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界的 Keep:Wake 的线上课程模式及优化点探讨
被朋友安利了Wake这款App,号称瑜伽界的Keep,在试用以后想尝试就产品的线上课程设置上做一点讨论,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瑜伽在东南亚一带更多的和禅、冥想等内在修身课程联系在一起,讲求的是 对自身心境、身体的感悟 ,通过一系列的瑜伽姿势配以冥想,达到 修身养性、自我修正(精神与身体) 、锻炼身体的目的。
瑜伽相对来说是不太受到场地限制的一项运动,理论来说有一身瑜伽服、瑜伽垫、线上引导就可以在家或空地上完成许多基础瑜伽姿势的练习。在这种情景下, 为 什么由瑜伽教练所带领的线下课程,依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答案有两点:
- 对于身心的引导
- 根据自身情况的量身定制及身体保护;
而这也是持证瑜伽教练依然很受欢迎的原因。
再来说说Wake的课程体系问题。Wake目前是一款主打线上瑜伽教学的产品, 在给予一般性基础课程的同时,会推荐由VIP教练(瑜伽持证教练)所开设的专题课程,同时开设有冥想专题以辅助瑜伽练习,三 者对于课程划分的主线略有不同,我们来依次进行分析。
基础性课程设置分析
产品采用Feed流的形式,用户初次进入时可以 查看到5个系列瑜伽课程 ,且 同时为初级课程 (猜想是利用较低的门槛留住用户)。
用户点击“添加新课程”时,可以看到所有的系列“基础课程”按照一定顺序(顺序机制不明确)进行排序;在每个系列可以查看详细课程的名称、动作数量参与人数、课程级别。
那么这种 课程体系的划分是否合理呢? 从瑜伽本身的属性上来说,按照系列课程进行打包确实是一个合理的方法, 但损失了几个原本可以吸引用户的视角 :
- 大部分的用户关心的是: 课程是否合适我, 这包括:场景是否合适、是否合适我的身体状况、是否过于难或者过于简单;过于复杂的分类往往对用户的选择会进行干扰;
- 产品采用的是 Feed流 的形式,系列课程均是平铺,用户的筛选成本较高,且对于功效导向、场景导向的用户来说, 只能根据名称进行选择,从而会忽略其实有相关功效,适合于该场景的优质课程 ; 女性瑜伽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做到让白领在办公室完成颈间舒展的,但目前的产品设计方式很容易会让人忽略掉这个系列课程;
- 课程引导机制:对于初入门用户来说,首页上的5个课程排列逻辑究竟是什么? 根据常规习惯,会放置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或者某个分类下的系列课程,或者对容易入门(难度最小)的课程,但目前产品的机制并非以上任意一种。
改进建议:
改进的主要目的是让用户快速触达符合自己场景、身体状况、期望、难度的系列课程。 对基础设置的课程,建议采用标签的形式,或专题的形式进行拆分及组合;具体实现方式来说有如下两种:
- 可以设置筛选项,支持用户按照 时间、场地、人员分类、功效进行组合筛选,以最快限度的确定所需要的课程
- 对课程按照模块进行组合(Keep目前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具体来说可以按照: 身体治疗、身心唤醒、日常伸展、呼吸调节、女性专享、男性专响、儿童专享 进行大类的划分,将清晨瑜伽、修复类课程、适合不同人群的课程进行拆分重打包,产品的设计可以参考“Keep”中的“发现”
- 归类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制作的课程分类
冥想放松设置
准备的来说,冥想放松并不是一个“课程”,根据产品的定位,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对抗身体的某种状况所打包的系列语音引导。重点是结合我在“瑜伽的特点”这个小结所提到的, “瑜伽是对身心的引导”所以理论来说,在线下瑜伽教学中,它不会是单独的一套体系,而是贯穿瑜伽整体教学,用于前期引导、事后放松。
这个部分在用户初次进入时,展现的是 三个最核心的引导场景“关于疼痛”、“关于睡眠”、“关于压力” ;仔细查看了一下参与人数,并没有发现排列的具体依据。
同样点击“添加新课程”后,看到产品采用 Feed流 的方式进行系列语音引导的展现,在语言引导的分类上,采用了两种分类模式“问题解决型”、“知识普及型”,具体可参考如下拆分:
对于“课程划分”的 合理性上 ,如下两个问题可能是遇到考虑的:
- 冥想放松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什么?
- 用户对此的认知程度是怎样的?
改进建议:
一般来说, 如果和线下教学一样,则冥想放松课程的设置是辅助基础课程的 ,理论来说应该根据所解决的问题拆分到不同的系列课程里,引导用户进入身心愉悦和境界和事后的放松。 而如果冥想放松课程的本意是认知型(即什么是冥想,冥想的益处等) ,光靠系列课程的推送并不能解决认知本身的问题。普及贴及社群中冥想的专题讨论是不可少的部分, 建议产品和运营的同学可以看看用户对这个部分的理解是怎样的。
对于冥想放松课程的划分,建议根据 从目的上进行重新的推演 , 再做课程的打包和相关内容的推送。
名师课坊
名师课坊设置的目的猜想有两个:
- 线上增值服务(变现)的试水 ;
- 集中优质的瑜伽教练,打造明星师资,为下线引流做准备。
产品依然采用Feed流的方式,对于新用户来说,名师课坊给出了三个“明星系列”课程(虽然选择展现机制一样不明确),并 且在课程卡片上明确的标记了“VIP”字样 ,和 教师的资历 ;同时当用户点击卡片进入时,系统不 再以“姿势”的维度对课程进行展现 ,而是以“一节完整的课程“、”花絮“进行课程的说明,同时配有”教师资质“、”适用人群“、”注意事项“;相关推荐中, 对该教师的其他课程亦有推荐。
从课程体系来说,依然采用的是”问题解决“、”人群分类”、“时间划分”、“流派划分”的模式进行内容的平铺展现; 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上来说,有如下问题:
- 课程体系的划分不够正交: “人群分类”的课程可能同时具备“问题解决”类课程功效,这样的划分容易对用户造成干扰;
- 对于“流派“的划分,不适用于大部分对瑜伽理解不深刻的用户
- 既然是VIP课程, 对于教师系列课程的推介会是亮点之一 ,但没有按照教师进行合集选择的功能
- 从课程长度来说,一般的课程在30-50分钟; 对于线上课程来说过于漫长 ,课程完成率容易受到影响
改进建议
- 对现有的课程排列方式进行修改;主页面的推荐课程建议按照”最受欢迎教师“、”最热门调理专题“等进行用户吸引;建议尽量选取口碑较好,上手交易的课程;
- 建议让用户可以 根据场景、改善部位、自身定位、教师类别、难度进行课程筛选及收藏
- 增加按照教师特长进行课程的系列归集是一种合理的且必要的方式,也方便未来线下的引导
- 对于 课程的描述 来说, 希望统一采用一直的短语语序 ,方便用户进行快速定位
- 课程长度来说, 建议30分钟为宜,以引导和体验为主 , 后期慢慢往下线的长时间课程进行引导
另外基础类课程、名师课坊的功效性上来说,有高度的重叠, 对于用户的转换并无实际好处(试想一个在基础课程里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的用户,前往名师课坊开通VIP的动机会是什么), 建议两者采用不同的分类体系,如果重视转换,建议问题解决型的分类方式放在”名师课坊“中;
小结
总体来说,是一款非常不错的线上瑜伽教学App,对于以线上为引导,发展线下优质瑜伽教练的系列课程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对于课程的设置,有如下几点优化建议:
课程定位与组织形式
- 基 础课程主打用户吸引、用户口碑传播。 主推难度较低、上手较快、符合人群定位的精品短时系列课程(如清晨唤醒+上班颈间康复+睡前修养);课程的组织形式上,建议采用专题分类,例如女性修复专题、产后恢复专题、男性活力专题等;可能会出现专题内部课程有重合的情况,但对于以概念主打的模式来说,并不是一个非常主要的问题;
- 名师课程的课程以促进社区活跃和线下引流为主。 设置建议采用:冥想+特色瑜伽教练(优势特点)+问题解决的方式;将冥想融入进具体的问题修复专题,同时可以就该老师这个方面的特别进行包装,以方便线下冥想及特色课程的体验;
- 课程时长上,如果是 线上基础课程 ,建议时间以20分钟左右, 以保持社区活跃增加用户粘性为主 ;如 果是名师教学课程 ,建议不超过30分钟, 以引导体验体验为主 ,对于有长期付费习惯的用户,可以邀请加入名师线上直播教学和线下场馆体验,以增加互动和线下引流转换率。
关于产品设计
- 对于连续型课程系列(如清晨唤醒 or 上报颈间康复),可以尝试引导完成率较高的用户,对课程的开始时间进行例行化推送设置,以促进用户对于产品的依赖程度,同时对增加用户的活跃有一定的效果;
- 基础课程与名师课程之间的差异化,需要在产品中体现,让用户有更明确的选择依据,在早期筛选出“土豪”型用户
- 后期对于基础课程的活跃用户,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向相关的付费课程进行引导(例如使用直播推送、活力值换体验券、线下邀请等方式),并激励相关用户在社区中进行体验分享,以吸引更多用户的转换
文 @大喵
关键字:产品经理, 课程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