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从来都不是等价交换
交易的不是物品或商品,而是价格和风险
我们生活中可谓是存在各种交易动作,
今天跟一位好朋友讨论:交易是否可以理解成为等价交易?
想想都不可能,怎么会等价交易呢?
很简单的例子:日常3 快钱能买 3 个苹果,但再平安节这一天你买一个苹果得花 10 快钱。
这时候你最多说一句:这苹果真贵啊,直接坐地起价,都没人管管么?但是你还是诚实的扫码后,拿上“廉价”的苹果骂骂咧咧的离开了。
当一件商品赋予不同的意义,那么它就不可能只是简单的商品。
不妨在我们每次产生交易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都在想我到底能获得什么利益?如果该利益大于我手中的成本,或者说我花钱购买了那么我就会得到大于我所花费的金钱?
但事实是,我们大多数购买的商品价值都要低于他的成本。
交换从来不会是等价交换
试想一下:你和你的朋友都有一款苹果 15pro,但是他的电池健康只有百分之 70,而你的是百分之 80,你愿意和他交换么?
你会说:不对啊,万一他是我女朋友呢?
是的那是你的女朋友,并不是我的,你愿意换,别人不愿意换。
再假设:假如我用 100元购买你的键盘,我之所以会买,是因为键盘对我的价值要高于 100 元。
你之所以会卖,是因为键盘他的价值低于 100 元,在这场交易中我们对于这款键盘评估的价值是完全相反的。
交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两个或多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商品、服务或资产的交换行为。交易的核心在于价值的转移,买方希望获取商品或服务,而卖方则希望获得相应的回报。
换成大白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就觉你的更好,你觉得我的更高,既不等价,交易才会发生。
那为啥还有那么多人信奉“等价交易”?
- 市场宣传:许多企业在对市场营销中强调等价交易的理念,以吸引众多消费者,认为一分价钱一分货,便宜买不了好货。通过他们宣传达到,让消费者认为他们所支付的价格与所获的价值是对等的。
- 价格竞争的影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往往通过价格战来吸引顾客。这种策略进一步强化了等价交易的观念,使消费者在购买时更倾向于寻找“物超所值”的交易。
- 认知差异:人们在交易中常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例如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等。这些偏差使得交易的结果往往偏离理性的预期。例如,买方可能因为初始价格的影响而对后续价格产生偏见,导致最终交易的结果并不等价。
交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交换,也是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在许多情况下,交易的背后是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信任的建立。
例如:你经常看的一个博主,10 年如一日的分享自己的心得,有一天他上架了他的课程,你会毫不犹豫的去购买。
即使课程一毛不值,而且他也写了不存在任何价值,但你就是愿意付费,这个时间你买的就不仅仅是这个商品给你带来的价值,而是更深一层的社会绑定关系。
“成本不决定价格,商品也不存在任何“客观价值”或“实际价值”。”
梵高的画为什么生前卖不出去,如今却是多少人梦寐以求一睹真颜,垃圾可以成财富、金钱也可沦为废纸、“大哥大”之前一万元一个、但现在 200 元还给你包邮到家。
最后抛给大家一个案例分析题:
小明2年前花了 5000 元买了一个儿童座椅,如今孩子大了,也不考虑做儿童座椅了,想出手卖2000,结果再咸鱼上挂2 个月了卖不出去,然后评论区说我只想 500 入手。
结果我朋友还真以 500 块卖给他了,我说为啥这么便宜就买了,他跟我说因为我认为这500 块给的不少了,因为毕竟如果我不卖,那么这个东西在我这里将会一文不值,因为他对我来说已经没有用了。
我们永远不要抱怨别人在交易中赚了更多,永远不要掉进公平陷阱,要看清切身利益。
人若执迷于错误的观念,就只会在黑暗中越走越远。
作者:秀琴江湖飘公众号《秀琴江湖飘》从思考到深度!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