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旅游业学“商业化运营”
“你能看到多细致的环节,你就能填补多大的漏斗。而商业化运营的日常,更多的就是漏斗优化。”
大家好,我是过了一个五一又黑几度的菜剪刀。这个五一,去了一趟长沙游玩,除了感受了今年报复性消费带来的伤害,也在“韶山”景区,体验了一次旅游业的“付费”策略。
一、景区一日游体验
当我下了韶山高铁之后,马上就会有工作人员引导你做正规的旅游绿色巴士,3元/人。
上了巴士以后,巴士也并不着急马上开。需要停留个15分钟,进行巴士费用收取,并且推广“车内旅游团”业务。
推广完后开始欢迎你的到来,给你推荐来韶山必做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参观主席故居,第二件是感受革命文化,第三件则是请“主席回家”,把福气带回去。于是导游开始拿出主席徽章,5元一个(其实景区内,3个只要10元)。
那么进入景区之后又会是怎样的呢?
以展览馆为例。进门后,会先带你参观认识主席一家的历史资料,然后在走廊结尾搭建了一个主席端坐的场景,上前可以给你免费拍照。但只能用景区的相机拍摄。接着又以“主席铜像回家”的纪念影像,吸引你进入到房间里观看。这样观看的人流,也就为这个纪念品房间带来了人流量。
下一步则介绍主席的生平。从出生到革命,再以诗词文学作品结束,顺带出一幅书法大家模仿的北国风光书画,此刻好巧不巧的,这个书法大家现在就在隔壁,只需要20元就可以拥有书法大家为你提供的姓氏诗词一副。
回到外围,继续参观主席后人事迹。在结束游览准备离开时,还会路过一个主席雕像的房间,在这里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一张印有主席头像的福卡,引导大家向主席鞠躬致敬。完事了你还可以把这个福卡带回去,只要10元/张。
再然后,就要经过千篇一律一律的购物区走廊才能出去,这个大家都懂。最后出口处,留有你刚刚跟主席端坐场景合影的照片,小照片免费,大照片30元。
二、理解:景区的付费优化
回到商业付费的逻辑上,我们都知道
收入= 流量*客单价* 转化率;流量 = 唯一流量 * 频次;
这里的流量与频次,都是指能接触到有效商品的潜在付费流量,而非纯流量。
比如100个人,只有50个能闻到酒香而拐进巷子里,与酒这个商品接触。那这100人里面产生的有效流量,则是50次。而这50人,又有30人继续走进深处,发现还可以付费体验酿造酒的乐趣,这就又产生了30次的有效流量。
整个过程里面,人流是100人,只有50人接触了商品。其中又有30个人接触了不同场景下的体验商品,所以最终100人里面,产生的有效流量,是 50*1+ 30*1 = 80次。也就是一共有80次你可以把商品卖给用户的机会。
回到景区来:
1. 为了提高唯一流量这个变量
从下高铁开始,就有绿色大巴与工作人员指引,让你赶紧成为景区的唯一流量。比如这个流量是100人。
2. 为了提高有效付费流量的频次
给你推荐旅游团(100人),介绍韶山必做三件事(100人),景区内通过影像福利让你走进纪念品商店(假设30人),最后又在离开前,让你手持福卡致敬名人(假设80人):最终出来前还需要路过购物长廊(100人) 。
最终100人的大巴游客,产生的有效付费流量则是410次。这就是“频次”,对于诱导付费的作用。
3. 为了提高客单价
景区进行了有限资源的再分配,比如5000个景区门票限制,则2500个放出来允许单独购买,剩余的2500个则与其他门票组成,要买就得成套买,客单价一下子就从40提升到了100。
从微信官号显示无票,而导游团、美团依旧有“特权”,就可以看出。
当然了,这里小小的纪念品,也打了一个信息差的溢价玩法,大巴里推销的主席纪念章,5元一枚,但景区内却是10元3枚。这就是信息差场景带来的商品溢价。这就提醒着我们,信息差也是一种有效商品。
4. 为了提高付费转化率景区用到的方法就更多了。
- 稀缺资源的优先特权:买不票吗?购买我这个旅游团,就可以有特权。而对于我这种带着老人出游的旅客,不怕它贵,就怕它没资源。所以也就成了卖家。
- 体验式付费:比如让你手持福卡敬拜名人,再兜售福卡。为了避开这种低客单+高体验的诱导力,我甚至提前“溜”出了房间。
- 免费 + 付费体验:名人的合照的小照片免费,这是保证体验的一环。但大照片付费,就是典型的增值模式。
回顾整个流程,你还能看出来其余的策略吗?
三、理解:路径拆解的魅力
综上所诉,几乎就是一个商业化运营的日常。简单说就是以最终目标为导向,比如收入。围绕着这个目标,分析它的组成因素,影响关键点,从而使用各种策略与手段去提高每一个因素的数值,最终实现目标最大化的工作。
比如收入= 流量*客单价* 转化率,只要流量、客单价、转化率 都在不断的提高,那最终收入自然就会提高。
漏斗示意图
这个工作,是一个漏斗优化的工作,也是一个路径拆解的工作。你能看到多细致的环节,你就能填补多大的漏斗。
如果我们只看到了这样的路径 :“游客到韶山(100人) – 游客到达景区(80人) – 游客游览(60人) -游客付费(10人)”。
那我们就无法知道从韶山高铁,到到达景区之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少了20个人。也许是黑车带去别的地,也许高铁站没有任何指示,游客找不到就回去了。
你不拆解,就永远不知道。
“游客到韶山-游客出高铁站-游客产生去景区意愿- 游客选择交通工具去景区-游客上车 – 前往景区路上 – 游客到达景区”
如果我们拆解成了这样的路径。我们就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与优化,比如出站后,怎么让游客产生去景区意愿。怎么让有意愿的游客全部搭上景区的车?要不要找人指引?要不要降低景区车费用提高上车率?在前往景区的15分钟路程了,怎么让游客有游览更多景点的意愿?甚至是,能不能在这15分钟里,进行第一次的商品推荐?
有了这样细致的路径,我们就可以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哪个环节拥有优先处理的价值。数据就会越来越好看。
四、一些后话
如果你拜读过数据优化的书籍,或者是听业内大牛为你分享某项项目的突破。你都会发现最最本质的原理,就是漏斗优化。
一个用户为什么打开app后,一个功能都不用就走了?如果你不知道他打开app后发生了什么,你就永远无法解决这部分逃走的用户。
解决漏斗的方式,就是把大漏斗,不断的拆分成小漏斗。找到每个小漏斗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就是路径拆解。把漏斗优化做到极致,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我一直互联网并不是什么高上大的行业,对比起传统行业,互联网更加懂得旧概念新包装,堆砌一堆名词吓吓人。但其实大部分经验与原理,都逃不开传统行业的沉淀。一个旅游景区都如此懂得路径拆解的应用,却有很多人做不好商业化这个工作。
#作者#
四把剪刀,公众号 : jiandaolive。商业化产品运营,专耕产品商业化领域,具备完整工具产品、社交产品的商业化搭建经验,擅长数据分析、增长策略、需求挖掘。
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