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行为逻辑的认知,让我们在设计数字世界的产品时,把注意力放在用户上、放在用户的动机和行为上,以及发生这些行为的媒介和场景。从这个层面去思考数字世界的产品,也许更贴近交互设计的本质。

一提到设计,大家脑海总会出现设计房子、设计汽车、设计电脑、设计服装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对材料、结构、色彩等物理属性进行合理配置来进行设计,从而创造出大众喜爱的产品。但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行业的兴起,除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多了一个数字世界(或者称为比特世界),最近很火的人工智能就是数字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数字世界的设计有它自己的逻辑和规则。

1. 交互设计的对象是行为

既然数字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不能用原来的逻辑来设计。于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出现人机交互的研究,为了使人们更好的使用数字世界里的产品。随后工业设计师Bill Moggridge和Bill Verplank在设计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时创造了交互设计这个词。时间来到90年代初,Richard Buchanan教授清晰地把交互设计的对象定义为行为。至此,数字世界的设计对象被确定:“不再是物,而是人的行为”。

2. 物理逻辑和行为逻辑

如果把“强调物的自身属性合理配置的决策依据”称之为物理逻辑,那么可以把“合理组织行为作为决策依据”称之为行为逻辑。很显然,物理逻辑对应的是物质世界的设计准则,而行为逻辑对应的则是数字世界。

摩托罗拉V3是我最喜欢的手机之一,它的特点是机身很薄、金属材质、翻盖,这也是V3被津津乐道的原因,以及后续的产品更新采用了更多颜色。对于V3,从公司到设计师再到用户,谈论的都是手机的材料、结构、色彩,显然大家把V3作为一款成功的工业设计品。作为对比,大家再想想第一代iPhone发布的时候,大家谈论的是播放音乐、浏览图片、屏幕能够自由旋转等等,而不是iPhone的外观。发展到后来,用户关注的是一个个APP,而不是手机本身。

摩托罗拉V3&iPhone6S

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逻辑?因为在物质世界中,我们更倾向于去关注一件事物的外观;而在数字世界,用户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能用这个产品去做什么事情。所以物理逻辑在意的是物的属性,行为逻辑在意的是用户的行为。

3. 交互设计的五要素

用物理逻辑去思考设计时,要考虑物的结构、色彩、质感、材料等等。那用行为逻辑来设计数字世界的产品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辛向阳教授提出了交互设计五要素的概念,分别是“行为、用户、目的、媒介、场景”。

人机交互是用户产生动作且收到反馈的一个回路,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里的动作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行为,既然是有意识的行为,肯定有发出行为的人(用户),发出这些行为的动机是什么(目的),通过什么载体来承载这些行为(媒介),这些行为在何时何地怎么的情景下产生(场景)。

交互设计五要素

拿购物产品举例,想要购物的人们是用户,行为的目的是买到心仪的商品,媒介是某东的APP或者网站,场景可能是睡前躺在床上浏览商品,行为是搜索、浏览搜索结果、查看商品详情和评价、反复对比、确定购买、支付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了解了行为逻辑以及交互设计的五要素,对于设计产品有什么指导意义?

不管是设计一款全新的产品还是做一个小功能时,都可以从五要素的五个维度去思考如何设计。

  1. 目的: 首先要弄清楚,这个产品或功能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解决用户的某个需求、或者是给公司带来价值,这是根本。
  2. 用户: 其次要知道用这个产品的是一群什么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特征。
  3. 场景: 以及用户在使用这个产品时处于什么样的场景。例如以前做司机端产品时,就要考虑到司机是在车内,大部分时间是白天,这个时候车内的亮度很高,并且司机一般将手机放在车载架上,手机离眼睛距离比较远,场景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款产品就必须字体够大,背景要暗从而突出信息。
  4. 媒介: 为了适应特定用户在特定场景下完成特定目的,就需要考虑采用何种媒介,例如keep早期是没有APP的,先做了个公众号来积累种子用户,考虑到的就是APP这种媒介的下载安装以及注册成本太高,不利于早期积累用户。
  5. 行为: 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用特定媒介为了完成特定目的会产生怎样的行为路径,这需要产品设计人员去了解目标用户的心理模型,尽量将产品的表现模型做得符合用户心理模型。(关于心理模型、表现模型,可以前往《用户为什么不喜欢你的产品?》)

行为逻辑的认知,让我们在设计数字世界的产品时,把注意力放在用户上、放在用户的动机和行为上,以及发生这些行为的媒介和场景。从这个层面去思考数字世界的产品,也许更贴近交互设计的本质。

推荐阅读:辛向阳教授的两篇文章《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交互设计的五要素》。

邹志楠,微信公众号:UE修养,交互设计师,专注于互联网产品设计。

关键字:交互, 设计, 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