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厂到创业的中年人,聊聊真实感受
01
和一位前辈聊天,他说最近见到太多从大厂离开的中年人,比如40岁左右的。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下一步都很尴尬。
找工作,匹配的机会太少,毕竟年纪大、职级高。
去创业,发现在大厂待久了,只会汇报和管理,具体的事完全不会做。
他自己当时从大厂出来创业时,花了两三年才适应。之后回头看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很懵逼的,完全不知道决策该怎么做。
在大厂做决策,好做、也难做。
好做的地方在于,有很多决策依据,之前的数据、对手的情况、业务的定位什么的,这些都是确定性的,按照正常的思考方式,做决策没那么难。
难做的地方在于,卷。
都是场外因素,让事情变得复杂,不展开。
在创业时做决策,有时候痛苦,有时候爽。
痛苦的地方在于,就像在荒山野岭盖房子,不仅没砖瓦泥土,也不知道选这个位置对不对,会不会被大风刮跑,更难的是还要忽悠同伴充满希望的积极干活。
爽的地方在于,不用开会,不用说服上级或协作同事,不用被死板的评价体系约束。
02
扯得有点远,说回来。
除非干到退休,或者半路转行,否则早晚是要离开大厂的。
但离开之后自己能做点什么,是很难回答的问题。虽有很多从大厂出来创业的牛人,做的风生水起,实际上在初期他们也经历了很多转型的痛苦,都要一点点摸索和学习的。
因为创业公司,并不是大公司的缩小版。
不能拿着大厂的思维方式,去创业,这里不是量级大小的问题,而是颠覆性的差异。
我们见过太多履历光鲜的创始人团队,把公司做死的情况了,原因就在这里。
在与Mars直播对谈的时候,聊起他在「今夜酒店特价」那段创业经历,就是那种团队履历非常好,但还是用大厂思维方式去做决策,遇到了很多问题。当时甚至连MVP验证都没做,产品就快速上线了。
凭借他们的能力,App几天内就冲到App Store的第一名,酒店也谈下很多家,但后来发现这些是能证明团队在大厂的积累下来的实力,但和创业做新产品还是有很大差异。
确实不容易。
甚至有些人,离开了大厂去创业或者去小公司工作,过了一段时间很不适应,或者干不下去了,又回流原厂,这就是无法摆脱的「大厂引力」。
大厂分工细、有协作、风险小,按照这个系统的运转流程做事,就不会有啥大问题。
但这样的工作一般是飘在天上,尤其是那些平台型公司,员工的动手能力更差。
动手能力差,我太有发言权了。
因为我自己就是在大厂工作了10年,出来以后发现笨手笨脚,只会指挥别人干活,动动嘴皮子,写写文档,真正实操的事都得从头学起。
03
这位前辈也聊到一个案例。
有个在华为工作过的职业经理人,曾经管理着上千人的团队,应该是非常有话语权了,但他自己却说:我对华为的价值,就是管理这千人团队,对于具体的业务,我并没有多么精通。
这位职业经理人是很谦虚的,毕竟管理也是能力。但能感受到业务的精深度,他肯定做不到。
像我们短视频平台的从业者,看着一个个爆火的IP或者内容,甚至有些就是经了自己手的,但也没人会站出来说,那是自己一手操盘的。
比如董宇辉是我推火的、罗翔是我策划的。因为在大厂里,牛逼的是大厂本身,无法把成功归因到员工身上,大家都是流水线里搬砖的。
说了这么多,只想表达:大厂员工总要面对摆脱「大厂引力」的问题。
要有预期,在合适的时机去做决策,让转型更顺滑,少踩点坑。
作者
韩叙,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原猫眼电影产品运营专家,创业时经历了0到1的艰辛,在百度时规划了海量用户的玩法。从业10年,专注互联网运营领域,包括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社区运营和UGC运营。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