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是放肆,但创业是克制
农历年前的这段时间,有些人在无心工作,有些人在忙着赶场:各司年会,答谢宴,年度庆典,创业者频繁出现在不同的场子里,甚至有些人成了“场合控”,只要有活动就参加。俞敏洪就曾经在不同场合看到过同一个人出现五次以上,而且每次都去和俞敏洪合影,俞敏洪问他原因,那个人的回答是想获得更加有用的人脉关系。
但是,通过赶场获得的人脉真的是有效的吗?
什么叫作真正的人脉?不是认识多少人,收了多少名片,加了多少好友。
真正的人脉是:用最大化的平台和机会,让大家知道并信任你的人品和能力。 然后在机会来临时,能够第一个想到你,打电话给你。在彼此需要帮助时,欣然地用各自的强项互相帮助。
在俞敏洪看来, 只有对等的人际关系才是有效关系。 大部分人交往的前提,是对方通常必须在同一个等级水平上,至少互相能够有用,能够互相帮助。人们也只会把内心尊敬的人,或者至少有使用价值的人记录在联系名单上。
有一种职业生涯管理的观念认为,在年薪达到15万之前,专业能力是限制你成就的主要因素,而非人脉。不要在该学本事的年纪谈社交。在个人实力还不够强的时候,再怎么用心地攀关系也只是浪费时间。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到创业上。
用户是否使用你的产品超过一次?用户对你的产品是否已经达到了狂热的地步?如果你的公司破产,用户是否会难过?你的用户是否会主动向身边人推荐你的产品?如果是B2B公司,你是否已有至少10个付费客户?
如果以上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那么问题就出在产品,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专心打磨产品,而不是把时间花在与其它公司频繁合作和大肆举办发布会。
初创阶段,唯快不破。举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扎克伯格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在寝室里完成了产品的设计、开发、上线,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这个简单照片打分产品,从仅限哈佛学生风靡到波士顿地区的其他高校和所有的常春藤名校。
而声称扎克剽窃了创意的Winklevoss 兄弟,在寻找技术合伙人、参加划艇训练和各种派对、发律师函找校长告状。
促成小扎与 Winklevoss 兄弟日后的巨大差距的,正是二者的专注力差距。所以当2011年两兄弟还在继续告小扎剽窃的时候,Facebook已经超越Yahoo成为美国第二大网站,仅次于位于第一的Google。
当你流连于各种精彩的商务应酬和社交活动,但收获的只是疲倦的身体和茫然的内心,那么你的注意力就已经失控了,看上去风光背后,其实已经沦为社交活动的奴隶。
如果参加各类活动是为了看看别人的玩法套路、或者分享展示项目,会议和媒体曝光机会当然是很难拒绝的,因为成为焦点的感觉很棒,但不要因此沾沾自喜——参加几次社交酒会、在会议上发几次言绝不意味着从此前途坦荡。而这些场合也并不需要由创始人自己出马,找到一个长袖善舞的营销合伙人能够解决你80%的问题。
但如果没有好产品,谁都救不了你。更可怕的是当产品尚不成熟的时候获得越多的用户反而是一种灾难,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认为, 如果一开始让用户失望了,再想把他们招回来,成本可能要十倍以上 ,所以要尽可能在小范围内实验你的产品,先导入几千个、几万个用户,看他们的反馈和用户行为是怎样的,再逐渐放大。
据统计,在大多数的初创团队,战略差错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拖延,要远远大于执行力带来的损失。
当然,作为早期创业者要求战略从一开始就正确无误,确实是一种苛求。但创始人不能因为做出正确的战略太难,就以此为借口回避自己的责任。创始人是一个项目最大的驱动力,但也可能成为最大的瓶颈。
过度忙碌会削弱创业者深度思考的能力,而这恰恰是创业者最重要的能力。
过度选择会浪费创业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克制是创业过程中最难得的智慧。
在创投圈里,最以“克制”所闻名的就是张小龙,随着微信成为全球用户量最大、用户停留时间超长的一款APP,其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已经具备了彼得·蒂尔所言“垄断企业”的特征,而微信作为一个开放的的节点,可以连接移动互联时代的一切,张小龙显然有很多的机会去实现各种可能的野心和抱负。
但是,微信设计却干净简洁到了极致,比如说“摇一摇”功能上线后,马化腾发来邮件,建议他仔细考虑一下,如果未来竞争对手模仿,在上面叠加一点功能,就说他创新了。张小龙回复道,这个功能已经是极简的了,竞争对手不可能超过我们,除非他做到了什么都没有,只要他添加一点东西,就超不过我们了。
后续版本的微信中停止了从QQ和通讯录中导入好友,微信公众平台只能发送一次,对于朋友圈内营销式分享毫不留情……包括近日上线的小程序,没有下载入口,没有分类、排行、推荐;只有流量,没有粉丝;不能推送消息;不能做游戏;不能搜索……
当我们去网上搜索“张小龙”时,可以看到大量极简主义的产品观,诸如 “大部分的所谓创新,都是把问题搞复杂化而已”、“一个产品,要加多少的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啊!” 等等已经成了产品经理群体中的圣经。
如果让我们站在张小龙的位置上,有几个人可以抵挡得住给微信添加各种功能和入口的诱惑,只要多增加一个小小的功能和入口,就能有数以亿记的流量和财富。
很多创业者仅仅是面对手头的机会都已经挑花了眼,每一个机会都以为新的可能,但同时也意味沉重的机会成本,选择越多,陷阱越多,迁移成本也越大。
在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之前不要涉足另外一个领域。 我所知的成功公司没有一开始就一心多用的,而是将同一件事层层展开,然后贯穿始末。你能做的远不如你会说的多,初创公司的夭折往往是因为过早涉足了太多领域。制定优先级是一件重且难的事情。最好方法是:每天用笔和纸写下3个主要任务和30个次要任务,并附上全年要完成的目标。
当你面对投资人、面对媒体的时候,你需要给他们讲愿景、画大饼,聊聊平台化、生态化的市场前景,谈谈五年、十年的宏伟规划,但千万不要因此把自己也忽悠进去的。
对所有让人分心的事情零容忍,这种态度不仅应该是创始人的处事准则,也应该传递给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目光如炬的盯住真正能够带来积累和增长的事情。
怀有最遥远的梦想和最克制的当下,是更成熟的创业心态。
作者 沈乐杨
关键字:创业, 创业案例, 创业者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