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设计师的「变化」与「坚持」
最近归档资料时看到一份「饿了么设计师的变化与坚持」的文档,是给去年「乌鱼说众·燃大会」准备的;距今间隔1年多看内容还不错,趁有时间就整理了一篇文字版本。
选择这主题是因为自己经历过一家从「创业公司」>「风口公司」>「独角兽公司」>「成熟大公司」阶段,和单纯方法论比起来会有独特线性成长视角;所以就从这个主题来和大家聊聊不同公司阶段下设计师的「变化」和「坚持」的事。
一、先介绍下经历的3个阶段
1. 第1阶段:小而美状态(12-14)
饿了么是从08年就成立了,因为从我角度讲所以时间点从12年加入算起,当时算是饿了么创业阶段,开城会谨慎用公式去计算城市区域是否符合开城条件。
公司内部提倡「硅谷文化」,墙上全是涂鸦,里面夹杂很多硅谷当红产品&名言。
图片:2012时期饿了么办公室
有2句名言印象深刻,特别是第2句在后来办公室的装修中都出现了。
Ifyou’reofferedaseatonarocketship,don’taskwhatseat.Justgeton—— Facebook COO Sheryl Sandberg
Thewaytodoreallybigthingsistodoreallysmallthingsandgrowthembigger—— Y Combinator 的 Paul Graham
当时还有类似「10000小时」理念鼓励大家别怕勇敢去学和尝试,以及「」的现象:
我到了北京,发现工程师们其实也挺忙的(虽然不如今天的创业者那么忙),但是产出却不高,他们自己也很焦虑;我把一些工程师叫到会议室,让他们把手中的工作都列了出来,他们每个人列出四五项要做的工作,有的人可能更多一点。
然后我问他们,如果完成了其中的一半,你们是否就不再那么焦虑了;他们大部分人都给了我肯定的回答——这也合情合理,工作少了一半,压力也应该少一半;我告诉他们,当他们完成了两三项任务后(一半工作),他们手上的任务依然是四五项,不会减少,甚至可能更多,因为新的任务又来了。——吴军@硅谷来信
在Google内,上述这种每天应付事务性工作的人被称为Pseudo Worker(后来Facebook学习Google的很多管理方法,也使用这种说法),直译出来就是“伪工作者”。
这些人每天把自己搞得很忙,他们所做的工作可能也是公司里面存在的工作,但是那些工作(也被称为伪工作)不产生什么效果。
所以,每当你因总也干不完的工作而焦虑时,不妨试试先停下来,重新梳理一遍手边的工作:主动地站在对公司业务帮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当处于工作永远做不完的处境时,把那些最重要的完成了;试试看,这样你的工作状态会不会发生改变?——吴军@硅谷来信
时至今日,我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摆脱了「伪工作者」的状态,但很确定已经有了「时间成本意识」,把时间「成本」投入到哪些地方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这部分我会考虑,会去梳理工作中重点事物,哪些「收益」最高,哪些更值得「投入」,看看自己工作流程中各种节点是否健康。
在我的工作流程中通常有 7 类事情不断循环:
- 零碎任务:短平快任务,比如快速填个表格之类、总结提纲、周报提醒等;
- 重点项目:以项目为单位建立的类目,并且把重点跟进事项和里程碑节点都归类在其中;
- 复盘项目:设计交付后进入开发的项目会放到这边跟进后续的反馈、数据、复盘等处理,加上时间提醒不然会忘;
- 生活任务:工作中生活类事项归类,比如:拿快递、报销提交、饭局类;
- 团队管理:当前的绩效目标&课题相关的事在这,方便随时查看完成情况;
- 学习清单:待深度阅读的好文章 & 阅读和学习笔记等;
- 思考相关:记录问题和事后的思考点,可引入设计的新内容,团队下一步可以做的事,各种发散奇怪想法&未来有机会可以做的事情。
有了这些明确的类目后,通过「时间管理」工具去记录和维护(设定备注、提醒时间、到期日、子任务、重复周期等等),每天早上看看今天哪些重点事要做哪些其实不那么重要。
如果工作流程改变的话,及时调整下工作流,调整「时间管理」工具然后继续运转,保证事情不在脑袋中,让头脑减负留给思考和总结。
三、聊完变化部分,聊聊不同阶段都要坚持的3件事
1. 坚持1:专业能力不能放
刚上面讲要拓展知识范围,怎么这里又说「专业能力不能放」了?先来介绍下2个理论「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
- 摩尔定律:计算性能每18-24个月会翻一番;
- 安迪比尔定律:硬件厂商们把硬件性能提升后,软件公司们开发出更庞大、更消耗资源的软件,把硬件提升的性能给抵消。
前者说的是「硬件翻番周期」后者讲的是「软件进化周期」,2个理论连在一起后,可以抽象一个结论「每18-24个月是硬件性能提升周期,产品也会在周期中进行大升级,去消耗硬件性能并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和更友好的人机界面语言」,人机界面语言对应的就是设计师的职责范围。
回顾下最近10年设计师的变化:
- 从 Retina 的2x开始适配到不同尺寸的适配;
- 从 Mobile First 设计开始往手表&手环&平板&IOT各种场景的设计考虑;
- 设计理念从拟物化风格到扁平从装饰性设计到以内容为主设计再到Wayfinding;
- 设计工具上也从 Photoshop 到 Sketch 到百花齐放等。
这一切发展其实也不过5-10年,5-10年在一个人中的职业生涯中只是一小部分,保持专业学习和接纳是非常重要的事。
也有可能会有很多小伙伴会觉得等哪一天做「设计管理者」就可以放下专业了,这个观点我个人角度是不赞同。
我理解「设计管理者」很重要的职责是「让团队设计质量变得更好,去赋予产品设计理念」;纯管理更偏向行政很难参与到这2件事情中,加上平时需要和大家一起评审和决定最佳设计方案,即使有很牛设计师在团队中,最终的评审和定方案,都需要有专业上的输出和体现。
2. 坚持2:保持开放不设边界
因为经历过阶段1的「硅谷文化」,所以团队内部一直都挺开放边界的,考虑问题的视野都从设计范围扩出去——上到产品运营业务,下到技术,如果有能力都可以扩散出去。
这块举个「用户体验要素」的例子,「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这5个层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对于一个好的产品设计来说,只在「表现层-框架层」打磨是不够的,容易成为「美工设计师」,往下钻越深设计理解就越深,如果能一路到「战略层」一定会对设计最终呈现有好的表现;当然下钻并不是把活全都包揽,更多是去了解去想明白和理解,最终在设计上表现出来。
图片:用户体验要素图
分享个案例「饿了么拼单」,时间差不多14年左右;中午点外卖时间,因为有起送价问题,吃一家店小伙伴都会在一起点单,大家会把手机传来传去点餐;看到了这个场景后,我们就在想怎么让这个场景体验更好,于是在想到「微信群的关系」和「微信中H5页面和 App 同步数据」这两个结合饿了么点餐 App 去解决问题,最终诞生了功能。
这件事发起也是设计师,考虑问题时并没有局限在设计层面,包含了一些产品和技术层面上的内容。
图片:14年拼单上线时候的样子
再来个「订单天气」的例子,时间差不多17-18年;中午加了个外卖比预计送达时间晚了点时间,因为下午有个重要会要开有点急躁打了几个电话催了蓝骑士,在拿到外卖时发现塑料袋上面有很多水珠,才知道外面是在下暴雨,心理有点内疚;如果知道下暴雨晚了点是可以理解的,也不会打电话催(骑车危险)。
也在这个场景下去考虑怎么把这种情感表现在用户和蓝骑士之间,我们先找到外部天气API供应商查看实时数据获取能力;为了让用户本能层上感知到天气和蓝骑士,我们研究高德地图的API调整倾斜角,蓝骑士做了接近3D形象,天气做了很强的动态效果,最终完成了订单详情的天气功能。
这件事发起也是设计师,源头是在触点机会上的观察,勇敢去研究API和突破限制,并不是仅仅在已有设计范围去做。
图片:订单详情极端天气的效果
放几张 GIF 动起来才能感受到:
图片:暴雨天气
图片:大雪天气
图片:高温天气
如果想成为一个更好的「设计师」就忘了自己是「设计师」,设计只是掌握的技能之一;当然自己该做好的需求还是要把质量做到位先,接着在面对「主动洞察机会&问题」我们应该是一号位。
3. 坚持3:盯住用户和生意
在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分工会越来越明确,和大部分公司一样流程是「反馈(数据、舆情、上级、现象、用户、竞对)> 业务&运营&产品 > 需求 > 设计 > 开发 > 上线」,对于用户和需求的感知通常来自于上游。
图片:大部分公司的设计接触的流程应该都这样
如果去评判交付设计质量,除了问题和数据之外,我还会从这3点去评估:
- 广义上的设计质量达标:色型字质构+可用性原则+符合规范和审美;
- 贴合行业设计语言&原则:比如物流设计就要考虑到骑士人群特性+业务特点,例如:物流设计就考虑到太阳光下和移动状态下始终能让骑士一瞥也要看清界面等;
- 是否针对场景去做了解决方案:一些极端情况是非常容易发生体验问题的,例如:物流在电梯或无信号场景情况下点击按钮后如何给予反馈,导致用户侧也不知道进展,从而引起晚送达。
第1点作为设计师是必须要做好(属于下限),第2和第3点是提高满意度和优秀体验的地方(抛开各种补贴之外因素)——这两点都需要设计师真的「看见用户和生意」才能感受出来,有句话说道「温室中感受不到寒冷」。
回到开头的流程中,设计师要坚持往前移动,视角不能仅停留在得到需求 PRD后,要和产品&运营&业务是处于「平行位置」,能参与到需求的制定过程;要和上游一起「看见用户和生意」,不要仅定位在「支持」。
图片:往前去直接看到和参与制定
看看反馈只能说是「看到用户」中比较轻度的部分,而且因为业务属性不同面向 C 和面向 B 的用户会不一样;如果条件给团队创造接触用户的各种机会,培养出对用户的同理心和视角,过去做的一些案例:
- 去看NPS报告去了解用户状态;
- 找内部与用户的访谈多看看;
- 开拓一些接触用户舆情的渠道(找客服、找一线);
- 画用户生命周期图并尽量模拟;
- 成为用户(在外卖业务中可以打开众包成为饿了么蓝骑士);
- 跟拍用户的纪录片(蓝骑士的一天、BD的一天)。
图片:团队创造条件的一些案例
四、分享内容差不多就这些,做个回顾
公司在「小而美」到「野蛮生长」再到「逐渐成熟」3个阶段中,设计师需要拥抱的「3个变化」:
- 变化1:拓展知识范围;
- 变化2:保持对大环境敏感;
- 变化3:改善时间管理;
以及在过程中要坚守的「3个坚持」:
- 坚持1:专业能力不能放;
- 坚持2:保持开放不设边界;
- 坚持3:盯住用户和生意;
以上,就是全部的分享,提到内容基本上都是在团队「2019年6月」左右的状态下思考完成。
感谢看到这边的大家,这篇字数应该目前文章中最长的一篇没有之一;但有部分内容还是觉得写的不够清楚明白,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
作者:icojump,微信公众号:边设计边唠叨
本文作者 @icojump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