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公司和“老实”公司
1
前些日子的一个早高峰,我用某打车软件呼叫出租车,第一次无人应答,第二次当进度条转到三分之二处,一辆两三公里外的出租车接了单,系统显示9分钟后到达。我走到主路边耐心等待,期间两三辆空车从面前经过,为了保证信用分,我只能视若无睹。因为堵车,十分钟后出租车才到位,好在预先打了提前量,我并不着急。 没想到一上车,司机却抢先抱怨道:“(这软件)太坑人了,每次派单都不派附近的单,派过来的单都在几公里之外,一天拒单又只能拒两次,一大早上的谁敢拒单?只能被牵着跑。” 我问:“那你为什么不抢单呢?” 他嗤笑着说:“一样的,凡是附近的单都不会让你抢。”一边说,一边把抢单模式演示给我看。只听“叮咚”一声,第一单很快推送过来,甜美的女声说,这一单的地址距离出租车2.5公里。 司机转过头来看我,一脸洞悉奥秘的微笑。 我问:“也许是附近凑巧没有单吧?” 他转过头去开车,一边说:“那谁知道啊?我们也没法证实,反正总体用下来的感觉,就是故意把远一点的单派给你。如果接快车单,近一点的单会多得多。” “出租车也可以接快车单了吗?” “可以啊,但是没意思的,我有个朋友开通了快车,差点被它搞死了。他只要一开到滨江,软件就一直提示,出租车没有单,快车有单,让他转到快车那边去。像我们只开通了出租车的账号,虽然单远一点,但有还是会有的,他就是没有。因为快车挣得少,出租车挣得多,后来他只好把那个号注销掉重新开了一个。” 我听了以后说:“这么说,平台好像故意让出租车难打一点,把流量都导到快车那里去?” 他回答说:“当然啊,快车它能收平台费啊,出租车没的收嘛。” 2 其实早在两个月之前,这个打车平台就曾在微信朋友圈里掀起渲染大波。造成争议的原因是在那段时间,早晚高峰甚至不少传统非高峰时段里,这个打车平台都会告诉打车人:现在属于高峰时段,您附近空车较少,增加调度费有助于尽快出行。
我有过几次印象颇深的经历,一次是在下午三点左右,软件提示我要加价11元或22元;另一次是在晚上十点左右,软件提示我要加价4元或8元。被加价的那一刻,我抬起头来环顾四周,这个城市镇静如故,只有大风过耳,似有声音在其中得意地嘶喊:“我是超一线城市,全天出行高峰!” 这种体验并非此地独有,朋友圈的躁动告诉我们,全国人民的体验都差不多。难道全中国的城市等级都提升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位在职的公司高层解释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今年司机回家早,造成运力紧张;但竞争对手的前高层却说,根本原因是其派单逻辑存在问题,引导了司机的故意加价。 派单逻辑存在什么问题,这位前高层说得不细也没完全说到点上,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网友表示,曾遇到过许多次加价都抢不到出租车,专车一喊就来的情况,但是有时候就在路边,反而能拦到出租车。有一次,平台明明显示已经优先打车,却怎么也打不到出租,结果迎面开来了一辆空出租车!上车后,这位出租车司机表示:自己确实挂着这个平台软件,但也确实没有接到这个订单。 这说明了什么呢?看起来,这个平台有一个很诡异的派单逻辑:它可能故意忽略或延迟近在咫尺的出租车订单,或者在出租车订单上疯狂加价,目的是将用平台叫出租车的体验做得又贵又慢,无比糟糕。这样,用户就会向快车和专车分流,公司就能赚到原本赚不到的平台费。 原来如此。一家公司难免有多个业务线,其中有利润率高的,也有利润率低的,甚至还有个别业务线是亏本的。一般来说,如果低利润业务确有存在的必要,企业会用高利润业务进行补贴;如果没有存在的必要,则通过资产剥离、置换等方式来退出低利润业务。但这家公司的方法远比上述常规手段要“聪明”得多: 它调整业务结构的方式,是故意降低低利润业务的用户体验,逼迫用户向高利润业务迁移。 我相信,在那一段时间,被逼疯的用户可能确实有一部分转向了快车和专车,被迫为平台贡献利润;还有一部分用户在愤然抛弃这个平台以后,却发现它的竞争对手们早已被干趴下,而线下打车竟然比网约车软件兴起之前还要困难,不得不忍气吞声地回到这个平台上来。要不是那些转爆朋友圈的檄文造成的舆论压力过大,这个平台不得不取消了加价并增加了派单模式,它恐怕已经完成了业务导流的战略目标;而即便被迫进行了相应改进之后,它似乎仍有在背后做小动作的嫌疑。 互联网公司先天具备强大的技术优势,并与用户之间形成高度的信息不对称,这使得它的小动作只要不太出格,就很难被发现,用户虽然觉得别扭,却往往无话可说。另一个因素是,互联网企业资本为王、赢家通吃的模式,容易促成企业在烧钱补贴阶段和垄断经营阶段变脸过快,烧钱补贴时面相有多慷慨,垄断经营时吃相就有多难看。当我市占率超过90%的时候,用户体验算什么,离了我你就活不了,那就只能乖乖被我剥皮。这就是“聪明”公司的逻辑。 3 下面要说的,是一家彻头彻尾的传统公司,一家毫无互联网基因的公司,一家相比而言太过“老实”的公司。 黄铁鹰在他的畅销书《海底捞你学不会》当中写道:“让公司吃小亏,让顾客占小便宜,海底捞才能感动顾客。”
什么意思呢? “有一次,雅间11号坐的是回头客邬阿姨。她女儿点菜时问,撒尿牛肉丸一份有几个?我马上意识到,她怕数量少不够吃,便回问一句:姐,你们一共几位?她说10位。我立马告诉她,一份本来是8个。我去跟厨房说一下,为您做10个。她很惊讶地抬头看了我一眼,说:小姑娘,你们领导不会说你吧?我说,您放心,只要说明原因,领导都会理解。” “一个大姐来用餐,看等座的人很多,要了号后问我,这附近哪有理发店,她要去洗个头。我就把大姐送过去了。可是回来后,不久就下起雨,我想到她没带雨伞回来一定会淋雨,就又跑过去给她送了一把伞。后来,那个大姐来我们店很多次,有一次还带来一件新衣服,说是她女儿买的,穿着不合适,非要给我。” “北京三店客户经理吴功琼,发现一个顾客从吧台经过时不小心把脚崴了,她马上找来凳子,让客人坐下,并找来白酒用火烧着了,用手沾着酒给客人揉脚,客人很感动。西安四店门迎哥王英,发现一家客人等座时小孩闹着不吃火锅,要吃馄饨,就主动跑到外面买来一碗馄饨,送给小孩吃。” 网上也遍布着类似如下的评价:
海底捞不和顾客玩心眼,或者说,不玩小心眼,不算小账。董事长张勇在一次采访中说:“……利润一定是要考核的。但我们对利润的看法,不看短期,而是要看长期。……比如一个顾客到了海底捞要等座,座位也没有,一点小吃也没有,人家一定就不等了,而不等的结果就是我们没有收入。所以,我们必须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一种服务,而增加这个服务的成本实际上是非常微不足道的。还比如给客户退菜,对于我们来说,食材成本是很低的,所以一定不要因为这么一点成本跟客人发生冲突。一些人都只算自己的账,不算员工、同事、顾客的账,所以合作者只会越来越少。” 4 其实海底捞的价格相比同行业要略高一些,但是绝大多数去过海底捞的人,第一反应都不是真贵,而是服务真好,真值。 成本虽高,收入也高,根据相关报道,“老实”的海底捞2012年净利润就达到4亿元。由于不是上市公司,海底捞的财报并不对外披露,但拒绝加盟模式的海底捞目前已经在全国拥有一百多家直营门店,更将分店开到美国、韩国、新加坡。 另外一边,那家“聪明”的网约车平台公司CEO说:“公司在五年内没有盈利计划。” 到底是谁更“聪明”一些呢? 5 其实,互联网公司和传统餐饮企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物种,行业也好,盈利模式也好,都不在同一维度上,以阶段性的利润或者规模去考核他们的成败,未免失之偏颇。因此,仅凭一个利润数字,或者仅凭用户的观感来判断一家公司的好坏,来预测一家公司未来的成败,都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我想,无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都不能违背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是满足需求,在满足用户需求的经营行为中实现盈利,并用盈利实现股东回报和扩大再生产。 满足需求是第一位的,是公司的核心价值。 如果一家公司被眼花缭乱的技术和模式带偏了航向,忘记了满足用户需求的初心,它将渐渐失去市场,而任何新奇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都不能挽救一家失去市场的公司。 小心点,别太“聪明”,聪明得忘记了你为何而来。 _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_
作者 谷樾85
关键字:创业, 创业案例, 出租车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