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详解「大“私域”」思考,涉及微信/企业微信/抖音/认知层
年底了,在对自己所处的领域做总结和思考,后来决定写出来做分享。
2019年是消费主义风起云涌的一年,是直播流量、下沉市场爆发形成星火燎原之势的一年,更加是“私域”全面进入快进的一年。
今年问了好多朋友,都说2019年凉凉,但也有一些企业做得不错。盈亏不怪时代不怨环境,只看自己的选择,选择的赛道。”焦虑”成为最新的焦点,随着人口红利和互联网流量红利的逐渐消失,基本都遇到了瓶颈。
图:这种app的用户时常是一个可怕的信息,赶紧去看看自己手机
流量在用户层面的本质就是消费者信任时间占据和分类。我一直认为2020年是破局的一年,可能将成为爆发的黄金周期,因为最有生命力的项目确实来源于貌似饱和的市场边缘,它破土于重重困局的夹缝中,从而解锁天花板。
2020年用户获取只会越来越难,用户运营只会越来越深,用户服务也只会越来越专业,而所谓的用户也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微信的用户,毕竟现在用户的时长分别是: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今日头条等这些点上,京东和阿里属于消费逻辑,不在讨论范畴。
企业也好个人也罢,只有懂得以用户为中心,懂得链接全渠道客户触点,通过互动管理以及用户数据和数据分析,从而助力企业在市场营销、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中的经营场景中实现数据化客户运营的综合能力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持久。
现在是一个数字化时代,也是一个数据化时代,下沉市场将要爆发,Z世代人群将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势力,其实都将是机会,甚至新生代90后的角色转换带来的精细化和科学育儿方式都将是每个人破局的垫脚石。当然企业也将陆陆续续受到数字化变革。
回归到文章的主题:大私域,因为是思考,所以就按着123的逻辑依次整理,另外每一个流量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用户和真实的需求,私域真正的价值是在这个点上。
一、微信 -用户留存在这里
「2020年的微信不再是当初的微信,边界清楚的时候,很多都是靠“真本事”了。」
确实,微信不再是当初的微信,现在微信的商业机会大大地被边界化,当初泛滥的营销方式让用户不再那么的“蠢笨”,表面上似乎是玩法和套路不管用了,其实本质上是用户对于信息的获取速度已经打破了你营销传播的速度,所以这里就很难有“信息差”和“认知差”存在。
以前我们把微信当作直接接触用户的触点,而现在会发现,去加人会很难,尤其是陌生的、没有来源的好友添加。
如果我们把一个跟用户接触的方式分为:触点阶段、留存阶段、运营阶段、变现阶段,那么微信肯定是从留存开始,2020年以前可能还有不少的企业和个人都还在以触点阶段的方式去使用微信。在这里小开可以断定,微信必然是流量和用户留存运营的场所,它属于转化和变现逻辑上,触点逻辑并不合适是微信。而接触用户的触手,是产品也可以是内容,但缺失这个触点环节的操作必然底层逻辑的错误且有很大的封号风险。
私域流量用微信去玩其实真的不是所为的旧瓶装新酒,每一个消费触点和路径的升级都是一次新的变革,尽管这个很微小,但就很奇妙——因为流量越来越贵也比较难获取,商家往后的精细化留存只会越来越深度和专业,思考的就是如何把流量握在自己的手中且留存留住。
从横切面看问题,感觉微信现在的信息杂音大多,优质信息无法沉淀,信息淹没性太高,尤其是对于朋友圈和微信群的内容,另外对于内容的检索和查阅现在也成为了微信的一个难题。而另一个就是微信的场景太多,无法细分,多样化的人性总是把场景边界切分得越来越细,操作系数每天都在变。
如今做微信的“生意”,要思考的是什么是微信生态运营的全域逻辑,裂变和变现只是一个点的体现,核心是围绕用户为中心的内容服务输出,内容是导火线,是引流点,是数据的牵引线。如今对于内容的感知特别觉得内容是那种不可替代的核心元素。因为内容是所有营销或者说是触达用户的触手的一切载体。
私域流量现在玩会不会晚?
如果你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微信获取用户的角度,那就不用做了。
现在的微信玩法,并不是单纯的从一个微信的个人号的输出为主可能腾讯愿意看到的或者微信喜欢看到的是,你的用户确实你留存到了你的微信个人号或者企业微信号上面,但是你的服务并不是通过去买卖这个人产生的收益,也不是欺骗这个人产生的效益,而是真的在加这个人或者这类人的时候就知道如何给这群人提供对应的服务,是通过小程序作为服务载体还是通过微信圈子做内容载体。
微信现在提出扩大5000人的限制,这里其实就是对于隐私的出让。这里对应的是所加的人并不能看到朋友圈,本身朋友圈就是一个私密的设置。对话是开放的,这也是当初并没有想到微信有这么强大。
另外小龙说,信息获取是被动的,因为用户越来越懒,推送变成了主动,行为一切皆为数据,那么个人号价值再次在腾讯的数据价值里被放大。
其实外面很多人都在传播对于短视频这一波的价值,微信如何再放大短视频,有人说短视频的入口可能是在:朋友圈或者即刻视频的口子里面,这个玩法会是基于抖音快手等全民创作者的思路,短内容应该是一个全民可参与全民可创作的形态。
在增量时代,谁“快”谁大;在存量时代,谁“好”谁大。做快,需要快速“翻译”的效率和能力;做好,需要全产业链的效率和能力。另外品牌和企业甚至个人都需要跨出“舒适区”,真正的能够找到“活性流量”。
小开观点:「微信的玩法,应该考虑的是微信全生态的点的链接思考,用户沟通场所采用微信群和个人号,而服务的载体输出应该是小程序和公众账号,而微信圈子则是中关系的内容站点。」
二、裂变
「裂变,所谓的用户增长这个行为是需要持续,使其变成一个常规动作下去的,而不是为了裂变而裂变。」
讲到微信之后,第一就要谈裂变,用户增长这个行为是不管哪个阶段都需要持续做的事情,但是在2019年之前基本的裂变都是强烈炸粉逻辑,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留存”,而是流氓样式的变现。
现在基本裂变不动了,一方面,产品同质化竞争太大;另一方面,用户聚焦点分散,用户思考点变懒。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建立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有微信、抖音的快速渗透,商家对于用户的认知成本急剧的上升,而服务、信息、产品都是在主动找人,而不是人在主动获取。
裂变不动我觉得核心出在还在用以前的方式和套路在“忽悠”现有的客户群体,往往我们能发现其实现在的客户群体已经成长了,而你的裂变和互动营销玩法还是停留在以前,而要懂裂变其实要明白增长的核心是什么?
小开认为聚焦目标客户的需求,卖产品,是正向营销;卖认知,是反向营销。
- 反思提供的价值是否还存在竞争优势,这里取决的是你是否懂用户需求,具体一点是,你是否懂那个被你营销在当下那一刻的心理状态和阶段性人物画像。
- 反思提供的产品是表达是否对标,这里取决的是站在你的角度在表达而不是用户的角度去思考。
回想当初,大部分的人和企业玩转裂变无非就是:“撸一波”,并没有注重所谓的服务和用户体验,都是看眼前的利益,要的就是活动的量能够到最大,然后把这群用户当“猪”杀,低门槛、零服务、零体验的方式带来的就是一个负面的结果,用户质量极低,用户体验极差,从而说的影响到一个大环境,被玩烂了。被裂变人群基本已经是“认知畸形”,服务置换的条件在ta看来就是“认知诈骗”。
小开观点:「裂变切记不要过于的使用微信群的裂变方式,你需要交付的东西一定是真实有效的客户对标的需求,核心的还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延伸价值。」
三、下沉市场
「都说下沉市场是一个新的争夺点,你现看到了什么场景跟你密切相关。」
这里下沉市场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大的零售市场,在我看来天猫当初就是太过于关注流量的ROI上,看短期效果,而现在的下沉市场,如果一旦要深入一定要走长期效果思维去做,需要关注客户成长价值LTV(生命周期总价值)结果,而且下沉市场的价值远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下沉市场”拥有巨大的市场体量和潜力。受到住房和城镇化影响,下沉用户具有相对更强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在线上文娱内容消费上也更具潜力。
下沉市场的爆发在“私域”上更多的就是消费购物、文化娱乐、社交出行、教育母婴。
现在各种团购、拼团、小区、快递站、街道、乡镇的各种微信群的崛起,兴盛优选、京东芬香以及各类优惠券群成为大家消费聚焦和商家争夺的主要阵地。
下沉市场用户的租房比例很低,更多的人拥有自己的房子,或者住在父母的房子里。考虑到下沉市场房价比一二线城市低,这些用户的住房成本低很多,拥有比例更大的可支配消费金额和闲暇时间,所以他们在消费、文娱等方面拥有比一二线城市更强的意愿和能力。
新发展趋势从产品跨越到用户,本质就是私域流量的经营,用户触点上是:计划经济对应上全面开放的动态多变的市场经济模式;销售上:从产品销售到了提供客户服务的角度的需求最大满足和释放。
当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调整工业附加值,具体怎么调?
有两个办法:
一是利用消费市场再增长,做新品牌,获得更高的溢价,拉动产业链;
二是做更高的技术附加值。全中国8.3亿城镇人口第一次全部消费升级。中国的城镇分布人口分布本来是一线、准一线1亿,二三线加起来2亿,三四线及以下加起来5亿。原来可能是一线先升级,现在8.3亿城镇人口同时升级。
为什么现在都开始看重下沉市场,是因为流量获取困难和稀缺且价格攀升很快,中长尾商户生存越发艰难,流量基本集中在头部玩家上手,不管是什么行业,从以前的天猫电商到微信公众账号到个人号到抖音基本就是这样一个形式,那为什么流量会变得稀缺?
从体量来看,现在打的就是存量市场,获取方式简单时并没有思考留存,当初就是缺乏留存工具的。微信出来,流量红利出来,有快钱赚,谁会愿意去做用户运营呢?而且当初的裂变是意妄为的炒作导致现在的大环境破败。
还有一点是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和物流等基础设置的完善,打穿了信息差。另一端,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用户对于商品、服务以及信息的获取极其的简单,企业提供的服务能力也基本很难打动用户,营销用户的成本及其的高。
所以:私域流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更重要的是数据资产,而下沉市场是大家看到的一个新的流量争夺之地。现在的基本盘:流量红利消退,电商进入深耕存量的时代,而且这个深耕是必须。
至于下沉市场基本目前的状况:下沉市场高度分散,因为它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小城里面,且区域化特别严重,但是垂直性特强。
另外,下沉市场人群内部非常多元,甚至是下沉市场的app也十分的有限,因为人群集中又分散,所以下沉市场,以微信或者抖音作为切入点,反而是比较容易的。
小开观点:「对于下沉市场,一定要思考如何帮助下沉市场提高服务和效率的角度去思考商业,还有一个零售逻辑的话,就是帮助下沉市场赚钱,二不是一开始就要去赚下沉市场的钱。」
四、抖音
「抖音不下水弄,感觉以后就只能去喝西北风。」
微信很难找到新增用户的玩法和获客方式,焦点延伸到抖音和快手这个点上,通过短视频这一波开始来获取用户,成为了现在的一个趋势。
在小开看来抖音、快手都是属于通过内容在进行用户分类,如果能够留存到私域里面来,用所谓的微信/企业微信去装,再去做私域流量的运营和裂变,那么这个是一个无比可以持续的点和一个完整的商业逻辑。
据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短视频市场收入将达到2110.3亿。这里基本有一个有趣的数据:小镇青年的空余时间更多,六点就进入高峰期,到九点,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开始进行接班。
现在抖音基本赚钱的还是那些做广告的,其实任何事情广告永远都是第一波,而运营则是第二波,当然中间有部分红利是“野路子”玩家,但是并不长久,我们可以看到微信公众账号也是如此,当初赚钱的就是自媒体的广告收益,后来再就是品牌,然后再就是流量主的账号批量的运营带来的变现。
视频带货的逻辑真正进入眼帘也就2019年,当初2016年花椒、映客很火,但总感觉里面的商业机会很渺小。一个是当初花椒、映客走明星逻辑,开通直播和直播的成本太高,用户更多的就是看客,本身播出的内容离用户的生活太远,这是个至关重要的点。
相比之下,看抖音和快手,开通和参与成本极低且里面还有通讯录好友关系的分析和推荐,甚至是还能找到同类、同兴趣的内容且内容贴近生活也融于生活。
开始做抖音的时候,听到的几个关键词是:抖商(抖音里面的微商)、抖品牌(抖音里面的淘品牌),当初通过视频的制作和抖+的投放能够实现万为单位的订单的带货,能做这块的人当初经常被封神。抖音带货,基本的客单价在69元左右,超过69元的抖音带货,效果并不会太好,你的抖+再怎么去投放也很难真正的赚钱,有的人投1:1.3就可以持续的投下去,有的人需要投1:1.8才会持平,确实水很深。
当有人开始收智商税时,就是走到低谷的时候。果不其然,后面抖音出来了各种政策,野路子基本很难脱引而出,抖音鼓励的是内容创造,这里发现消费者往往对于低价高频低欲望的消费品,是可以在内容场景下通过种菜触发其购买决策,尤其是抖音现在4个亿的日活。
除了抖音做内容,形成大粉丝账号获取广告费用之外,抖音号的销售也火了一段时间,抖音的橱窗号的规则修改,需要1000个关注和内容发布之后,在圈子里面总是会看到这些需求的相互对接。
特劳锐的一个广告媒介负责人跟我说,抖音现在的刷评论,他们走的费用是1块左右,而外面恰恰都在说是3毛,这里就有很大一批的人通过这个刷评论赚了一笔钱,这个生意至今都还存在。当然,抖音的规则也越来越多变。
抖音里面如何卖货?
微信有群,其实抖音也有群,还有不少人在做抖音群的商业变现,长沙有一个哥们说,抖音群的变现能力是高于微信群的变现能力的,这让我开始思考抖群的价值,当你把抖音当作视频版本的拼多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优惠券的逻辑,尤其是对于抖音群的运营定位,这是一个天衣无缝的玩法。
以上其实都是小开自身都一一尝试过的事情,最终感觉距离用户太远也距离钱比较远,门槛也比较低,最后左思右想想到了:抖音引流到微信。市面上一直有一个这样的话题:如何让抖音的流量到留存到微信?
最开始,我们采取的方式是:
- 通过抖音的内容,让用户通过内容关注,再通过私信或者拉抖音群的方式,实现引流,就是被动加粉到微信。后来发现目标量比较小,这个做起来太慢了。
- 既然自身流量小,那么去关注别的抖音号里面的粉丝,发私信。这个事情做了一段时间测试,效果有是有,但是不明显且还发现本身去关注的那个抖音号下面的粉丝其实是很多静默用户甚至可以称之为“僵尸粉”的用户,本身发送私信的条数和行为是有限的,那么这个就无法有效,更别谈什么放大。
- 用户的活跃度不行,就开始去找活跃用户,通过抖音内容下的评论粉丝,去沟通,这个确实能够把活跃用户找到,但是问题是对话,如何有效的对话,主动去营销,基本是无效操作,后来就开始思考和看很多抖音账号下面的用户的评论,发现了一个点:总会有很多抖音内容的评论都是以询问或者咨询的方式在评论内容。那如果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基本就能够解决这个用户对话的问题。
比如:抖音里有那种做试卷的内容,下面很多评论基本就是“求资料”、“求电子版”,抖音号去回复:我有,然后关注,再发私信,把微信号告诉他,就能够实现微信的被动吸粉,通过之后把所谓的试卷交付给用户。
这个行为走完,基本已建立信任。接着加入裂变逻辑,告知有一个经常分享试卷以及各种课程等方面的群,是否感兴趣,加的话,需要拉2个家长入群,再针对群开始做垂直的精细化运营。(具体里面的运营细节不去细究了哈,感兴趣的可以通过公众账号私聊,私底下沟通)
其实这里还有一些实时评论的逻辑,新评论出来,趁着用户在线,马上进行回复和跟进,这种产生的回复率、回关率、成功率肯定将是以前的好几倍。
小开观点:「个人觉得抖音还是属于一个泛流量的玩法,内容是触手,平台和抖音主通过内容分类用户,其实这里最核心的是每个动作出去的有效度的一个评估,留存是最好的评估点,不管是个人微信还是企业微信,毕竟流量获取并不容易,未来需要深度和放大的就是用户的精细化服务和运营体系的搭建。」
五、内容
「内容的门槛只会越来越高,好的编辑难找,好的策划难找,好的编剧更加难找,而且还有一个字“贵”。」
内容是一切服务和实现销售价值的承载体,也是撬动流量最好的杠杆,内容永远是不可丢弃的,这是我作为资深内容人士的一个认知。内容的前一个环节就是营销,而营销的本质就是供给和需求的链接。
好的内容是针对细化的场景和一类人群的,所以没有标准的好内容,只有精准的内容服务,内容的焦点应该是给谁看,那个目标才是你内容创作的核心点。这里就想起抖音的播放规则,a和b两个同样的内容,在各种都一样的起跑线上,a火了b没有火,这完全取决于算法背后的人对于内容的喜爱程度,从而有所谓的抖音数据参数:完播率。
大家都说内容难做,我反而觉得内容其实并不太难,核心还是洞察力和策划力,核心是两个:一个是分析团队,一个是策划团队,分析注重获取,策划注重表达。所以,内容和运营将成为行业最需要的人才和重要的岗位。
内容视频化是一股喷涌的趋势,但是视频制作相比文字创作,难度也几何级上升,整个行业懂移动互联网传播型的视频人才偏少,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视频制作的能力,反而工具和服务商有大把的机会。而不管是微信生态体系还是短视频的生态,对于原创是及其的重视,但是原创确实是一条很难的路,但是是一条走的更久的路,当然这个不可能是依靠原创活着。
所以拿内容和社交的关系分析,社交方式分成了两大入口,一个是基于个人通讯录的熟人关系链,另外一个是基于生人关系链的黄页电话薄,微信是熟人关系,是强关系,是连接型;而现在的抖音是广场分配逻辑,是弱关系,是发散型。
弱关系需要转化成为强关系,肯定是抖音的流量要留存到微信,进行用户关系回复和用户的变现,而抖音就是做流量的引流和分类去获取用户,甚至是有内容和评论相关的带有标签的用户。
所以,不难看出要玩转社交移动互联网,主要还是要做流量、内容、场景、互动。段子是强大的谈资,美女是强大的利诱,模仿秀是低廉的生产成本,视频是良好的用户体验。再把用户分层运营(1%原创,9%模仿+转发,90%欣赏),不断地提升话题设置能力,这样的平台,符合年轻一代的人性。
对于微信群的内容来看,群是带有目标的多人信息交互的封闭场所,由于是一个多对多信息传输的小网络(那种订阅信息的群本质上是一个消息号,不属于多对多情况),过多的信息或过杂的成员会降低群的质量。
因此为了寻求「信息交互效率」和「人群匹配效率」,所以正常而言群成员数量需要控制,微信的群成员上限是500人。
有段时间,我认为群=圈子,觉得圈子本质上是一种通过聚合内容来聚合人群的组织形式,同时承载了信息匹配和人的匹配的作用,产品提供的用户价值是信息获取的增益和社交关系的增益,但后来微信出来了“微信圈子”之后,才觉得群就是微信群而已。
小开观点:「内容深耕,内容权重将越来越重要,内容利于思考,内容利于商业,也助力思考和商业。」
六、微信公众账号
「内容的门槛只会越来越高,好的编辑难找,好的策划难找,好的编剧更加难找,而且还有一个字“贵”。」
这个一直没有过时,依旧能够做起来。内容一直在进步,你的内容足够的专业,就能够脱颖而出,其实现在内容曝光的入口也愈来愈多,反而现在的时代对于公众账号来说,是一个公平的时代,一切看内容,内容看实力,入口和曝光比以前多的实在太多。受众端,用户也越来越冷静,有主观判断,微信体系也把人已经基本被分成一类一类,或者说一个群一个群的,你打动一个人,可能就能影响一群人。
这里我想讲一下公众账号的一个关注逻辑,大家要清楚的是关注的目的并不是社交,而是社交的前提。关注关系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内容,而社交的产生需要语境。对一个人的了解是一个成本很高的事情,仅通过简单的账户资料难以筛选和匹配用户,需要通过内容匹配用户,进而让用户通过内容去互相了解,但公众账号的痛点就是在于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单向沟通通道。
前天公众账号开始出现“付费”阅读的玩法,第一时间我问了朋友三表,沟通之后了解到付费阅读针对的是原创个人号。但是从另外一层付费阅读这个其实只是一个小插件而已,并不是带来太大的涟漪。
小开观点:「公众账号的运营可以结合微信圈子,微信公众账号的留存可以结合微信个人号,切记不要是微信群。」
七、个人号
「个人号的留存和变现,是不可忽视的,“微商”逻辑将一直持续下去。」
个人号的运营是大家都在关注的“私域”核心点,搞明白这个之前一定要清楚的是你拿到那一串数字背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跟以前一样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尤其是通过个人号的承载,必须有人情味、人格魅力和人格化IP。
个人号的玩法还是和以前一样,通过各种途径加人,再通过裂变获得更大的留存,再通过微信的朋友圈进行营销维护。微信对于个人号的工具打击基本是几个点:
批量通过微信号进行添加用户;这里恐怖的是手机号的来源是没有任何数据或者跟企业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的添加则属于骚扰逻辑,这是微信不愿意看到的点,像天猫和各类平台的用户,大家通过手机号去添加微信号,把消费赚到微信上来,我猜测这是腾讯愿意看到的。
基于消费数据的个人号添加没有问题,统一实名、绑卡等各个环节进行注册的新微信号,再把添加这个动作变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行为,认真的做一年,结果肯定是你想象不到的利好。
这里切记不能去随意购买微信个人号,本身就是不符合法规的,外面流传各种不同维度的账号,从国内到国外,从8天,15天,满月,3个月,半年,1年,2年的号各种的费用不等。
我一直认为,企业的客户服务并不需要局限在单个点上,而是懂得如何去把个人号、微信群、公众账号、小程序、微信圈子都巧妙的利用起来,能够合理的进行一定的输出,只有这样的玩法才能获得价值且被放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结合自己的点对症下药去做事情,所谓的对症下药是你懂得客户和用户的需求提供的服务,而不是靠所谓的“买减赠”的方式把人留下来。这是一个需要沉下心来做的一个事情,也是千人千面的一个需要做一对一差异化运营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回看微信这个大环境,基本已步入成熟期间,对于微信自身来说,不下滑就是最好的事情,而对于目前从裂变到个人号的逻辑上等各类问题,在某些角度也是在帮助微信提升活跃值和商家价值,微信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定期的清理那些过于违规以及本身就违法的问题,所以合理的私域,就能安全着陆。
个人号玩的就是用户洞察和营销,营销需要真实的自我表达,真正的营销应该融入营销人的内心体验,营销在变的只是方式和方法,并没有改变底层的逻辑。
小开观点:「个人号必须做也要认真做,个人号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节质,也是能够助力去做情感沟通和私域最好的转化变现的载体。」
八、个人认知
「认知绝对一个人能走多远,这个远不是高度,而是持久度。」
在沟通上,就如罗胖说,不要小看你身边的任何人。在工作上,未来最有价值的是你站在我身边一起合作,而不是你或者我谁在前谁在后的领导和被领导。所以需要的人认真的倾听对方的观点和同事的表达,只有了解之后,后续的沟通才能有效,因为沟通是有共识的基础。事物并不是二元逻辑,并不是只有好和坏,可能还有很多不一样的结果和标准。
很多次对于做事的敬畏,对于任何缺乏敬畏之心的企业和个人我们都不太需要去正视他们,做企业和做人,除了知道如何放大自己的长板和认识到自己的短板之后,也要明确什么是你的底板,什么事能做,什么时候不能做,可为和不可为判断的标准更加是多维度和多角度的。
另外敬畏还有一点就是对于结果的敬畏,成功并不是a的付出,胜出也并不是a一个项目负责人的结果,更多的是每个细节和支撑甚至是任何一个角落都在发挥作用的价值的结果,对于敬畏结果的意思就是:懂得放大别人,懂得缩小自己,尊重他人,敬畏结果,重视过程。
而另外就是工作,懂得去看看周边的产业和链条,社会是一环扣一环。对于实际操作时,要去看底层逻辑下的方法论是什么?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够匹配也是最重要的,做一件并不擅长的事情,而且还在思考如何破局,那这个动作是及其危险。什么是自己的优势,什么是在公司的通用能力,什么是你在公司的特有能力,也要懂得去区分。
小开观点:「只有好和高的认知才能把私域做好,私域很容易走歪,切记要有敬畏之心。」
九、企业微信
「企业微信玩转的耐心远远要超越你的耐心,企业微信目前还不是太明朗,可以观望一下。」
大家都在说企业微信是一次机会,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抓住这次机会的,这里先附上一下上次写的一个文章:企业微信是你的“危机”,而不是你的“机会”,感兴趣的可以先看一下。
企业微信用来加粉,这个行为小开觉得只有建立在有消费基础的关系上才能有结果,因为本身企业个人号通过手机号去添加客户微信,如果没有消费认知的话,用户是不会通过的,甚至还会举报。
我有好多朋友都测试过,通过率基本就百分之几个点而已,并不是很高。反而像快乐购或者有线下消费场景的西贝,就简单得多,能够通过企业微信输出客户服务。企业微信的标语是连接微信的用户,但这条路我觉得比想象的更加长远。
企业微信核心还是在协同用户和协同用户信息上,但是私域这个玩法还是建立在情感上的事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对话,是人设的匹配,所以用企业微信去做,仅仅只是一个销售关系转到中关系的一个过渡,但不可能作为强关系的一个载体,这是要切记的。
企业微信合适的是低频消费的场景去使用,而不是高频消费场景,餐饮其实并不合适用企业微信,电商消费不合适,但是保险、教育等这样的企业是比较合适企业微信的,因为这些认可的是品牌和专业线,反之对立面是不成立的。
小开观点:「企业微信是连接低频消费的服务核心和延伸。」
十、微信圈子
「接口和入口越来越多,短内容将爆发,碎片化信息开始得到沉淀。」
很早之前就一直在自己测试微信的东西,圈子这个东西很早就建立,真的是看着他一步一步的演变。现在来看,圈子真的开始拥有过渡用户关系的能力——短内容。微信圈子是微信内提供的一个轻内容型社区入口在微信发现-搜一搜页面内。
回想一下看微信群,内容真的无法沉淀,优质的微信群还是会产生不错的内容,而朋友圈上,内容太多的杂乱。微信流量需要一个过滤器,弱关系全部到达强关系现在用户的疲惫,而且方式都是采用暴力的方式,当一个具有沉淀好内容能力的点且拥有连接能力11亿用户的时候,而且还能真正到具体的现在流量点上,这是可怕的。
从弱关系变成强关系,群可能是比较暴力的一层方式,在暴力的对立面应该存在温和的方式,而通过bbs的逻辑以社区的方式沟通,其实最开始微信的兴趣部落就是一个点,后面一直在遗留在腾讯产品的一个角落里面,而这次圈子的打造,我觉得能够借助微信的这次关系和用户体量实现真正的腾飞。
“微信圈子”会对微信生态内部流量重新分配吗?微信连接的关系,缺乏了大规模基于兴趣的陌生人关系链接。
1. 对朋友圈
目前朋友圈的质量确实越来越低且杂乱无章,用户打开朋友圈的感知和触动也急剧下降;另外商业化的东西可能会有分流,因为这里的微信圈子,如名一样,有连接物的能力,等于天生就是从内容的输送,到种草,到购物,到支付是打通了的。
2. 对群
这是群的一种形态的衍生,并不是需要通过进群而进行内容和话题的交流,而且这种论坛形式的产品,反而内容更加的聚焦和容易形成,群的内容是无法沉淀的;当然另外一面则是在减轻骚扰。
3. 公众号
释放了公众账号用户的沟通力的问题,我觉得这是现在公众账号压抑了的东西。
4. 大众点评
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大众点评,可以直接进入微信圈子的。
我认为微信圈子本身还是一个分散而又集中的内容中心,好的内容出现了中心,而这个内容是用户主动关注的点,而不是数据给我的推荐,这才是一个温度和价值的区别点。记得当初这个东西叫做“朋友的物品圈”后来回炉重造,而好物,就如我顶上所说,并不是实在的物质东西,内容也是一种物的形态。
小开观点:「圈子我是在观望也在学习在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多到圈子来一起研究,中关系和短内容可能是另外一种内容和用户之间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的看好和期待。」
说在结尾的话
流量从各种变化仅仅改变的就是“形态”,被各种商业场景和时代不断的“重构”,但是用户的需求,就是我开始所谓,任何一个流量的背后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客户需求和需要被满足的需求,用心对待和服务,才是“王道”。
而上图就是小开认知中完美的商业私域版图,全渠道铺开的全域用户的获取和留存,现在私域流量成为一个每个企业必要去做的必做题。
作者:陶小开,公众号:陶小开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snkoAb5WR1GPGxhzHo_Gvw
本文作者 @陶小开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