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产品,我是运营,互联网的大潮里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一、先说一下前途
前途跟两个东西有关,个人的努力以及历史的发展。
“个人的努力”受限于自己的“思维、环境、习惯、性格、智商”等。
而历史的发展则依耐于被动的选择,比如 2000 年你跑去做技术,08 年你转行做产品,都是符合历史发展的,但是到今天,你第一选择还是做互联网,大概只能饿不死。
二、个人的努力
大家愿意从事互联网这个行业,情怀一点的说法是,可以设计一款产品改变大家的生活,功利一点的说法是,薪资高,应届毕业 25 万的年薪 150 万的无息贷款,是很多行业难以达到的高度。
而时间再放长一点,对于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来讲 5 年可以到达的位置,基本是从专员到主管到经理,部分到总监的一个晋升中。
这个过程中,对于运营的同学来讲,你努力程度一般
但是能碰到一个好的 leader
一个好的项目
一个好的公司
那么无论是你做产品或者运营,前景都是一样光明的。
问题在于,好的 leader、项目、公司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貌似只有 20% 不到的产品与运营在上述范畴。
80% 的同学会在上面的 1-2 个因素当中遭遇打击,没法按照正常的路径去发展,处于不断的自我质疑,换工作,甚至是重新进行自我规划的过程,个人的奋斗要么是白费,要么是奋斗的产出比较低,要么是奋斗方向错了
那么这个时候的前景就在于,产品与运营哪个岗位在学习内容更少的情况下,能有更大的提升?
运营作为产品的一个分支,内容量与知识点更少,所需的成长基础比之于产品更弱一点,所以这个时候运营更有前景。
三、历史的发展
1、找工作
大部分人进入互联网这个行业都是缘于,校招或者转行。
校招过程的激烈程度入行的同学都清楚,一线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产品加运营的 HC 不到 3000;多少人竞争呢?17 年多少毕业生?760 万毕业生加上 67 万海外归国的留学生。17 年腾讯校招直播的峰值大概是 77 万,简历大概 20 万以上,最终招聘的产品经理培训生的人数大概是 23 个,产品策划及运营不到 100。录取率大概是万分之一。另外,80% 的好 Offer 并不是被 20% 的学生拿到了,而是被 1% 的学生拿到了,俞军再另外一个贴子里面写到的发了三个滴滴的 SP,正巧这几个学生都深度接触过,他们平均拿到的 SP 的数量都在 5 个以上,平均年薪在 30 万以上。另外一端,互联网的校招季都结束了,不说普通学生,大量在 BAT 实习的过的但是没有拿到 Offer 的一大票……
入行阶段,大部分人都是被动的选择,产品跟运营都会投,如果幸而拿到一个 Offer,已经不太会去计较,到底是产品还是运营,虽然大家都是奔着产品经理去的。
2、 不同产品的发展
王兴在讲未来的互联发展趋势的时候,对过去产品做了一个总结,就是“四纵四横”的划分维度。
在这些维度当中,
沟通的领域重效率及体验,产品决定
信息的领域重个性化的内容,重技术的推荐与内容的生成,即技术与运营决定
娱乐化的产品重内容,运营决定
服务类的领域同样是重用户服务体验,运营决定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品驱动的产品,如沟通领域,更注重产品体验,对于产品经理的个人要求不断提高,相应的数量要求却不会有大幅的提升;
而在互联网 + 发展下,以及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用户对于娱乐方式的个性化追求以及服务的个性化追求,在人工智能尚未普及的情况下,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运营人员参与去解决
3、大小公司的发展
大公司重产品,大公司自带流量不依耐于运营
小公司重运营,小公司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更需要运营增加产品的壁垒
而小公司永远是解决更大量的就业需求的,所以对于运营的需求量会增加
分析完了,很多地方提出来的数据也是顺口说出来的,并不严谨,只要给正在择业或者转行的同学提供一些分析的维度罢了。
关键字:产品运营, 运营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