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内容差异性?
做内容产品(特别是面试的时候)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产品的内容差异,如何打造内容的差异性?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内容差异性的定位,从而在当前的内容红海中找到些许突围的机会。
文前思考:
给你B站、小红书这俩当红内容型产品,请试着说明两者的内容差异?你会从哪些角度进行思考(暂停,思考1分钟)。
内容型产品涉及到两个用户主体:创作型用户和消费型用户,通过内容把这两者进行衔接。因此我尝试通过用户/内容这两个角度对内容解析框架进行定义。
一、内容
一个产品的内容定位,可以从内容形式、长度、深度、类型、领域几个角度来阐述。
内容形式一般分为图文、视频、音频,或以上几种类型的组合;
根据内容长度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长图文、短文本、长视频、中视频、短视频等;
内容深度是指内容的门槛度,越深度的内容专业度越高,创作难度和消费难度越大。对于大部分平台来说,深度内容和消遣内容都需要有,只是这两者的浓度配比会极大影响产品所对应的目标用户和用户消费的期待值;
内容类型,主要为内容表达方式和表达目的,如种草、知识传递、生活记录,不同的内容类型本身也会影响内容深度,如记录类内容就很难同步具备高深度;
内容领域上,一般起步阶段会定位在比较窄的垂直领域,大平台为了持续获得用户增长也会不断增加内容覆盖面,如b站,目前ACG、财经、教育、人文、旅游、美食、美妆全方位涉及。当然不同产品间也会有不同的重点领域作为侧重,以试图打造内容护城河。但是在“人人都是博主”的当下,少有创作者会把内容仅发布在单个平台,也就形成了内容没有绝对城墙,而平台则利用流量分配去吸引其目标内容,阻隔劣质内容(内容是否优质跟平台的定位相关,如快手的流量内容大概率不被b站所认可)。
针对以上,我们就可以大致梳理出两个产品在内容方面的差异。这样,整体就有了对两个APP对大致概念。
二、用户
1. 创作者
从创作群体、创作难度、创作风格、创作频率、创作风格等角度,我们可以窥见在不同对内容特性下,创作者对创作表现。
创作群体主要指平台主体的创作对象,是专业生产者还是普通用户,是学生为主还是白领为多,这也是一个配比的关系。
创作难度指创作一篇内容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整体来说b站的创作难度肯定是要高于小红书的(这也跟小红书记录生活的产品理念相关,无形降低了大家分享的心理压力,小红书的用户也因此形成了比较包容的状态;而b站的创作者相对比较专业)。
创作频率即创作者的创作频率,与创作难度相关,比如B站的大多是周更/三天更,而小红书日更的博主会比较普遍。
创作风格即用户表达内容的方式,有风趣解构、有娓娓道来,不同的博主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这个形式也是会根据平台会做一定对应的。
2. 消费者
消费者这边只提消费方式、互动方式这两个点吧,消费主要是单屏和双屏,互动方式目前来看都差不多,只有B站的一键三连打出了自己的优势。
上述整体框架见这里噢~
定位清楚一个产品的内容形态,才算是划清了这个产品的行驶航向,否则,怎么去做突围,凭什么在白热化的竞争中,从内容巨头手中抢夺甚至几分钟的用户时间,没有绝对的内容壁垒,只能围绕这些点去做组合/缩放。如果你在做一个APP,可以针对你的目标用户,在以上几个方面去思考你的产品的内容定位。内容和产品玩法一起组合了一个APP,两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了产品的生死。
最后留一个小思考,可以按照上面的框架,去对比下市面上的其他内容产品。
本文作者 @汪仔0717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