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流量和用户的区别及启发
最近群里有个关于流量和用户的讨论话题,虽然我没来得及参与,但之前有对这两个概念的一些零散理解,刚好趁这个机会梳理一下。
我们工作中可能会在各种场合听到“流量”和“用户”这两个词,乍一听好像挺熟悉,仔细一想它俩是一样的么,有啥区别么。
本文主要就是基于这2个关键词进行展开,主要包括什么是流量,什么是用户、为什么会区分流量和用户、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这几部分。
一、什么是流量,什么是用户
虽然这两个词经常挂着嘴边,但真的去思考它们定义的时候,一下子没想起来,于是我就去翻了下百度百科:
流量:在网络指在一定时间内打开网站地址的人气访问量,或者是手机移动数据的通俗意思。
用户:用户,又称使用者,是指使用电脑或网络服务的人。
好像并没有加深理解,都是字面意思,于是我接着思考,自己尝试着从用户和产品关系的深浅界定了一下。
流量:和你只有最浅层的关系,随时都可以抛弃你。
用户:比流量的关系更深,有一定的忠诚度。
举一个手机品牌的案例来看一下,中国手机市场曾经有一段时间山寨机很多,市面上各种手机都有,有的消费者不在意这么多,只要便宜能用就行。
后来一些国产手机品牌出现了,小米、华为、OPPO、vivo等,用户开始认品牌了,不再什么手机都买了。
再后来这些品牌的手机拥有了自己的用户群体,他们买手机都只买这些品牌的,甚至一些人还加入到这些品牌中,成为零售商、代理商、员工。
可以看到整个过程是这样一个路径:
- 无牌商品,便宜就行;
- 有一定品牌认知度,想买这个品牌的;
- 只买这个品牌的;
- 参与到这个品牌的建设中。
按照这几个阶段,我把对应的角色定义成了流量——普通用户——超级用户——合伙人。
具体来说就是作为一个自然人,最开始与你的关系只是流量关系,各取所需,你提供产品的卖点,Ta来埋单,纯粹的商业行为。
再往后走,你们的关系更近一步了,有了情感的因素,有好感了;随着好感度的提升,关系会更近一步,忠诚度也会提高。
最后用户已经和你的产品或者品牌融为了一体,和你荣辱与共,也能够从中获益。
这部分的最后,简单聊一些零散的想法。
首先流量是自带属性的,不同的流量天然是不同的,比如小说网站和导购网站的流量,属性就是不同的;而不同性质的流量会影响着后续的转化方式、变现方式、变现效率。
其次流量是产品价值的蓄水池,下游不断的往上游找流量,最源头的就是移动互联网网民的数量,也就是智能手机的用户数。
只有创造了价值,才能承接住这部分的流量,不然就白白流失了,一次性业务和低频次业务另说。
最后就是从流量,到普通用户,到超级用户再到合伙人,单用户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
凯文·凯利说过这样一句话:
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创造者,你不需要数百万粉丝;为了谋生的话,作为一名工匠、摄影师、音乐家、设计师、作家、app制造者、企业家或发明家,你只需要1000个铁杆粉丝;铁杆粉丝被定义为购买你任何产品的粉丝。
这里面的粉丝就比较接近于超级用户。
二、为什么会区分流量和用户
这部分主要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从需求、业务模式和价值观这几个部分思考。
用户+场景——需求,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排列组合下来会产生很多需求,这些需求的大小、频次可能都不相同。
不同的需求,对应在产品上就是不同的业务模式,需求的大小、频次,决定着业务的大小、频次。
对于有些业务来说,天然低频,甚至一次性的,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出现整个行业都经营着流量模式。
比如你到某地旅游,被某些无良商家宰客的几率就大大提升,那是因为他们知道你只是来旅游的,以后来不来还不知道呢,能挣眼前一单是一单;对他们而言,短期利益最重要,我们只是流量。
在你家附近的餐馆就不敢这么经营,他们需要的是复购率,也就是需要重复和你达成交易,对他们而言,需要考虑的是长期利益,我们是需要被发展成用户的。
这里面的关键点是看你想和用户做一次性的交易,还是重复交易。
一次性的交易比较容易出现流量运营的情况,只考虑眼前的收益,不管未来的收益,毕竟可能都没有未来的收益。
重复的交易意味着你需要和用户持续的进行关系维系,要在短期价值和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毕竟追求的是LTV最大化,需要尽可能的延长用户生命周期,以及最大化用户在整个周期内花费的金额。
最终还是取决于做这个事情的人的价值观,是想做流量生意,还是想做用户生意;景区也可能存在真材实料、价格公道的餐馆,周边也可能存在偷工减料、变相加价的餐馆,关键还是看人。
流量生意也好,用户生意也罢,都是一种商业形式,在不违背法律、道德的情况下,无所谓好坏。
三、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产品要增长,就必须有新的流量进来,至于说到底做哪种形式,需要结合业务模式的特点和价值观。
低频次业务一般会在成交率和客单价上做动作,中高频业务一般会在成交率、复购率、客单价上做动作,更关注的是LTV。
价值观其实主要就是取决于创始人本身,看Ta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想做什么样子的事。
流量平台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早期的应用商店,到社交平台,到短视频平台,这里面会有一些规律需要我们关注。
首先是要关注信息传播方式和分发渠道的变化。
随着带宽的增加,内容的载体呈现出这样的规律,从文本——图片——图文——音频、视频——直播,随着载体的变化,一些新的平台和分发渠道出现了。
当新的渠道出现的时候,会有短暂的时间窗口,这个窗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红利期,这个时候要尽可能快且坚决的占领新的流量。
比如从早期的微博,到微信公众号,再到抖音、快手、小红书这些平台,都会有一批用户率先入驻,抢占先机。
其次是要关注获取成本的变化。
随着时间窗口的缩短,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开始注意到新的渠道,这个时候获取的成本会逐渐增加。
而且随着用户获取难度的增加,用户获取成本也必然会增加,毕竟早期容易获取的用户已经被获取过了。
最后是要实现低成本精准获客。
基于我们上面提到的,用户+场景——需求,那想实现更高效的获客,就需要同时考虑到用户、场景、需求。
用户指的是目标用户群在哪里,用户群是否匹配,只有目标用户群吻合,转化效率才会高;比如你的目标用户是大学生,那就不适合在职场人士聚集的地方投放。
场景指的是上下游的匹配度,比如你在导购网站上推荐商品,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场景,而如果你是在共享单车上推机票,这就不一定符合用户预期了。
需求指的是需求的关联度,比如休闲娱乐是同一类需求,小说推网游,网游推小说,由于关联度高,转化效果会好一些;而如果是小说类产品推网课,那转化效果就不好说了。
最后简单的总结下全文:
- 流量指的是和你只有最浅层的关系的人,用户比流量的关系更深,会有一定的忠诚度;
- 流量和用户理论上是可以持续转化的,从流量,到普通用户,到超级用户,再到合伙人;
- 做流量生意还是用户生意,主要取决于需求频次、业务频次和价值观;
- 流量平台是不断变化的,要关注信息传播方式和分发渠道的变化,以及获取成本的变化,实现低成本精准获客。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作者#
王家郴 ,公众号:产品经理从0到1,喜欢网球和骑行的产品汪,目前奔走在产品的道路上,漫漫产品路,与君共勉。
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