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研究

Guerrilla 可用性测试:7 步 DIY 属于你的可用性测试方法

你不需要一个完整的产品来验证用户反馈的价值。如果你等着在产品面世后才开始测试,那么为时已晚。在用户体验和产品开发领域,调研和规划决对产品来说,起了决定的作用。忽视它们,将让你以及你的团队蒙受巨大的损失,这包括高用户流失、客户服务需求(和成本)增加、开发成本和时间增加,总而言之——完全浪费资源。可是,当最后期限临近以及预算过低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呢?你可以使用 Guerril

用户访谈,你可以学学警察与罪犯的谈话技巧!

如果说,目击证人是警察破案的救命稻草,那么,产品运营人的救命稻草,是用户。在访谈中,目击证人会有意无意地说谎,用户也一样。如何识破谎言,获取有效信息,警界已有多年研究。认知询问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之一。想要看穿用户的小心思,你不妨也借鉴一下?用户访谈对于获取更多用户信息还是有用的,平时你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用户的真实体验,可以通过用户访谈获得。但是,这里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

如何用哄好女朋友的思路做好用户视角?

运营从业者想要做好有效的用户增长,建立“用户视角”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具备用户视角的运营者才可以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洞察原因和转化驱动力。什么是用户视角?这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直到前几天我去参加了几场运营沙龙活动,发现大家都还在谈“用户视角”这个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用户视角”呢?比如说你女朋友问你:“今天外面冷吗?”那么该怎么回答呢?直男的回答是:“天气预报说今天3度

简易版用户画像,你需要掌握这3个数据处理方法

衡量用户价值主要有两大维度:忠诚度和消费能力。本文从这两方面进行了简易的用户画像,以此做出用户分析,并告诉大家具体的数据处理方法。一、背景某电商,已上线并稳定运营了一段时间,积累了一些用户数据。产品及运营想要了解平台用户的价值类型,以便针对性的采取不同运营策略。(以下方法同样适用于广告、SNS等领域,或用以确认内容价值)二、目的确认用户价值类型,对不同用户,针对性地采取不同

如何提高用户注册转化与用户激活

用户注册转化与用户激活始终是营销人员的重点工作之一。一个优秀的产品,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用户活跃度、高留存率和低流失率。“用户点击(营销广告/活动)—用户注册转化—用户激活—用户留存—用户付费转化”这一流程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用户漏斗模型。而其实每一个环节,又可以看做是一个个独立的漏斗模型。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强调用数据驱动增长,所以每一个独立的漏斗模型,我们同样

裂变之后,如何做精细化的用户留存工作

在上一篇《 裂变套路看似多,总结起来就一个 》结尾中讲到裂变只是增长的开始,更重要的是重点关注裂变之后用户如何留存?很多公司或运营人可能会过度关注增长指标,而在美国,这只是一个【虚荣指标】,为什么?因为无论是流量的增长还是用户的增长,这个数字是只增不减的,只要有推广,用户就会有增长。多关注一点留存,就多一些真正的增长:这是张溪梦老师在某次大会上分享的数据:左边的留存率为5%

详细解析:用户反馈的 6 种模式

给予反馈也被认为是使用户参与进来的最低门槛之一,通常也是大部分产品必备的功能之一。本文就详细的来阐述一下,关于用户反馈的六种模式。所有产品都期望用户可以积极的投入参与产品,毕竟只有用户投入,产品才有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所以无论以什么形式从用户那里征求意见,都是使用户参与到交流当中最简单的方式之一。给予反馈也被认为是使用户参与进来的最低门槛之一,通常也是大部分产

什么样的包装设计,能够打动消费者?

本文作者将从近期看到的一些美好的包装设计作品,来总结一下未来包装设计的趋势,看看怎样的设计能够打动消费者。高能!!!设计力了解一下。聊完品牌、运营、文案,这次想跟大家聊聊设计。艺术都是相通的,设计作为视觉传达的语言承担着和消费者沟通的重要作用。在如今颜即正义的时代,我们不仅只满足于物品本身的实用性,对外在的美观亦十分在乎。买一样东西本身倒不如说买的是它的设计。在新零售如火如

案例分析:如何建立一个产品的用户画像?

豌豆荚一直通过绘制用户画像( Persona )来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特征和行为,从而更准确地判断他们面临的问题和真正的痛点。更重要的是:Persona 把抽象的用户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人,当我们纠结于产品的某个功能点的时候,尤其是在做一些感性的判断的时候,Persona 也会提醒我们谁是产品背后的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如何、所面对的挑战是什么。在上一篇文章《Persona:

2018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

这是一份关于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的洞察报告,对包括iOS和安卓用户在内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整体,进行了人群画像的最新描摹和消费行为变化的深度洞察。该报告共分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人群特征画像”、“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消费行为分析”、“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APP使用行为分析”。 作者:InMobi,公众号:InMobi(ID:InMobi_China)来源:公众号: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