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1-2) |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是的,我成功地把一家公司给开垮了。

我终于用行动证明了脱离现实的理想情怀主义者特么是一个傻逼。

我想和你分享我的创业故事,这可能是众多互联网创业者生活状态的缩影。

一、满怀理想、蠢蠢欲动

01-工作的意义

一直在思考,我们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短期看,每天下班后疲惫躺在床上,回忆起今天忙于工作和努力的自己,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感动,生活过得很充实!但我们有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过当天的“忙”所产生的价值又有多少吗?

长期看,我们投身到当前行业,兢兢业业,同时付出宝贵的青春年华背后的选择又是什么?

不错,这就是「选择大于努力」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选择怎样的工作,选择怎样的生活,重点是你已经思考清楚并做出选择了吗?

02-萌生创意

创意源于我每天的想法积累。工作,聊天,走路,睡觉……生活上的每件小事都可能为我带来灵光一闪,奇思妙想,激动过后我会把它记录在云笔记上。可是,这仅仅是单纯记录,意味着这些想法不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价值意义,同时我也不可能把每一个想法都单独做成产品……

我(灵光一闪)可以把所有人的“小小想法”汇聚一起做成一个产品。分享想法给有需要的企业/产品比拥有更有价值意义!

一句话定义产品:让用户与产品负责人/CEO直接交流产品心得,分享创意的社交应用。

跟两个朋友分享了我的想法后,他们都表示有兴趣,如果我决定出来创业,他们也愿意一起。

03-辞职创业

年轻,就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吧!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是没去尝试!

别等老了再来感慨年少时的懦弱!

时间退回10个月前,满怀激情的我,伴随着心里伟大的创意,怀着造福社会,改变世界的梦想,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借毅然辞职下海了。

我快速整理了思路,起航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并列出清单:

[1]问卷调查

[2]产品原型

[3]产品需求文档

[4]项目计划书

04-关于问卷调查

根据不成文的“创业白皮书”,作为即将创业的我需要对市场需求有一个了解,做一次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不是给自己看,而是给合伙人、还有后面的投资人看。在我理解,其实数据也不是最重要,而是我对创业这件事的行动实际性。

为什么做问卷调查?

因为我的经历还不足够丰富,不足以与混迹于职场多年的老手一样,有谈论市场趋势的资本,所以我需要用数据证明自己的判断。

不敢苟同某些创业导师的劝诫:“先做市场调查,再决定是否创业”。我不抗拒做问卷调查,但我抗拒把调查数据作为判断是否决定创业的观点。因为,我坚信对产品的预见能力是作为创业者的基本性质之一。

最后,我很用心做了一份产品需求的调查表,并通过朋友的帮助收集到了500份数据。

05-原型、需求文档、项目计划书的制作

用xmind梳理了产品需求,熟悉Axure的我,很快做出了一版感(gong)觉(neng)良(fu)好(za)的原型和需求文档,当时我的电脑面前还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克制再克制”。后来拿着它去找合伙人的过程中收到了一些朋友的建议,功能体系臃肿,再三思考后才砍掉非核心和当前阶段的功能。

项目计划书是用word撰写,层次重点分明,运用了Why(为什么做这个产品),How(怎样具体实施计划),What(达到什么愿景),黄金圈法则三步曲阐述项目。后面还根据实际情况,把朋友问的常见疑问整理成QA文档。

Why-How-What

二、砍断后路、全职投入

预备工作都完成了,那时候刚过完年没多久,我迫不及待从家里出来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打算组建一支角色完整的团队。当时在家,研究过不少创业团队经历,兼职创业是第一个坑。虽然我还没有切身体会到这个坑所带来的痛苦,但我明确知道接下来所找的合伙人必须是砍断后路,全职投入。

我的观点是:既然看好一件事情, 没必要把风险(时间)分散投资,这是选择的投资哲学。

06-现实打了我一巴掌

回来广州后,我开始整理手机通讯录、微信、QQ里面的朋友,筛选合适的对象约谈。大家听到这件事情,都很惊讶,也很认真对待。我接着把项目资料都发给对方,有兴趣的朋友表示给些时间思考一下,为了更好了解全局情况,中途我们也有直接面谈,每个人都会仔细考量并评估,还有自身的难言之处,最后全都婉转拒绝了。期间还走访过珠海,甚至还找了师兄们,老师们的帮忙,最后还是没能找到人。

那时候能感觉到自己的疯狂,真的豁出去了,但我内心知道,一个机会,一个希望,放弃了,什么也没有了。

现实,第一次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

07-做还是放弃

经历了大半个月,计划要找三个技术合伙人,现在一个也没有。只有两个朋友愿意一起尝试去做,一个是有才华的设计师,一个是运营新人。现在问题来了,团队组建不全,做还是不做?

其实我内心不想就这样放弃、退缩,真的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困难只是借口。既然我们找不到技术合伙人,就把产品外包出去,这是我的主意。我负责产品需求和工程师对接,设计,运营我们自己做。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

三、产品研发的坎坷经历

我找了三个信任的朋友,一个是同学,两个是前同事,他们都答应接下项目,其中一个朋友为了支持我们还说不用给报酬费用,但我清楚人情归人情,报酬归报酬,最后在我的坚持下沟通好了报酬的事。虽然是一个小小插曲,我很是感动。那时候的时间是三月中旬。

产品没有技术难点需要攻破,是常规性的功能和架构搭建,因此原型和需求文档给到他们后,经过评估后,约定整个产品开发周期为3个月。产品有两个客户端,虽然部分模块可以复用,其实很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处理和沟通,兼职状态下,时间是非常紧的,考虑到实际过程中难免有意外耽误,我最坏的打算是历时4个月,也就是8月前上线。尽管他们刚开始都很乐观。那时候我们从朋友变成了雇佣关系,但我有意弱化这种关系转变带来的不适,因而没有制定阶段性的违约条款,反而在工作上多了几分理解和尊重,凭着彼此的信任而工作。

最好的关系是,我懂你的不容易。

眨眼间,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产品各部分进度都处于滞后。虽然前期我们自身也有责任,因为部分资源没能按时提供,但其实这不是影响进度的关键问题。眼看着时间已经过了三分之一,时间就是成本,我不禁陷入沉思……过了几天,我和前东家达成了一个协议,我的两位前同事可以过来全职工作两个月,但需要等待一个月时间。尽管如此,时间预算还在最坏的打算里,关于产品的进度把控,我心里总算落下了一块大石,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全职的第一天,我首先开了一个会,关于产品流程、技术方案,细节事项等内容。但他们的工作方式更倾向于遇到问题再当面沟通,不要把时间消耗在开会上面。确实,外包行业的工程师本质必须拥有快速完成项目的能力,以减少时间成本的开支,后来我选择了适应并配合他们的工作,会议开到一半便结束。

预期的两个月时间过去了,他们有任务在身走得比较匆忙,项目基本功能模块都做好了,但还没来得及测试,后续我们保持沟通和修改bug。然后我同学那边,也出现了延期状况。要发生的还是发生了,截止现在距离开始已经有4个月时间了。这时候已经8月份了。

产品研发本来就不是简单活,尽管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个第三方工具可以减少开发工作,仍然无法代替工程师的重要性。全职的两个月时间,还没来得及测试的原因,是我做了一些需求调整,还有我们在需求理解有偏差而导致的。对于我而然,这个协同过程是正常的,毕竟是以产品的心态去打磨,对于细节也有一定要求,但对于他们俩,可能就是一个灾难了,本质的原因是我们各自的要求程度不一样,最终需要用多额外2个月时间才能真正上线。这时候已经10月份了。

这段时间确实不容易,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经常熬夜写代码,修修改改,我的作息时间也出现了混乱,日夜颠倒的生活直到现在还有影响。回顾这个过程,我们的任务总算完成了,同时我也学到一点是正确的激励机制在工作导向中非常重要,它不仅仅体验在一个人的态度,还有工作效率,主动性,最终呈现集结在产品里。

在打磨产品的世界里,永远没有将就这个词。

四、BP的制作,重新审视项目

08-商业模式的取舍

师夷之长以制夷,从调查到构思,最后到细节,花了3天,整个设计制作过程花了4天,共历时7天,自主完成了洋洋洒洒16页商业计划书,目录结构如下:

[1]产品简介

[2]团队介绍

[3]用户场景

[4]需求分析

[5]解决痛点

[6]解决方案

[7]产品截图

[8]用户定位

[9]市场分析

[10]商业模式

[11]竞争分析

[12]竞争优势

[13]推广方案

[14]现状

[15]融资计划

[16]结束页

为什么说自主完成,因为确实有一部分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完成,而且这个需求还被当成一个产业链而诞生创业者。我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让别人生”的概念,更不能理解“帮助别人生孩子”成了一条产业链而被广泛报道宣传。

大部分的商业计划书,「团队介绍」一般放在末尾,而我们“故意”放在项目介绍前,是想正视团队问题,同时也是节省沟通成本和筛选合适的投资人。

09-产品规划的延伸

当理想情怀主义遇上现实生存主义的时候,不是争论对与错,而是商讨如何达成融合。

我们曾有争论过未来的营收倾向于C端还是B端,支持C端的原因是想法、创意内容本身源于用户,能产生价值的地方就能产生营收;支持B端的原因是受益者是企业、产品负责人,同时他们也拥有可挖掘的利益潜能。最后我们都认同一个观点,后期的营收比例将会倾向B端。

为什么讨论营收问题?我们需要根据营收比例从而迭代产品方向。你可能会问,产品迭代方向是根据营收方向而制定的?难道不是根据用户需求,产品价值观而制定的吗?说实话,我们还不知道能不能等到真正谈论用户需求、产品价值观的那一天,但现在需要有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在盈利模式上。

简言之,我们对产品未来规划仍然很模糊,将会发展成一个怎样的形态还是未知数。

五、路演经历

其中两次路演经历,让我刻骨铭心。

10-自以为是的信心

准备好了PPT,我没有在内部预演过,坚持到现场发挥。因为我认为预演没有真正的观众,没有真正的场景,会破坏第一感觉和印象,同时我相信自己的临场发挥。

路演前一个晚上,我专门搜集了乔布斯,罗永浩系列的产品发布会视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想象把自己融到角色里面去。第二天早上,我感到头脑一片空白,不断浮现出他们演讲时的一举一动,但我今天要演讲的内容思路突然想不起来了。

理智告诉我,可能是休息不足而导致,也可能是昨晚的视频让我陷入了自我感动状态,但现在必须回到现状,回到属于我自己的PPT内容。

上场之前,难免会有一种压力(在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我们过度在乎结果附属的责任),我很快调节过来。上场之后,脑袋再次放空,场下想好的亮点论据,哪里该转折,哪里该停顿,在有限的时间里全忘了,看到评委们叹气的表情,甚至表述开始出现词语混乱等紧张而导致的低级错误。我太在乎评委的情绪了,完全不能自我,以至于互动问答环节的时候,脑袋也变得迟钝,完全展示不出项目的特点和优势,结果不言而喻。

尽管后面知道像我们这种小白创业项目是难以进入决赛,更不可能获得冠军,但关键是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你是否做好了,是否对得起你的伙伴,那时候你就会明白,道歉不是用来绑架别人的原谅,责任则成了愧疚。

11-“天使”告诉你现实的差距

有天,天使汇的一位投资经理联系上了我,咨询了项目情况。初步沟通下,他提出了几个试探性的项目问题,我都作出了相应的回答,感觉良好。然后让我等回复,几天还没有下文,那时候我虽然知道投资行业这趟水有多浑,正如HR的KPI任务一般,但我已经没有了当初制作BP时的棱角和挑剔,一心想着能和投资人见面,再次询问的时候,很激动,对方给出的答复是邀请路演,而且有知名的投资人在场交流。

结合了前面的路演经历,这次我做好了预备工作去到现场。和以往的路演情况不一样,之前参加的都是社会组织、学校组织的创业路演,而这次的路演是由专业的投资机构天使汇所组织。路演项目只有4个,每一个都是一次重要的展示。

我们是今天的第一个路演项目,面对场下所有投资人和观众,虽然很紧张,但没了以往的压力,整个过程结合屏幕所展示的PPT内容有条不紊分三个主题介绍产品:「一、项目是做什么的?」,「二、项目的价值在哪里?」,「三、项目的盈利方向?」。评委们(投资人)很有礼貌听我介绍完整个产品,随后进入互动问答环节:

评委1:产品的运营数据怎么样?

我:产品刚上线几天,现在还没有多少数据。

评委2:产品是重运营类,用户和企业两边的资源你们掌握了多少?社区的运作需要有内容的支撑,前期谁来产生内容?

我:我们邀请了兼职猫,还有……

评委2:做平台很烧钱,推广费用都是一笔一笔砸下去的。

评委2:我投你们一千万,你们都烧不出一百万用户,你相不相信?

我:……。

评委3:给你们建议,慎重考虑后再推广。谢谢你们带来的项目。

我稍微鞠了一个躬,把准备好的书签送到各个评委手上,安静地回到了座位上。看完后面的三个路演项目,走出门口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产品数据不是最重要,第二个路演项目的用户刚过千;演讲技巧也不是最重要,第三个路演项目我们,包括评委听得昏昏欲睡;商业计划书的制作也不是最重要,第四个路演项目错把销售计划书当成商业计划书。最后,他们当场都收到了评委的下周面谈邀请。

12-谈判的资格是什么?

1、核心团队背景。第二个路演项目团队是海归背景。

2、多年行业经历。第三个路演项目创始人履历丰富。

3、直接商业模式。第四个路演项目有着明确的投入与营收规划,商业模式清晰。

4、符合投资趋势。互联网+实体行业。

团队背景和经历,是从内部降低了投资风险,因为无论从影响力还是资源方面,起码投资对象曾经的职位证明了他们的能力和高度。清晰商业模式和投资趋势,是从外部肯定了大方向的正确。有哪个投资机构是单纯看一个创意感性做决定,电影里或许有。每个初始团队都想找心中那个一拍掌就可以决定的投资人,确实有这种投资人,大家都在抢,遇到是你的能力,融到是你的魅力。

“天使”教会了我,现实不是由口中的理想而塑造出来的。

六、运营推广的艰辛

13-线上推广

产品终于到了上线前一天的晚上,我们都很兴奋,就像一颗种子要发芽破土而出。

利用我们平台自有的优势,蓄势已久的公众号推广计划已准备妥当:我们连夜把预先撰写好的企业邀请内容,逐个发送到收集好的近千个合作伙伴邮箱,在规定时间内,前100名企业入驻将优先获得推荐展示位,免费的资源,我们对这次活动很有信心。

但直到第一天结束之前,我发现转化率1%都不到,我眼睁睁一直看着后台数据……

第二天,创业媒体猎云网为我们的产品做了一篇报道文章,很快,文章冲到了首页前三名,持续了两三天。用户看了文章后感兴趣,纷纷来体验,这段时间为我们带来了好几百的激活数量,看到一些上升苗头,我们都很起劲,一边维护用户,一遍继续引新。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面,我们也争取到了几家创业媒体报道,通过Q群发送邀请函,产品社区发布文章,最美应用分享产品……可利用的免费资源,我们都利用了,但用户数量仍然没有显著的增长趋势,产品缺乏自传播性才是问题的根本。

14-线下推广

我们还做了一件疯狂的事,做起了线下推广的工作来。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作用还不如线上一对一邀请效率,是当时没方向,没办法,不想坐以待毙的行动。为了看起来不像派传单,我们制作了企业和用户的邀请信,哪里有创业者,我们往哪里去。一个个创业孵化器园区跑,一封封邀请信的投递,一次次被敷衍请出来,对方很难理解,一个互联网产品需要用线下推销的方式进行宣传,加以我们的“学生脸”,很快就结束了谈话。

当初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用户、企业两头的资源不到岸,加以社区内容的缺乏,我们的产品运营不起来,还有更坏的情况,我们的资金将要触底了。

七、做出决定

看着财务开支表,表情显得凝重,已经无法支撑两个月。环顾四周看了看伙伴们,和谐的表面压抑不住内心的复杂。我们都不甘心,却又无能为力。我把最新财务情况跟其中一个合伙人说了,问她有什么看法,她说“坚持下去,直至最后一刻”。那一瞬间,我的心情五味杂陈,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团队上,我们需要找到技术合伙人,寄望于当前我们对理想的执着信念用现实般残酷的财务情况说服对方,这是其一;寄望于我们融资成功后招聘技术负责人,这是其二。

产品上,我们需要尽快迭代产品,解决用户反馈的问题。(没有技术团队,什么也做不了)

运营上,我们需要突破用户、企业、内容三方面的挑战。(没有资本、人脉在背后推动,一个广告也做不了。同时,也反思一个问题,创业的产品真的需要这么依赖资本和人脉吗?)

资金上,我们需要尽快得到补充,例如融资。目前的状况,我们已经没有了谈判权,不再像当初那般坚决选择与我们价值观一致而不仅仅是财务投资的投资人,这是其一;融资决策过程,至少需要1~2个月,这是其二;款项是分阶段付款,这是其三;正常的投资机构,不可能给我们买单,这是其四。

大局已定,一种压倒性的直觉告诉我。经历到现在,我已经不再像以前那般理想化思考分析问题。这时候,我需要做出最后一个决定。

结束项目,遣散团队。

最后,写给我的伙伴们:

最后一封给你们的邮件,我始终没能下笔,因为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致以我深深的歉意。

后记

我很容易专心去做一件事,可是最后一分钱也没有赚到。

文/天平思考

关键字:创业, 路演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