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数据分析思维打开心智?
最近,我看了《打开心智》这本书,感觉收获颇多。
下面我用数据分析的思维来解读这本书,分享一些我的学习心得、思考和实践,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为了让结构更加简洁清晰,我把数据分析的 9 种思维,分成 3 大模块,在每个模块下面,分别包含 3 种思维。
读完一本书或看完一篇感兴趣的文章,我一般会记 3 点:
第 1 点:理解现状,看见差距
选择运用目标思维、对比思维或细分思维,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找到一个最有冲击力的点,让人看见就能引起好奇心。
比如,明确一个目标,对比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或者细分一个问题,等等。
第 2 点:分析原因,洞见可能
选择运用溯源思维、相关思维或假设思维,找到一个最有影响力的点,洞见事物的本质,探索更多的可能。
比如,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什么,有哪些观念更新了,或者认知提升了,等等。
第 3 点:预测未来,预见指数
选择运用逆向思维、演绎思维或归纳思维,找到一个最有行动力的点,可以落实到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比如,用 BMI (身体质量指数)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当指数异常时,可能存在健康隐患,需要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例如:健康饮食、健身运动等,以便让未来的身体保持健康。
我把上面的方法称为「记三点写作法」,因为「记」与「骥」同音,而且 3 点比较好记,简单实用,以便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更有效、更良好的思维习惯,实现思维升级和认知升级。
从理解现状,到分析原因,再到预测未来;从看见差距,到洞见可能,再到预见指数;从有冲击力,到有影响力,再到有行动力。
经常做这样的思维练习,当训练的次数多了之后,思路就会变得更加清晰、更有条理。训练思维就像学习走路一样,走的路多了之后,就会习惯成自然,不需要思考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也能把路走好。
一、理解现状,看见差距
《打开心智》的作者李睿秋(Lachel),公众号是:L先生说,下面我们简称他为 L 先生。
在这本书中,对我最有冲击力的点是「输入-输出」模型,因为「用输出倒逼输入」是我正在践行的一种方法。
2021 年 1 月,我开始总结「100 种分析思维模型」系列文章,目前已经写了 40 种,未来还将继续学习总结更多的思维模型,但我不想急于求成,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思维模型的概念,其实可以很快完成目标,但是我认为这样对自己的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我希望自己在学完每一个思维模型之后,都能够经过深度思考和认真实践,检验模型对自己确实有效之后,再进行总结和分享,我认为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
什么是「思维模型」?
简单来说,思维模型就是认知世界、思考问题的模式和习惯。
比如,看见新信息时,不要盲目地相信,而是思考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思考的习惯,就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模型。
所谓模型,就是从一系列元素中,找到背后共性的规律,经过归纳总结,浓缩成一个简单的、可复用和迁移的结构,能够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提高我们决策和行动的效率和质量。
所以,思维模型是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总结,其中蕴含着关于「事物本质」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明确自己的目标之后,读书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高手当作标杆去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现状,看见差距。
二、分析原因,洞见可能
任何事物,如果你能洞见它的底层规律,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
在《打开心智》这本书中,作者 L 先生基于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总结了 4 个底层的规律,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节能」。
这 4 个底层的规律,提升了我的认知,帮我拨开迷雾,更好地洞见事物的本质,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简要介绍这 4 个底层的规律。
2.1 节能
为什么人不喜欢思考?
因为大脑思考需要消耗能量,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大脑会想方设法进行「节能」,这是生命进化刻在基因里面的机制。
尽管大脑有「节能」的天性,但是我们可以运用目标思维,让自己变得更有动力,而且经过系统的训练,依然可以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想办法为自己「赋能」。
我研发和应用「数据赋能系统」,掌控自己的时情绪和习惯,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就是在用数据为自己「赋能」,让自己把有限的能量,用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面,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复盘总结,反过来促进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行动。
2.2 稳定
为什么人不想离开舒适圈?
因为大脑天性追求稳定,不想为改变消耗能量。当你深刻理解了「稳定」的确定性、一致性和适应性,对未来的目标就会更加笃定,心中也会更有安全感,减少焦虑感。
在《影响力》这本书中,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总结了承诺和一致原理,当你公开做出一项承诺之后,你的行为就会向承诺靠拢。
所以,大胆公开说出自己的目标,这样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但是,实现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因为适应需要时间,养成好习惯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就像种下一颗种子,悉心照料,让它慢慢生长。
2.3 预测
为什么人不喜欢无聊的感觉?
因为大脑通过预测来理解世界,根据进化的历史和生活的经验,形成了一种心智模型:一成不变的生活不利于生存。
大脑采用预测加工的模式,处理每天接收的各种信息,包括每天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在不断训练我们的大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让我们把资源集中在更重要的地方。
养成好的习惯之后,原来「费力」的事情,将变得不再费力。此时就能有更多的精力,用来养成新的习惯,学习新的东西,探索新的项目,为生活引入一些新鲜感,在无聊与焦虑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2.4 反馈
为什么人不能忍受长期没有反馈的付出?
因为大脑天性是趋利避害的,趋利主要是由「奖赏回路」控制。当我们做出对生存有利的行为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激发我们的动机系统,让我们更有动力和激情去做事。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精心设计了各种即时反馈的「奖赏回路」,包括游戏、短视频、娱乐节目、八卦新闻等,让人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虽然人们的内心深处知道,这些是浪费时间的活动,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
一旦大脑习惯了这种即时反馈的多巴胺获取模式,就更加难以适应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获得多巴胺的模式了。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大脑短视的天性呢?
我们不妨做出一些改变,试着去做一些更长远的事情。
比如,设置一个长期的大目标,然后把它分解为一些小目标,并付诸行动,去完成这些小目标,获得积极的反馈,逐渐积累内驱力和成就感,就能不断获得成长。
三、预测未来,预见指数
学习之后,最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所学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能够切实改变自己的生活。
书中介绍了 6 种重塑自我的方法,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
3.1 掌控情绪
按照「情绪维度理论」,把情绪细分为 2 个维度,一个维度表示是否正面,另一个维度表示是否可控,通过坐标轴形成 4 个象限,然后把情绪放进去。
结合「情绪能量理论」和「情绪维度理论」,我优化了「数据赋能系统」的情绪设置,然后运用「控制两分法」,控制自己能控制的情绪,比如,喜悦、焦虑和愤怒,接纳自己无法控制的情绪,比如,恐惧、悲伤和极乐。
运用「数据赋能系统」,我持续记录自己的情绪,写下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想法,并对情绪进行打分,然后把情绪连点成线,这样就能比较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情绪波动,包括什么事情让自己的情绪变得高涨,什么事情让自己的情绪变得低落,掌握自己情绪变化的规律。
不要小看记录这件小事,有许多研究证明,记录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压力。我从 2018 年开始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平均每天用 Excel 记录 20 多行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帮助我掌控自己的时间、情绪和习惯,而且成为我复盘总结和了解自己的绝佳素材。
情绪控制能力是可以锻炼的,经常运用「控制两分法」,去面对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减少抱怨和指责,积极创造和引导正面的情绪,比如,积极社交、多晒阳光、充足睡眠、健身运动、深度思考、阅读写作等,就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也能有效减少负面情绪的困扰。
负面情绪不是洪水猛兽,有时候,负面情绪恰好是发现不足、挖掘内心的契机,把目光从外在事件转移到内在感受上,从第三方的视角观察和剖析自己,给自己留出理性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避免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动。
按照「汉隆剃刀」原则,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如果我们更多用善念去理解外部的事件,情绪反应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在《情绪》这本书中,作者莉莎·费德曼·巴瑞特介绍了一种「情绪建构理论」,巴瑞特教授认为,情绪其实是大脑构建出来的,大脑会预测未来所需的能量,通过改变心率、血压等指标,做出相应的反应,当身体的感觉和外界的事件产生共鸣时,情绪就发生了。如果预测不同,那么身体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为了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提高自己的「情绪粒度」,尽可能多地掌握和情绪相关的词汇,准确识别并且描述情绪的状态,避免陷在一种情绪里无法自拔,从而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拥有一种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
比如,同样是高兴,情绪粒度高的人,可以分成开心、愉快、得意、振奋,以及欣喜若狂,等等,能够很轻松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对自己的情绪有着非常细致的认识。同样是表示糟糕的情绪,可以有生气、愤怒、惊恐、暴躁、窘迫、焦虑,等等。
在数据赋能系统中,我汇总整理了 100 多个情绪相关的词汇,并且按照情绪能量理论进行分层,再按照情绪维度理论分成四个象限,从而提升自己掌控情绪的能力。
未来我还将继续细化这些情绪词汇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将来在记录时间和情绪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当前感受的情绪。
身体是情绪居住的地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态,比如,注意饮食、健身运动、充足睡眠等等,也能增强自己的掌控感,让情绪变得更加稳定。
3.2 养成习惯
如何把自律转化为「自驱」,而不是「自虐」?
我的方法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心理暗示,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作是提升自己的机会,引导大脑按照正确的方向去行动,而不是强迫自己去做内心不愿做的事情。
比如,工作劳累一天之后,回到家时大脑似乎想要「罢工」,不想去做「烧脑」的事情,就想休息放松一下。如果选择放松的方式是看视频或玩游戏,大脑其实并没有得到休息,反而会让人感觉更加疲劳,而且会感觉空虚。
此时不妨转变一下思维观念,把时间和脑力用来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陪家人聊聊天,散步锻炼一下身体,写一写复盘总结,等等,这样就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充实。
按照「福格行为模型」,行为 = 动机 & 能力 & 提示,当动机发生改变之后,再把目标分解为有能力做到的小任务,只要加以适当的提示,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
比如,在养成复盘总结的习惯之前,我一想到这件事就会感觉很难。但是,当我意识到复盘这件事的重要性,知道复盘可以促进思考,并且笃信长期复盘的好处之后,再把复盘这件事分解为哪怕每天写 1 个字也行,每天只要用闹钟提醒一下,就会立即开始写复盘总结。
如今我已经连续复盘总结了 1300 多天,越来越感受到复盘总结的好处,看到不断增长的数字,也能让我获得一种成就感。我不再需要依靠闹钟的提醒,就会自然地想起这件事,说明复盘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类似地,早睡早起、深度学习、用心写作等习惯,我都是这样逐渐养成的。
未来,我还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自己当成一个持续优化的系统,继续养成更多好习惯,并从中获得乐趣和动力,让整个系统朝着所期望的方向运转。
3.3 持续行动
自从我养成用「数据赋能系统」记录时间和情绪的习惯之后,持续行动就变得更加简单了,因为每记录一次,就相当于提醒了自己一次:要把时间花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面。
通过查看自己记录的时间数据,并问一问自己:假设这件事不做,会有什么后果?通过审视每件事对长期目标的贡献度,经过小心求证,从中找到一些其实可以不做的事,并从后续的日程计划中排除掉,这样就能节省出来很多时间。
比如,晚上下班回到家之后,如果不去刷手机,对长期目标不会什么负面影响,因此可以把刷手机的时间,用来读书或写作。
在日复一日的记录时间和复盘总结的过程中,逐渐用新习惯去代替旧习惯,从持续行动中获得正向的反馈,就能让自己进入更加自然舒适的状态,从而获得成长和进步。
在《打开心智》这本书中,作者 L 先生介绍了缺乏行动力的四种模式:
我用这个模型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诊断,发现自己经常处于「威胁敏感」模式,就是容易「想太多」,有比较严重的选择困难症,有时候点个外卖都需要想很久,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克服精力分散的问题,我关闭了几乎所有手机 App 的通知功能,养成了经常练习正念冥想的习惯。
另外,我会利用碎片时间来记录自己的时间和情绪,这样就能提醒我及时把注意力拉回来,并思考这件事值不值得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从而提升专注和感知的能力,增强自己的掌控感。
我的很多想法和灵感,其实都是在记录的过程中产生的。我的很多行动,也是从记录这一刻开始的。比如,当我睡觉之前记录时间,其实就是在提醒自己,现在到点就该准备去睡觉了。
行动是改变一切的良方,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行动力,那么不妨试着从记录开始。
3.4 高效学习
作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我一直在努力打造适合自己的学习系统。
我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从而能够用来化解现实中的难题。
运用假设思维,先大胆假设,然后再小心求证,通过实践检验知识的有效性,用来指导决策和行动,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和方法论,再把有效的经验分享出来,以便让更多人能够从中受益。
比如,假设我运用新的思维模型,会怎么样?假设让自己的工作更加贴合业务,会怎么样?假设我多花时间与他人交流,会怎么样?下一步就是去行动,经过对比分析,检验结果与当初的假设是否相符,如果相符,就总结经验。如果不符,就思考原因,大胆提出新的假设,再小心求证,循环往复,形成不断成长的闭环。
再比如,我在阅读了很多与时间、情绪和习惯有关书籍之后,总结对自己有效的方法论,运用数据分析的思维和工具,经过长期的思考实践和升级完善,用 Excel 制作出了「数据赋能系统」,并证明它对自己确实有效。
运用任何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刚开始的时候都难免会感觉不适应、不舒服或不理解,但只要及时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做出自己的假设,并动手去检验它,经过反复的练习,就可以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方法,让它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其中记录是关键,有句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经过对问题的假设,以及对行动的检验和对比分析之后,下一步就是对结果的复盘总结,把过去的经验沉淀下来,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习追求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经过思考之后,能够融会贯通。读再多的书,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结果也是徒劳的。
千万不要总想着「投机取巧」,不要以为通过简单的复制、划线或收藏就能学到知识,而要脚踏实地,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于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我计划结合 DIKW 模型,另外再写一篇文章:如何用 DIKW 模型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3.5 深度思考
凡是优秀的人,都有深度思考的习惯。
如果一个人学会深度思考,掌握系统而有效的思维方式,就能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成长的过程,就是重建自己的思考方式,不断提升认知的过程。
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不在于记忆好,而在于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式,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获得成长。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妨把问题放到系统中去思考,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运用溯源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拓宽心智世界的成长空间。
我们的生活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比如,因为疫情原因居家办公,虽然有诸多不便,但从好的方面来想,可以节省上下班通勤的时间,增加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选择主动适应和接纳这种变化,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就能避免陷入到负面情绪的泥潭中。
把一切问题、挑战和困难,都当成提升能力的机会,这就是成长性思维。不用太在乎最终的结果,更多关注「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激发自己的潜能,让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并且更加积极地去采取行动,就能更好地化解难题。
3.6 积极创造
世界充满了限制和诱惑,有人想要我们偏离方向,要么被外界推动着失去自我,要么陷入空虚的娱乐难以自拔。
创造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也是获得快乐的一种方式。
在创造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努力和克服困难,但创造的成果可以让人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会激励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磨炼自己的心态,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带来长期稳定的满足和幸福感。
反过来,通过消费获得的快乐,比如刷短视频、看娱乐新闻,由于没有付出努力,短时间内获得的快感,会不断堆高快乐的阈值,从而被推着去寻求更刺激的快乐,导致容易陷入空虚的状态。
如何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时间去进行创造呢?
我自己比较喜欢运用数据分析的思维,从底层原理去思考问题。比如,使用「数据赋能系统」掌控自己的时间、情绪和习惯,目的不是为了去做更多的事情,而是学会「断舍离」,尽量不去做那些不必要的事情,从而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专注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包括:深度学习、用心写作、健身运动、陪伴家人,等等。
每次记录时间和情绪的时候,其实都是一次思考的机会:这段时间我做了些什么事?这些事对目标有没有用?如何让自己做得更好?经常这样做,可以检视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路上,还可以把想法、灵感、经验、心得、教训等沉淀下来,成为下一次行动的能量来源。
我会用关键词简单记录自己做事的思路、想法和进展,下次再继续做的时候,就能更快地进入到心流的状态,让自己全神贯注地把当下最重要的一件事做好。通过记录自己的情绪得分,可以找到「波峰时间」、「波谷时间」和「正常时间」,以便按照自己的节律,在思维比较活跃、精力比较旺盛的时间段,去做更具有创造性的事情。
每天记录自己的时间和情绪是什么,思考背后的原因是为什么,以及规划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养成复盘总结的习惯,给我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不仅增强了我的掌控感,而且降低了我的焦虑感,还提高了一种自律的满足感,从而增强了我追求目标的动力和信心。
最后的话
生活如果没有目标,就容易缺乏热情和动力,甚至产生虚无感。
我养成每天深度学习和用心写作的习惯,没有人要求我这么做,而是我自愿选择这么做,因为我觉得这件事本身是有意义的,学习可以获得新知,写作可以促进思考,或许还能帮助他人,比如:对他人有所启发,把正能量传递给他人,点亮他人的思维盲区,等等。
反过来,如果我学习和写作只是为了功利或考试的目的,那么最终就会面对存在性焦虑。就像很多人在高考结束之后,就再也不想看书了。
我们需要不断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才能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如果你暂时还没有找到,千万不要放弃,继续寻找下去,从行动中获得反馈。只要你倾听自己的心声,当你找到的时候,你的内心会告诉你的。
通过持续记录自己做过的事情和相应的情绪,那些能让你情绪能量高涨、精神振奋的事情,也许就是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人的兴趣就像情感一样,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我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与世界的联系,并对世界产生影响,这会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反过来产生一种驱动力。当你发现自己擅长某件事情之后,获得了正向的反馈,也许逐渐就会产生兴趣。
每天在复盘总结的时候想一想: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哪些地方不够满意?如何改变才会更加满意?哪些做得好的事情需要继续做?哪些做得不好的事情需要停止做?哪些值得尝试的事情需要开始做?
然后,第二天就去尝试做出改变,当再次复盘的时候,就可以问一问自己:改变是否让自己变得更加满意了?如果是的话,那就维持这个改变。如果不是的话,那就假设做出新的改变,然后再用行动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样就可以把过去的经验,转变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当你找到自己擅长并且喜欢的事情之后,不妨再问一问自己:是否可以通过这件事,去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可能找到了自己热爱的终身事业。
对我来说,用数据赋能成长,能给我带来满足感,而分享数据赋能的方法和工具,让自己周围的世界能够变得好那么一点点,能让我产生成就感和意义感。
在「数据赋能系统」中,有一列名为「量化」的指标,你可以用来记录目标的完成情况,也可以用来给时间进行打分。比如,你可以问一问自己:从长期来看,这段时间对自己的成长和目标有多大的价值?如果发现自己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都在做一些低价值的事情,那么就要提高警惕了,你也许已经偏离了目标的方向。
最后,我将运用数据分析的 9 种思维和 100 种分析思维模型,把不同的思维模型组合起来,通过对比分析和追根溯源等方法,找到事物发展的底层规律,演绎出不同的使用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预测模型,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化解难题。
作者:林骥,微信公众号:林骥,《数据化分析》作者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