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转型的路,太多人不知道自己选错了!
随着企业的规模增长,大企业病必然如影随形,愈演愈烈。所以,企业必然有一个规模的极限,当他们驾驭不住规模的时候,就会走向死亡。如果要跳出这种规律,企业就必须选择组织转型。
如果要转型,组织模式的终局究竟是什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平台型组织就是组织模式的终局呢?
在《平台型组织:释放个体与组织的潜能》一书中,我曾经以硅谷来比喻平台型组织,认为企业应该把自己变成硅谷,让员工变成为自己打工的创客,源源不绝地释放创意,将企业的各类资源变成商业项目。如果达到这种状态,企业就能够屏蔽大企业病的制约,他们的增长就是没有极限的。
但是,这样的比喻可能还不够有穿透力,不能让企业家感同身受。
01 激励的空间不同
硅谷的魅力在于其聚集了各类优质资源,能够让以科技为内核的企业获得高增长前景。这种前景释放的激励是无穷大的,创业者自然会前赴后继。
但对于普通企业来说,真的有类似的巨大前景吗?不少企业,可能更希望新组织模式激活他们某个区域、某个产品线、每个赛道,这些领域可能相当传统,甚至平平无奇。
02 激励的方法和对象不同
硅谷的科技公司以股权激励(股权、期权、虚拟股等形式)来驱动创业团队这部分少数人。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激励的前景明确、规则简单,自然能让人投入无限的创业热情。但股权激励的工具过于粗颗粒,显然无法激活创业团队以外在不同职能产生贡献的大多数人。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硅谷里长出来的诸多企业在做大后,依然形成了严重的大企业病,足以证明这一问题。现实中,大量成熟企业并非从0到1,他们股权已经固化,很难回到创业时期重新规划股权。就算是成长型企业,股权激励也很难改变大企业病的趋势。
所以,在互联网经济带来红利下,在创新创业的潮流下,硅谷作为原型的确能够勾起老板们走向组织转型的欲望。但是,这种过于浪漫的比喻,显然还不够贴切。
03 组织模式的进化方向
我们不妨回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如何让尽量多的员工都变成创业者(或称合伙人、小老板、创客等)?显然,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大企业病自然药到病除,组织和个体的潜能也自然得以释放。
在过去,学商两界都有一个错误的思路,就是往“横向”走,让更多的员工通过各种形式拥有公司层面的利润分享权。他们认为,这样就足以让员工成为公司的主人。
但事实上,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激励设计并没有多大效果,员工的感知无非是以某种形式获得了奖金,他们并不会进入创业者的状态。此外,这还会导致“吃大锅饭”或“搭便车”的效果,占股较小的心态大多是“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如果这种组织模式能够成功,人民公社和股权式众筹早就成功了。
其实,组织模式的进化方向应该是往“纵向”走,让更多的员工拥有在各自细分赛道里的利润分享权。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在公司里面做公司”,并且让这种逻辑一直纵向延伸,让员工在各个层级的“公司”里面成为创业者。这就是我对于组织终局的判断——无限分形(Infinite Fractal)。
图:组织模式进化的两种选择
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说简单点,我们不能期待把一个公司切成若干份股权分给员工,这是相当低效的激励,这种激励要成立有特殊的条件。更正确的道路是,我们要让公司一层层地裂变为小公司,让员工在每个局部都做自己事业的主人。
为了实现“无限分形”,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模式呢?
让我们先把眼光放到这种组织的局部,在企业内部“分形”出来的“公司”,应该有三大特征:
1)灵活聚散
根据变化的市场需求,由合适的员工迅速组合成为最适配的最小可行团队(MVT,Minimum Viable Team),快速对接。有市场需求,就有MVT,而当市场需求消失,MVT也会解散。
不仅如此,MVT在形成后也并非固化,而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动态优化。换句话说,在每个时间点上,一直都会有最适合的的成员来组成MVT,打一场“相对最有把握的仗”。
2)并联劣后
灵活聚散而成的MVT一定是紧密连接、动机一致、不留余力的,这里就必须有劣后条款的设置来绑定大家的利益。说俗点,就像大家一起做生意一样,公司不好,几个股东也都不会好。
3)用户付薪
MVT里员工的收益来自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中间没有损耗。换句话说,不是公司用预算给员工付钱,而是员工自己从市场上挣钱;也不是公司赚到了钱再决定给员工发多少奖金,而是公司和员工一起赚钱,一起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分钱。
#作者#
穆胜,微信公众号:穆胜事务所(ID:hrm-yun)。《平台型组织:释放个体与组织的潜能》作者,知名管理学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管理学博士,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互联网商业模式和组织转型研究专家。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