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凭什么不怕AI?答案是:“假说”
现在人工智能火爆,让国人对中国的应试教育越来越忧虑。现在教育内卷依然是围绕考高分、上好大学这个单一标准而展开的。考试基本都有标准答案了,还创什么新,创新就是错的!
随着大学甚至研究生文凭逐渐通胀贬值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成人已经有了危机感,要培养自己和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是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的。
我们去回顾很多知识的起源,发现很多学科经典理论,一开始起源于假设,而不是逻辑严密的“真理”或金科玉律。
就拿自然科学来说,哥白尼的日心论假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假说,魏格纳的板块构造假说,在当时都是石破天惊的“疯子猜想”。
这些假说,只要无法去证明他们是错的,也就是“无法证伪”,就会暂时被认为正确的模型。我们熟悉很多科学理论几乎都是这样的从假设、假说开启构建体系的。
比如:
- 牛顿提出“宇宙是一个钟表”的假说来论证自己的自然哲学;
-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是一个假说来为黑洞的发现以及未来星际航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 乔治·勒梅特提出的“宇宙大爆炸”假说(经过霍金的科普成为很多人心目之中宇宙起源学说);
- 还有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基因双螺旋假说,直接开启了整个生物经济时代。
这些科学家大胆论证了他们提出的假说的合理性,并且通过“假说”作为向导,不断去求证得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甚至构建了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科学范式。
当然我本人是文科生,对自然科学不敢深讲,系统论创始人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一书之中说:
「就像任何一个其他的科学领域一样,它不得不靠着经验、直觉和推理手段的配合使用而发展,如果直觉方法在逻辑严密性和完备性上难孚众望,那么推理的办法则面临着基本项,选得是否正确的问题。这并不是某一个别理论和个别科学家的问题,而是科学史上的相当普遍的现象。」
也就是说,科学理论要想进步,不是完全采用推理的办法,有时候不得不依靠人的生活经验和大脑的直觉先提出“假说”,再想办法进行逻辑推理,才能形成所谓科学原理,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比比皆是。
我是学经管后来转学哲学的,在人文学科上更有发言权,文科理论创新更加离不开“假说”了。
比如经济学之中,亚当·斯密提出“理性人假设”,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其实都是假设;后来凯恩斯针锋相对提出的是“动物精神”的非理性人假说,也就出现了经济学里面的“亚当·斯密搭台,凯恩斯唱戏”的局面。
再比如在管理学之中“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文化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等。
比如对人口政策影响深远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也是假说,他认为人口增长是几何级的,而资源供应是算术级的,但是忽视了人不仅仅知识资源消费者,还是劳动力和智力资源提供者。
再比如心理学里面就有很多假设,比如发生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心理自动动态平衡就是假说,但这些并不影响他们的学术价值和诊疗的实用性。
还有一个现在新媒体营销和传播学里面里面的应用比较广的假说——「弱传播原理」,其实从舆论世界里面弱者为王假说论证的,后来发现能够解释很多热点现象。
当然我后来去研读西方哲学史,发现假说就更多,随便挑出几个都长期影响西方人数百年的头脑和神经。
西方的宗教学研究主题,按实证主义眼光来看,人的灵魂是不是一个假说,“上帝”的存在是不是一个假说,论证的很成功的基本上都登入哲学封神榜成为了神学家。
在伦理学之中,人的性善论或者性恶论其实也是假说;自由意志也是假说,因为人没法论证是否存在或者属实。
再比如,笛卡尔的经典理论“我思故我在”,就是假设有了一个邪恶的精灵(骗子)来编织了一个虚假的世界来影响他的感觉器官,他确立了一个只有我在怀疑这件本身不能再被怀疑了来作为整个思考的起点。他的这个理论,影响了我看《黑客帝国》代入Ne0这个角色来思考很多互联网世界里面可能的各种虚假信息。
再比如霍布斯假说存在一个“利维坦”怪兽,来构建他的国家学说和社会契约论。
还有约翰·洛克假设人的头脑意识是一个白板这个假说,来构建他的经验论体系。
而去研究这些假说之上的理论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甚至我们可以说,没有假说,就没有西方哲学,也没有所谓的西方科学。
以前我们崇拜上面的这些大神,现在我们要正本清源,他们的理论起点其实是假说。现在我们面对人工智能冲击,反思人之所以比机器人厉害的独特禀赋在哪里?
就在于人能提出“假说”,通过假说来进行思考,这本身就是一个原创性、超越性的工作。
现在大模型虽然已经在大数据的相关性输出答案上已经很厉害了,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创造前人无法提出的假说,这意味AI在旧知识体系逻辑推理讲超越人类。但是人工智能无法构建推平旧知识体系的世纪假说,来创造全新的知识。
如果人放弃了提出假说、根据假说来验证事实,来自圆其说的能力,那只能在旧有的假说上亦步亦趋,而无法驾驭人工智能,而沦为AI的打工人。
为什么我们缺乏假说的能力?就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头脑里充满了很多“定见”、“成见”,而缺乏想象力;当然除了这个原因,更主要是我们身处在“信息茧房”之中,或迷信权威,或崇拜书本,或自我封闭,或是娱乐挤占了更多搜索时间,或者是工作太累没时间思考……
同时提出了假说,不去论证其价值,也没有意义,提出假设,只是开启新认知的第一步,当我们大胆提出“假说”或者假设,要去验证“假说”或者“假设”的合理性。
验证假说的过程,就是人主动综合知识整理成为因果链、信息链、事实链的过程。
当年胡适博士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及“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一些主义”;虽然胡适这个人已比较脸谱化,我也不太感冒,但他提出的这个方法论口号确实挺管用,可以说是科学精神和怀疑精神的一个简明概括,季羡林也说这是胡适最大的贡献,这个评价比较公允。
当然,如果改成“大胆假说,小心验证”,或许会更适合网上一些。
如果无法被证伪的假说,就说明假说真实性很高,具备了科学理论的潜力。
如果能验证假说成立,可以不断丰富自己假说,找到更多理论依据支撑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果证明自己的假说为错的,那就提出一个更加难以被推翻的假说……
沿着“假说验证法”不断用来做学习和学问,进行有意识的长期训练,或许未来我们中国就可以出现更多科学家和哲学家,产生真正改变世界的大师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