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注意力和创作者经济
15年前,那时候每学期开学班里会报名订不同的杂志、报纸,每个月最期待杂志到手的时候,用几天的时间看完然后期待着下个月。
而现在的我不再对任何内容有期待,每天只是机械性的打开这些APP,漫无目的地刷,我承认推荐算法很厉害,它可能比我妈还了解我喜欢看什么,但我也无比痛恨推荐算法,以至于我只有删掉抖音才能控制住自己的时间。
一、注意力最值钱
这是一个注意力不再被我们自己掌握的时代。
视频的抖音、快手、B站,音频的喜马拉雅、小宇宙、QQ音乐,图文的公众号、头条、微博,还有游戏、社区等等,它们试图挖掘每个用户的每一个消费场景,并抢占你当下的注意力,哪怕只是一部分。
说两个如今很常见的现象:
- 我打开微信试图找一个好友谈事,我关注到公众号有一篇标题极具“吸引力”的更新推文,聊到一半我开始去看更新的公众号内容,一连看了几篇,看完后顺便刷了会儿朋友圈,最后回到生活中我才意识到我刚才只是想找一个好友谈事,但已经过去了15分钟。
- 通勤的路上想好好看会儿书,上车的时候习惯性的先打开了微博,看了会儿今天的热搜,又打开了抖音,划了会儿视频,差不多把常用的app都扫了一遍后,想看会儿书发现还有两站就到了。自我安慰道:明天我一定看完两个章节!
对于很多互联网产品来说,他们在意的是流量,但对于每个用户来说,你除了睡觉之外的所有注意力正在被不同产品瓜分掠夺(甚至连睡觉都不放过)。他们尝试用标题、封面吸引你,用推荐算法留住你,用关注、推送提醒你常回来看看。
二、现在的创作者经济
创作者经济概念的起源我不得而知,我也是近两年才开始接触到这个词,在做过一些初步的调研和分析后,我理解的创作者经济是:围绕着图文、视频、音乐等内容创作者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产业,包括:
- 提供创作者和用户连接的方式(抖音、B站、微信公众号);
- 提高创作效率的生产力工具(剪映、秒剪);
- 涨粉、变现能力手段的创作者培训(“教你如何成为抖音网红”)。
为什么会有新的创作者经济?
由于各大平台极强的头部中心化效应,上述的连接方式、工具、培训都被迫围绕着平台而非创作者本身。比如B站用一键三连营造了特殊的社区平台氛围,各大视频平台用官方出的剪辑工具可以获得更多的曝光和收益,一系列如何教你利用抖音的推荐策略涨粉的培训课程。
这些看起来似乎都合情合理,但细想一下:
- 该连接的不应该是创作者本人和用户吗?
- 工具不应该更好的服务于创作者而非平台吗?
- 培训不应该围绕着如何创造更好的内容而不是如何利用平台的机制走红吗?
创作者在里面更多的是充当“工具人”的角色,他们都在为平台打工(虽然也受益于平台),而这带来最大的问题是:创作内容质量会整体下降,因为如何在这个平台获取流量才是他们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但流量并不完全等价于内容质量。
对创作者而言,他们受制于平台。
新的去中心化的模式可以让他们跨过平台真正意义上的拥有自己的内容、粉丝,定义自己的盈利模式。
对消费者而言,反算法推荐的声音越来越多了,推荐算法一方面会让人困在信息、观念茧房中,另一方面其“精神鸦片”的能力让人深陷于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基于此,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将权利转交给创作者本人的平台形式,由原先以平台为核心,连接广告主、粉丝、创作者的中心化转变为以创作者为核心,连接广告主、平台、粉丝的去中心化的新模式。
三、以Substack为例
2021年3月,坐拥北美50万付费用户的Substack获得6500万美元投资,在这里以此为例对比一下主流的创作者平台。
众所周知,无论在自己领域多精通的创作者,都只能辐射到极少部分自己身边的人,因此一个流量大的中心化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帮助用户发现创作者。但其弊端也在于此。
粉丝:全部归属于平台,一旦离开这个平台,你的粉丝可能就找不到你或者自动脱粉了(因为平台对于内容是有加成的)。
盈利模式:是平台提供的,你很难自己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满意的分成,离开平台基本丧失盈利能力。
创作内容:受限于平台,无论是创作内容的形式还是内容风向,更不用说格外谨慎地对待敏感内容生怕触到这个平台用户的虎须。
本质上,用户追逐的是xx平台上的某某,而不是某某本人。这也是各大创作者会在各个平台开设账户的原因之一——扩大作为创作者的话语权。
然后再谈谈Substack,一个极其简单的产品却逆转了上面的大多数问题。
粉丝:通过邮箱订阅的形式连接创作者和用户,无论是内容还是粉丝都跟着创作者而不是平台走。
盈利模式:订阅制,用户单纯为创作者的内容付费,平台只抽取10%的服务费。对比其他平台粉丝只是流量,盈利是用流量变现而言,单纯为内容付费的形式会是更健康的商业模式。
内容:Substack走的是newsletter方向,因此内容形式只有图文(像Patreon则几乎包含了所有内容形式)。但由于几乎不存在算法推荐、内容风向,所以创作者只要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可,完全不用顾虑蹭平台的热度亦或是触碰平台的底线。
当然,Substack这类平台也有弊端,由于不存在推荐和流量倾斜,每个创作者需要靠自己内容的质量和站外影响力拉拢粉丝,或者“带资进组”,冷启动尤其难。
但一是现在的头部创作平台大多进入了红海阶段,冷启动难度也很高。
另一方面订阅制对粉丝量的要求并不高,创作者经济中一个常提及的概念就是“1000个超级粉丝”,举个例子来说,只要1000个粉丝每人每个月支付10元的订阅费,一年就有12万的收入。
四、未来的创作者经济
说到创作者经济后面的发展,我相信无论是Twitter、Youtube还是抖音、b站这些中心化的大平台在未来不会完全消失或者会有新的替代品出现,毕竟大多数的人都爱追逐热点,喜欢看别人爱看听、听别人爱听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的以创作者个体为核心的创作者经济一定也会掀起一波新的浪潮,在国外以Substack为代表的诸如Patreon、Medium都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在国内也有像知识星球、小宇宙、爱发电等优秀的产品逐渐涌现。
当然,这种模式也会有各种难以预料的缺陷,比如相对独立的社群如何监管,优质的内容都走向订阅是否导致免费流通的内容质量越来越差等等。
于我个人而言,希望未来无论是视频、音频、图文任何形式,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收纳盒,订阅的内容更新后就会安静的躺在里面等你翻看,他们不会“搔首弄姿”的吸引你看,不会在你看的过程中夹带私货,更不会看完后说“大爷看看其他的,再玩会儿”。
15年前,每个月最期待的杂志是《读者》和《儿童文学》,由于当时内容匮乏,所以会把喜欢的文章翻来覆去的看。
这和那时候上厕所只能细读卫生纸包装说明相比,现在5分钟随便打开一个 APP 都能找到并看完一篇文章和几个视频,但那个时候的我,比现在精神富足得多。
最后引用方可成描述 newsletter 阅读方式的一句话结尾。
他们总是准时抵达,安静地躺在我的收件箱里,不搞标题党,不插入影响阅读的表情包,只以最朴素的方式把我需要的内容传递给我。在这个信息过载、垃圾泛滥的年代,最古老的电子邮件成了最好的避难所。
作者:furyfrog;微信公众号:随便写写的黄痘痘
本文作者 @furyfrog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