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十二、机器视觉

定义:机器视觉(Machine Vision)被称为机器人的眼睛,通过计算机来模拟眼睛进行图像采集,经过图像识别和处理提取信息,最终通过执行装置完成操作。

功能:识别、定位、测量、检测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视觉的四类功能相比人眼视觉,具有图像采集和分析速度快、观测精度高、环境适应性强、客观性高、持续工作稳定性高等优势,因而可帮助终端使用者进行产品增质、成本降低以及生产数字化。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市场规模:

GGII数据显示,从全球市场来看,2021年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约为 804 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12.15%,预计至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2022 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从中国市场来看,2021年中国机器视 觉市场规模138.16亿元(该数据未包含自动化集成设备规模),同比增长 46.79%,预计至2025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达到349亿元。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目前中国已是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机器视觉领域应用市场。

应用领域:机器视觉目前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汽车、食品、制药等领域。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产业链:上游零部件、中游系统、下游行业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结构:光源、相机、软件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光源:光源是指用于为工业机器视觉应用场景提供照明的系统,主要包括光源和控制器。

光源主要分为LED 光源、卤素灯和高频荧光灯三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为LED光源。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按形状可划分为环形光源、条形光源、平面光源、 线光源、点光源、同轴光源等,不同的形状结构可提供不同的亮度、强度、照射角度、照射面积及颜色组合等,适用于不同的机器视觉应用场景。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玩家:日本CCS、Moritex、美国Ai、法国Phlox光源、国内奥普特为龙头,沃德普、康视达、锐视光电、纬朗光电等。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工业相机:用于工业领域的视觉相机为工业相机。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玩家:德国巴斯勒,美国特利丹DALSA、康耐视、日本基恩士、索尼、德国Allied Vision、韩国Vieworks等,国内海康威视、大华科技、大恒科技、维视图像。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镜头:镜头的主要作用是将目标成像在图像传感器的光敏面上,主要参数有焦距、景深(Depth of Field)、分辨率、工作距离、视场(Field of View)等。

按焦距可分为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根据光圈可分为固定光圈和可变光圈,根据视场大小可分为摄远镜头、普通镜头和广角镜头,还有远心镜头、显微镜头、微距镜头、紫外镜头和红外镜头等。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冷加工:镀膜、荒折(粗磨)、砂挂(精磨)、抛光、芯取(磨边)等工序构成了光学冷加工的基本工艺。

玩家:全球范围德系徕卡、施耐德、卡尔蔡司,日系 CBC、Kowa、茉丽特、尼康、富士等光学巨头,国内普密斯、东正光学和慕藤光布局中低端市场。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软件:软件平台主要指开发环境,包括C#、LabVIEW、MATLAB等通用工具和Halcon、Vision Pro等专用工具。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开发包是基于软件平台对各种常用图像处理算法进行封装,用以实现对图像分割、提取、识别和判断等功能,例如维视图像的 MVIPS 图像处理软件。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图像处理软件领域主要由美、德等国主导,主要厂商包括美国康耐视Cognex、德国Mvtec、日本欧姆龙Adept 等,软件的底层算法基本被以上厂商垄断,国内创科视觉、海康威视、奥普特、维视图像等。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技术路线:2D视觉无法获得物体的空间坐标信息,随着工业控制对精确度和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3D机器视觉变得更受欢迎,目前市场上涌现出标准化3D视觉软、硬件产品,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3D视觉成像可分为光学和非光学成像方法,光学方法包括ToF飞行时间、结构光投影、相机阵列、激光扫描、双目立体视觉等。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特点: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玩家:日本基恩士、美国康耐视

中国主要有海康、奥普特、天准科技、矩子科技、大恒、美亚光电、思泰克、征图新视、华周测控等。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历史:20世纪50年代,Gilson 提出“光流”这一概念,并基于相关统计模型发展了逐像素的计算模式,开始研究二维图像的统计模式识别。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Roberts 用计算机从2D图像中提取三维结构,开始进行三维机器视觉研究。

20世纪70年代,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开设机器视觉课程,DavidMarr开创“自下而上”通过计算机视觉捕捉物体形象方法。

20世纪80-90年代,视觉公司开发出第一代图像处理产品。

21世纪,机器视觉产品在下游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各个行业开始寻求视觉检测方案。

机器人行业调研(五)

作者:new bo;微信公众号:new bo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