荐给各种朋友的群组,这样的信息流的传播就具备了互动性;但是如果是浏览器,则需要界面切换,而且功能属性导致其无法带来信息层面的流动和互动,大大削减了企业服务的传播性,也就失去了企业最关注的线上流量导入到线下的能力。
(4)无法形成整体交互的闭环
就像上面所说的,在微信体制内,从底层安全和构架到支付以及信息传播等基础服务都是构建好了的,在微信内可以完成整个交互的过程,而浏览器显然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
七、一个发小财的机会
每一场科技或者说趋势的变革,都会在中心地带的上下游产生新的事物。比如智能手机催生了app的发展和移动CPU的发展,产生了TMD,产生了高通,ARM,撼动了Wintel的江湖地位;电子商务,电子商城的发展,使物流行业发展到空前的规模;共享单车的发展,可能会催生出一个线下聚集修车师傅的公司;而 [小程序] 呢?从最小的点来看,之前做公众号模板的公司们,现在就开始搞 [小程序] 的模板吧?不管搞 [小程序] 的企业是死是活,提供弹药的军火商始终是稳赚不赔的。
最后祝大家新的一年里都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新年快乐!
文/@vivi 原创发布
关键字:产品经理, 微信, 张小龙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